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司馬氏政權興亡啟示錄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西晉司馬氏政權興亡啟示錄

在我國歷史上,有一個家族和他建立的政權對歷史和社會產生過重要影響,這就是司馬氏及其建立的晉王朝。司馬氏先后建立了西晉和東晉兩個政權。西晉建立于265年,280年滅東吳,統(tǒng)一中國,結束了自東漢以來百余年的分裂局面。但十年之后(291年),爆發(fā)“八王之亂”,接著永嘉之亂、五胡內遷,流民起義,全國陷入大混亂,316年,西晉滅亡。西晉共51年,是一個短命的王朝。

在西晉王朝建立過程中,司馬懿是奠基者。他發(fā)動高平陵政變,控制曹魏大權,中經司馬師、司馬昭的苦心經營,到晉武帝司馬炎代魏建晉,再到最后一個皇帝晉愍帝司馬鄴被毒死,西晉滅亡。西晉的興和衰與司馬家族緊密相連,從始至終充滿了激烈的政治斗爭。研究西晉的興亡過程,可以深刻、形象地理解“其興也勃,其亡也忽”這一興亡周期律,從西晉的興衰中,可以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示。

低調展才華

司馬懿贏得曹操信任

在中國歷史上,王朝的更迭有多種形式,如,有的王朝是經過急風暴雨般的農民起義之后建立的;也有以和平的方式——禪代,后者將前者趕下臺。所謂禪代,實則宮廷政變,乍看是和平交接,卻是經過了激烈的政治博弈,贏家穩(wěn)操勝券,敗者體面下臺而已。

司馬氏取代曹魏,就是經歷了激烈的政治斗爭才打敗政敵的。其歷程可謂驚心動魄,血雨腥風。

司馬氏是河內溫縣遠近聞名的大族,世代為官,司馬懿的祖父輩,三代(鈞、儁、防)均為兩千石以上的高官,可謂高門望族,遠近聞名,屬于士族階層。

司馬家族有一定的文化傳承。“伏膺儒教”,其家風受禮教影響較深。司馬防對子女教育要求嚴格,把家庭當作模擬朝廷,“諸子雖冠成人,不命曰進不敢進,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問不敢言,父子之間肅如也”。

司馬氏顯赫的家世與宦官之后的曹操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雖然司馬家族中有的人與曹操關系不錯,但從內心深處而言,司馬氏家族不少人是看不起曹操的。尤其是司馬懿,他對曹操控制漢獻帝,掌控朝政大權的行徑十分不滿,更瞧不起曹操的出身,“不欲失節(jié)屈從曹氏”。但當時曹操勢頭正盛,在朝廷說一不二,為發(fā)展勢力,他很需要得到司馬氏這樣有影響的家族的支持。為拉攏司馬懿,他軟硬兼施,使司馬懿感到恐懼,終于出山,來到曹操身邊做官。雖然曹操比司馬懿年長20多歲,但司馬懿“聰亮明允,剛斷英特”,被譽為“非常之器”,其才干不在曹操之下。當這兩個強人一見面,矛盾便隨之產生了。據(jù)說曹操曾做一夢,夢見“三馬同食一槽”(三馬,指三司馬,司馬懿、師、昭;槽,曹家也),這讓曹操十分不爽,他對兒子曹丕說:“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關于這個夢,雖然不排除有后人附會之嫌,但曹操見到精明的司馬懿之后,在潛意識中產生防范戒備之心也是可能的。

不過在曹操當政之時,司馬懿不顯山不露水,做事低調,十分謹慎,這是因為他知道曹操的厲害。司馬懿工作勤懇,辦事謹慎,盡量迎合曹操,討曹操歡心。司馬懿在以下三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第一,辦事認真,盡職盡責。

據(jù)《晉書·宣帝紀》記載:司馬懿“勤于吏職,夜以忘寢,至于芻牧之間,悉皆臨履,由是魏武意遂安”。他工作勤勉,夜以繼日,甚至連割草放牧這樣的小事,全都親自過問,曹操這才逐漸放心。

