不同國家在不同歷史時期,要構建行政法的理論體系。取決于其接受何種理論模式。從行政法的歷史來看.行政權與公民權是一對相互關聯(lián)的范疇。對行政權與公民權相互關系的不同定位。以及價值取向的差異,形成了服務論、政府法治論、公共權力論、控權論、平衡論等許多不同的模式。
一、管理論的形成背景及主要觀點
管理論強調行政法律關系的重點是規(guī)范行政相對人的行為,保障行政管理的順利進行,以建設和維護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實現(xiàn)管理任務的法的秩序。這種學說主要盛行于蘇聯(lián)社會主義初期.為了恢復生產,解決人民生活的迫切問題,維護革命秩序.加強政府管理是必要的。這一時期.人民最關注的是如何運用行政權去進行高效管理,以實現(xiàn)鞏固政權和建設國家的目標。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家考慮得最多的也是如何加強管理,樹立政府權威,以更好地恢復和發(fā)展經濟,而對于控制政府權力。保障公民權利等問題只能逐步加以解決。這種思想必然在國家的立法、執(zhí)法和司法中體現(xiàn)出來。管理論在其創(chuàng)立之初存在著合理性和事實依據(jù)。在整個計劃經濟時代.無論是原蘇聯(lián)東歐國家還是中國。它都是占主導地位的理論和學說。從總體上,管理論強調行政權力的優(yōu)越性,忽視個人權利的保障.有關行政程序和司法審查的理論相對落后,行政法理論體系和結構具有明顯傾向性(以管理性為中心,監(jiān)督法、救濟法在體系中處于很次要或被忽視的地位)。
(一)行政法的宗旨是保障是保障國家利益。管理論認為,行政法的主要目的是保護國家利益.行政法規(guī)范的任務是調整國家管理范圍內的社會關系。其基本的理念是“官民對立”.認為行政法只是國家管理老百姓的一種工具。即行政法是治理百姓的法。相對而言。行政主體屬于強者是權利主體。行政相對人屬于弱者.是義務主體。行政行為最基本的模式是“命令— — 服從”式的強制性管理行為。只要能有利于維護國家權威,甚至可以不顧公民的權利。
(二)行政法律關系是命令— — 服從關系。為了實現(xiàn)行政法的宗旨,行政法的手段主要依靠強制和命令。在行政法律關系中。行政主體一方被賦予國家權力,可以對被管理方實施管理,包括采取強制措施,國家機關直接依據(jù)法律規(guī)定行為,而不依賴行政相對人的同意。在計劃經濟時代.由于法制不完備。不受重視,甚至經常遭到破壞,行政管理的命令、強制手段常常是任意的、專斷的。
(三)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是管理原則。管理論通常將管理原則視為法的基本原則。由于當時基于這樣一種認識:行政法是有關行政管理的法。行政法的基本原則與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則是相同的。具體包括: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堅持民主集中制,國家實行計劃化、簡政便民、行政效率等等。當然,蘇聯(lián)東歐國家的行政法教科書在論述行政法基本原則時.通常也講到吸收群眾參與管理、堅持社會主義法制的原則等.但這些原則在管理論學說中并沒有真正重要的地位。
(四)行政法的內容主要是規(guī)定國家管理原則和制度。
行政法是國家管理法.規(guī)范國家管理范圍內的社會關系。“行政法規(guī)定編制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物資分配、制定物價、運用科學技術進步成果的程序。”規(guī)定國家企業(yè)、事業(yè)單位、組織的建立、變更和撤銷的程序以及確定和改變它們從屬關系的程序。此外對于產品的國家標準、對于各種稅率,也通過行政法規(guī)范加以確定。
二、控權論的產生背景及主要觀點
控權論學說流行于英美國家。戴雪等學者極力主張控權。起初,他們誤解了法國的行政法和行政法院,將法國行政法院與英國封建時代的星座法院混同,認為行政法院是維護政府特權的表現(xiàn)行政權,受統(tǒng)一的普通法的控制,不能在普通法和普通法院之外還允許行政法和行政法院的存在。后者通過長期的探索和實踐,英國人認識到戴雪等人的錯誤,但其控權思想仍然貫穿于行政法思想之中。美國在建國初及之后一個較長時期內,在法律上也主要沿用英國普通法。在行政法中以控權思想為主導。在行政程序法中確認控權的手段主要是事前的程序控制和事后的司法審查控制。“行政程序可以避免傳統(tǒng)實體控權機制的僵硬、死板,用行政程序規(guī)范行政權的行使既可不過于束縛政府行為的手腳。又可以防止政府實施行政行為的恣意、濫權。”改革開放后.我國部分學者主張行政法的理論基礎是控權論。行政法的核心不在于對行政權的保障,而在于行政權依照法律規(guī)范的要求行使。監(jiān)督控制行政權是否依法行使是行政法的主要功能。 (一)行政法的宗旨在于最大限度地保障個人自由權利。
