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城管跳踩商戶頭部事件仍在持續(xù)發(fā)酵。近日,一篇題為《致廣大關(guān)心“延安5·31事件”網(wǎng)友的一封信》的網(wǎng)帖廣為流傳,作者以被踩頭者劉國峰的口吻,稱“我也有一定責(zé)任”,“在此向在這件事中受到傷害的人們道歉”,希望“不要因為這樣一個特殊事件否定延安革命圣地的形象”。對此,劉國峰在接受采訪時稱:“信不是我寫的,不代表我的意思。”并稱身旁有延安城管局安排的專人陪護,“不方便多說”。(據(jù)6月13日《新京報》)
此前,劉國峰曾承認公開信是受他委托向社會發(fā)布的。顯然,這是一封讓人無比詫異的公開信——打人者沒有道歉,被打者反而道歉了;這也是一封讓人倍感失望的公開信——大部分人站在受害者一方為其伸張正義,然而公開信卻顯示,受害者本人首先屈服了、認錯了。
既然公開信不是自己所寫,劉國峰之前為何承認公開信是受他委托向社會發(fā)布的?身邊有城管局安排的專人陪護以及“不方便多說”其實已經(jīng)說明了一切:劉國峰很可能受到了威逼利誘,才被迫服軟并且“被道歉”。威逼可以有形,也可以無形,比如劉國峰畢竟還要在延安生活下去,店還得開,如果把城管得罪透了,生意還怎么做?甚至人身安全何以保障?利誘則可以是具體而隱秘的,比如許以較高數(shù)額的賠償?shù)取?/p>
不管事實真相如何,想通過這封公開信挽回延安城管局形象的意圖是顯而易見的——你看,錯不只在城管,連被打者自己都道歉了,社會輿論還有必要揪住不放嗎?別再多管閑事了!不得不說,通過“搞定當事人”來擺平整個事件,進而擺平社會輿論,這已經(jīng)成為一些地方“危機公關(guān)”慣用的手段。
但是,這個如意算盤怕是打錯了,受害者“被道歉”不僅挽不回延安城管的形象,反而讓其形象更加丑陋。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這樣一封明顯違背情理的公開信,只會讓人懷疑是被迫之作。個別城管人員打人損害了延安城管的形象,受害者的“被道歉”則進一步敗壞了他們的形象。
延安是革命圣地,一直有著光輝的形象,我們需要區(qū)分的是,延安城管打人,敗壞的只是延安城管的形象,而不會損害延安作為革命圣地的形象,也不會損害延安普通民眾的形象。不要把延安城管的形象偷換成延安的形象,延安城管的形象也代表不了延安的形象。
延安城管打人事件發(fā)生后,又爆出延安城管辦公大樓超標、城管局局長超標配車等丑聞,顯然,這封公開信的用意在于盡快平息社會輿論,但是,不管這封公開信背后的真相如何,社會輿論都不會被一封信蒙蔽雙眼;哪怕受害者服軟了,公眾不會服軟,社會輿論不會罷休。搞定了當事人未必就意味著擺平了整個事件,任何違法違紀者都應(yīng)該受到應(yīng)有的懲處。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