第二,曲意迎合,以求好感。

曹操晚年,權勢強大,代漢稱帝時機日益成熟,可是曹操卻堅持不稱帝,這表現(xiàn)了曹操顧全大局,具有政治家的胸懷。因為他一旦稱帝就會成為眾矢之的。其實曹操何嘗不想稱帝,他只是以理性控制自己的欲望,這正是他的高明之處。司馬懿深知曹操的矛盾心理,便有意投其所好,以求好感。

有一年,孫權給曹操寫了一封信,建議曹操順應天命,代漢稱帝。曹操一眼看穿了孫權的真實用意,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顯然,曹操罵孫權是從維護天下穩(wěn)定這一大局出發(fā)的,而內心極力壓抑當皇帝的欲望。

當時正在曹操身旁的司馬懿也見到了孫權的信,立即說:“漢運垂終,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孫)權之稱臣,天人之意也。虞(舜)、夏、殷、周不以謙讓者,畏天知命也。”此話極力投其所好,讓曹操高興。雖然曹操沒有稱帝,但司馬懿卻贏得了曹操的好感。217年,曹丕被立為太子,司馬懿被任命為太子中庶子,與曹丕的關系進一步密切。

第三,獻計獻策,展示才華。

司馬懿是才華橫溢之人,但他又很清楚曹操的性格。所以他盡量做到既展示才華,又不過分張揚,更不與曹操發(fā)生沖突,點到為止,不溫不火。這期間,有三件事他做得很漂亮,司馬懿的才華也得以表現(xiàn)。

之一,得隴望蜀,具有戰(zhàn)略眼光。

建安二十年(215年),他隨曹操征討張魯。——張魯原來在益州牧劉焉手下做官,后來被派往漢中駐守。漢中在今陜西南部,是進入四川的必經之路,戰(zhàn)略位置十分重要,張魯?shù)竭_漢中后,自以為羽翼豐滿,便宣布脫離劉焉,建立了割據(jù)政權。

曹操認為,張魯政權的存在對他是個威脅,決定進行征討。曹軍逼近漢中后,張魯見抵擋不過,便投降了曹操。在張魯決定向曹操投降的時候,司馬懿向曹操建議,說:“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附而遠爭江陵,此機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漢中,益州震動,進兵臨之,勢必瓦解。因此之勢,易為功力。圣人不能違時,亦不失時矣。”

顯然,司馬懿是希望曹操乘勝進軍,一舉奪取益州。按當時曹操和劉備的力量對比,曹操是有可能趁劉備立足未穩(wěn)拿下益州的。即使打不下來,也可以震懾劉備。但曹操似乎沒有勇氣繼續(xù)南下攻占益州。他說:“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曹操沒有聽從司馬懿的意見,司馬懿也很知趣,不再堅持。

“得隴望蜀”似乎指司馬懿貪心不知足。但是司馬懿的建議立足點高,認為得到漢中后,乘勝進軍,以攻為守,即使不能完全消滅劉備,也可以重創(chuàng)劉備,以保漢中不丟。從這點看,他具有戰(zhàn)略眼光。曹操沒有采納司馬懿的建議,結果后來漢中得而復失,還損失了一員大將。

之二,興辦軍屯,具有經濟頭腦。

軍糧是軍隊的重要物質基礎,東漢末年,社會動亂,農民流散,土地荒蕪,軍隊糧食奇缺,曹操為解決軍糧問題,于196年實行屯田,把流散的農民組織起來,以管理軍隊的方式組織生產,屯田當年就大見成效,是為民屯。建安末年,戰(zhàn)爭減少,司馬懿又向曹操提出利用軍隊屯田的建議。他說:“今天下不耕者蓋二十余萬,非經國遠籌也。雖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且耕且守”就是軍屯。曹操采納了建議,命令軍隊不打仗時種地,從事生產,“務農積谷,國用豐贍”。建議實行軍屯是司馬懿對曹魏政權的一大貢獻,減輕了政府的負擔。