美國學者施瓦茨指出,行政法的目標是糾正個人和國家的不平等,要盡可能保障在法庭面前,把個人與國家放在平等的地位上,法院的任務是保障行政權力不能無限制增長。管理機關自身必須受到限制,它們管理公民的權力范圍必須固定、明確,公民反抗它們的權利必須規(guī)定得清清楚楚。我國學者王名揚也認為,英美行政法治原則的要求是政府遵守、尊重公民自由和權利。
(二)行政法的重要手段是司法審查和行政程序。行政程序是行政機關行使權力時必須遵循的規(guī)則。司法審查是司法機關對行政行為的重要控制機制。行政法更多的是關于程序和救濟的法。而不是實體法。
(三)行政法基本原則是依法行政。行政主體的行政職權由法律設定,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行為必須嚴格遵守法定程序,并對行政行為的后果承擔責任。行政機關只能在法律范圍內行事,不能有自由選擇的余地,排除政府中任何形式的專斷的特權的自由裁量權的存在。公民只服從法律。
(四)行政法的基本內容是控制行政權力。施瓦茨指出,行政法就是用以解決行政機關應有什么權力.其權力的限制是什么和如何限制其權力的問題??貦嗬碚撝鲝埻ㄟ^立法、司法對行政權加以控制,防止行政權力擴張。其特點是重權利、輕權力,重民主,輕效率。
三、平衡論的形成背景及主要觀點平衡論是
在20世紀90年代由羅家才教授提出的有關中國行政法學理論基礎的觀點。這一時期.中國經濟領域開始全面應運而生。如果說傳統(tǒng)的管理論同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控權論同西方自由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而平衡論則是宏觀調控和市場棚結合的平衡機制的反映。它在一定范 內和一定程度上承認了行政法的控權作用.但行政權又要受到保障,公民權既要受到保護,又要受到約束,行政權和公民之也應相互制約、相互平衡。自1990年代至今,平衡認學說在中國得到不斷發(fā)展和完善,并逐步在行政法學界占主導地位。
(一)行政法的宗旨是既要保障行政管理的有效實施,又要防止公民權利的濫用。平衡認認為,涉入行政法領域的社會多元化利益、價值都應當?shù)玫阶鹬睾蛥f(xié)調。因為行政權來源于公民權利,權力是權利的一種特殊形式。行政法對行政權力與公民權利關系的處理應保持總體平衡模式。
(二)行政法方式的多樣性。平衡論認為過分強調行政程序、司法審查或過分強調命令、強制手段的作用都是片面的。
主張綜合運用行政法的各種手段:既要運用命令、強制手段.又要盡量避免采用行政命令、強制手段,淡化權力色彩。行政主體應進一步變革傳統(tǒng)的管理模式.,積極推進行政指導,公民參與管理和行政管理社會化等措施。以協(xié)調與行政相對應的關系,維持兩者的平衡。平衡論雖不贊成過分強調行政程序和司法審查的作用。但主張對行政法程序和司法審查予以充分的重視。“現(xiàn)代行政程序以民主和公正為宗旨,同時兼顧效率。了解程序、公開程序、取證程序、回避程序、聽證程序、處理程序、告知程序等是其主要內容。行政程序的設立賦予了相對一方以了解權、要求回避權、辯論權、申請救濟權等一系列重要的程序性權利。”為了平衡執(zhí)法階段行政機關與相對人因不對等的法律地位造成的巨大反差。保護相對方的合法權益.司法審查成為現(xiàn)代行政法的重心。
(三)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是行政法治。平衡論發(fā)展了傳統(tǒng)行政法治原則。行政法治的主體包括行政機關和行政相對方。
行政法不但規(guī)范行政機關的行為,同時也規(guī)范相對方的行為:
積極行政和消極行政有不同的法治要求,對相對方的權利義務產生直接影響的行政行為是消極行為,如行政處罰、行政強制措施等。行政法治對消極行政的要求是“沒有法律規(guī)范就沒有行政”,受法律嚴格制約;行政法對積極行政的要求是“法無明文禁止即可作為”,當然。積極行政也應符合法定權限和程序要求,不得同憲法、法律抵觸。
(四)行政法的主要內容是行政關系和監(jiān)督行政關系。行政機關和監(jiān)督行政關系經行政法調整后,形成行政法律關系和監(jiān)督行政法律關系。在行政實體法律中強調行政權力和公民服從義務,保證行政權力的有效運作;在程序法律關系中強調對公民正當程序權利的尊重,防止權力的濫用;在行政訴訟法律關系中,突出行政機關恒定為被告而具有應訴、舉證等諸多義務, 以促進依法行政和為公民提供有效的補救。最終在合理的不對等中實現(xiàn)總體的動態(tài)平衡。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