之三,利用矛盾,顯示軍事才能。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鎮(zhèn)守荊州的蜀將關羽率軍攻魏將曹仁于樊(湖北襄樊市)。關羽引漢水淹樊城,駐扎樊城的于禁七支部隊全被淹死,史稱“水淹七軍”。此時關羽聲勢大振,威鎮(zhèn)中原。曹操擔心樊城失守,許昌不穩(wěn),想遷都河北,以躲避關羽的鋒芒。司馬懿時為曹操的軍司馬,他經過認真分析局勢后,向曹操建議:“禁等為水所沒,非戰(zhàn)守之所失,于國家大計未有所損,而便遷都,既示敵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孫權、劉備外親內疏,羽之得意,權所不愿也??捎鳈嗨?,令掎其后,則樊圍自解”。

司馬懿的意思是:于禁雖遭水淹,但整個戰(zhàn)局沒有失敗,如果遷都,不僅會造成“示敵以弱”,還會造成民眾不安,政權不穩(wěn);所以不能遷都。孫權、劉備明和暗不和,應與孫權秘密聯(lián)合,讓孫權在后面牽制關羽,前后夾擊,打敗關羽,解救樊城之圍。

曹操采納了司馬懿的這個建議,派使者去見孫權,魏吳經過密謀達成了聯(lián)合進攻關羽的計劃。在魏吳軍隊南北夾擊下,關羽丟失荊州,敗走麥城,最后兵敗被殺。這一仗的勝利,展示了司馬懿善于利用矛盾,擊破敵人的軍事才能。

司馬懿的才華和對曹魏政權的貢獻使曹操漸漸打消了對他的懷疑,甚至任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接近、輔佐曹丕。

曹丕稱帝之后,曹丕對司馬懿非常佩服,他每次向司馬懿問計“輒有奇策”。司馬懿在抗擊諸葛亮北伐、發(fā)展經濟、興辦屯田等諸多大事上功績顯赫,逐漸成為曹魏朝廷最具影響力的大臣。

司馬氏代魏

一場激烈的生死博弈

司馬懿取代曹魏的政治野心是何時形成的?

我認為,司馬懿取代曹魏之心有一個發(fā)展的過程。曹操時期,司馬懿不顯山不露水,因為曹操的權勢在司馬懿之上。曹操死后,曹氏父子一代不如一代,這本身就容易使權臣產生非分之想。而司馬懿超人的才干,卓越的功績,也容易被認為有政治野心。雖然你沒做什么,但有人已經感覺到了。

《三國志》中有三條材料可以說明。

第一條,前引曹操曾對太子曹丕說:“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這可能是曹操通過對司馬懿的觀察,感覺來者不善,心存疑慮,又做了一個“三馬同食一槽”的夢,進而產生不祥之兆,故說此話。

第二條,《三國志·魏書·陳矯傳》注引《世語》說:(魏明)帝憂社稷,問矯:“司馬公(懿)忠正,可謂社稷之臣乎?”矯曰:“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司馬懿是朝廷重臣,但能否忠于魏室(社稷)還不太清楚。陳矯見司馬懿權勢不斷增大,對其發(fā)展前景有些擔心。

第三條,《三國志·魏書·高堂隆傳》載老臣高堂隆臨終前口占疏文說:“宜防鷹揚之臣于蕭墻之內。”——高堂隆所說鷹揚之臣也顯然系指司馬懿。

司馬懿萌生取代曹魏之心,是在魏明帝曹睿死后,他和曹魏宗室曹爽共同輔政時期。曹爽是一個既愚蠢又貪心的家伙,他排擠司馬懿,司馬懿借機歸家“養(yǎng)病”,暗中準備,拉攏黨羽,訓練軍隊。到249年,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fā)動政變,將曹爽集團一網打盡,高平陵政變后,司馬懿掌控了曹魏大權,但是反司馬的力量依然很強,司馬懿和他的兒子為掌控大權,與反對派進行了一波又一波的爭斗,但不管怎樣說,曹魏歷史進入了司馬氏時代。

司馬懿死后,他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執(zhí)政,將曹魏大權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不過,曹魏勢力是不會輕易退出政治舞臺的。從249年司馬懿發(fā)動政變到265年西晉建立,16年中,反抗司馬氏專權的事件從未停止過。從外部看,曾爆發(fā)過三次以對抗司馬氏為目標的淮南之叛:251年王凌之叛;255年毌丘儉之叛;258年諸葛誕之叛。從內部講,僅皇帝發(fā)動的反司馬事件就有兩次。第一次是254年,小曹芳密謀襲殺司馬師;第二次是260年,魏帝曹髦不堪忍受司馬昭的專橫,向幾個大臣訴苦水,歷數(shù)司馬昭:“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自出討之!”并且親自披掛上陣,企圖殺掉司馬昭。曹魏勢力對抗司馬氏無異于以卵擊石。結果他們的圖謀均被粉碎,曹芳被廢,曹髦被殺,曹魏集團陷入風雨飄搖之中。

為有效地震懾反對派,司馬師還對士人群體實行高壓政治,順者昌,逆者亡,著名的文人團體——竹林七賢,在司馬氏的威懾下,分化瓦解,有的投靠了司馬氏,有的繼續(xù)與司馬氏持對抗態(tài)度,著名士人嵇康竟被司馬昭殺掉。

司馬懿父子對政敵毫不手軟,擊敗了曹魏集團一次又一次的反撲,到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迫使魏帝曹奐下臺,取代曹魏,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司馬氏家族奪取曹魏政權從根本上講是不同政治集團之間的利益之爭。比較而言,司馬懿是憑借軍功登上高位的,在曹魏政權中屬于“事功派”;而曹爽集團,是由曹魏宗室及貴戚子弟組成,不務實,尚空談,可稱“浮華派”。事功派的司馬懿能夠最終取勝,反映了司馬氏集團在政治謀略、政治斗爭經驗方面遠遠強于曹爽集團。

不過,在這場殘酷的政治博弈中,也暴露出司馬氏奸詐、殘忍的一面。比如他對曹爽集團成員“夷三族”,許多無辜之人也慘遭殺害。受到牽連的人,無論男女老少,包括已出嫁多年的女子,全部連坐處死。為使士人就范,他們軟硬兼施,在利益和死亡面前,士人集團分化瓦解,以竹林七賢為例,王戎、山濤不失時機地加入了司馬氏集團,向秀則步他們后塵,頂著司馬氏的嘲諷,違心加入。向秀入仕僅為保全性命,《晉書·向秀傳》說:“后為散騎侍郎,轉黃門侍郎、散騎常侍,在朝不任職,容跡而已。卒于位。”——可知他僅掛個做官的空名。同樣為保命的還有阮咸、劉伶。他們似乎看透了人生,既不是勇敢地參與政治,又不投靠司馬氏,而是崇尚老莊,放達任性。終日我行我素,玩世不恭,常有驚人之舉。

七賢之中,只有嵇康、阮籍敢于站在司馬氏的對立面。嵇康性格剛烈,厭惡司馬氏篡權的行徑,拒絕司馬氏的拉攏,作《與山巨源絕交書》,以斥責山濤為名實則表示與司馬氏絕交。嵇康的不合作態(tài)度激怒了司馬氏,捏造罪名將嵇康殺掉。而性格軟弱的阮籍,在司馬氏的高壓逼迫下,郁悶而死。嵇、阮死后,聞名遐邇的竹林七賢徹底瓦解,司馬氏進一步掃清了取代曹魏的障礙。

“居治忘危”

司馬炎喪失大好局面

司馬懿及其兒子經過16年的不懈努力,不斷挫敗政敵的反抗,掃清了障礙,到265年,司馬師的兒子司馬炎稱帝,終于取代了曹魏。

司馬炎即位之初,能夠以國事為重,勵精圖治,實行無為而治的寬松政治,使社會矛盾有所緩解。泰始四年(268年),司馬炎發(fā)布詔書:表示“永惟保乂皇基,思與萬國以無為為政”。所謂“無為”,是道家的思想主張,本意是無所作為,但是運用到治國理念上,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做,主要是對人民少干擾,輕徭薄賦,不大興土木,讓人民有一個安定的生活環(huán)境和生產環(huán)境,歷史證明,國家在社會動蕩之后實行這樣的政策,會使社會安定,經濟恢復。西漢初年的文景之治,就是因為實行了清靜無為的政策。

同年,司馬炎又在詔書中提出治國五條原則: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撫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

“正身”,就是當政者要以身作則,起好作用。“勤百姓”,關注百姓的生活。“撫孤寡”,關心社會上老年人、家里有困難的那些人。“敦本息末”,這是中國傳統(tǒng)的治國理念,“本”指農業(yè),“末”指商業(yè),“敦本息末”就是要重農抑商。“去人事”,就是不要把人際關系弄得太繁瑣、復雜。

為使詔書的精神落實到實處,司馬炎帶頭遵守執(zhí)行。他嚴禁奢侈,有一年司馬炎患病初愈,一些大臣帶禮物前來祝賀,司馬炎予以禁止。有一太醫(yī)向司馬炎獻上一件雉頭裘,精美無比,司馬炎不但沒有接受,反而非常生氣,一怒之下當眾焚燒于殿前。并下令:朝廷內外再有人敢這樣做一定以罪論之。

司馬炎這樣做,不排除作秀之嫌,但是對社會還是起到了一定的好作用。

司馬炎在位期間做的另一件大事就是發(fā)動滅東吳的戰(zhàn)爭,實現(xiàn)了天下歸一,三國歸晉。晉武帝司馬炎發(fā)動的滅東吳戰(zhàn)役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西晉是魏晉南北朝近400年歷史中唯一的一次全國統(tǒng)一。國家的統(tǒng)一對于民族凝聚力的匯集和民族融合的發(fā)展有重要推動作用。

西晉在280年統(tǒng)一中國后,進入了重要的發(fā)展時期。國家統(tǒng)一后,迫切需要恢復經濟秩序,發(fā)展生產,晉武帝推行了一些積極的政策。太康元年,西晉政府頒布了占田、課田和戶調的法令。

所謂占田,就是允許農民占有法律上規(guī)定的土地。即一個男子可以占田70畝,女子可以占田30畝;課田是督課種田的意思,也就是政府向農民征收的田租和實物。正?。?6至60歲),男子按50畝征收,女子按20畝征收。次丁(13至15歲、61至65歲),男子減半即按25畝征收,女子免課。

課田的田租是每畝繳納8升,50畝共交租4斛(升、斗、斛都是十進位)。除田租以外,西晉政府還頒布了戶調制,即按戶征收實物,規(guī)定丁男做戶主的每年交絹3匹、綿3斤,婦女及次丁男做戶主的減半交納。

對占田制,從積極角度看有促進農民與土地結合的意義,占田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民對土地的開墾和利用。在國家統(tǒng)一、社會穩(wěn)定的條件下,對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有推動作用。

不過,占田制的問題也很明顯,在政府沒有保障措施條件下農民占有土地是不平衡的,占田之數(shù)有多有少,而課田數(shù)字卻是固定的,這必然使那些土地較少的農民負擔加重。所以,占田制理想化的成分頗多,社會貧富不均的問題根本沒能解決。

在占田制的規(guī)定中還有官員按照品級占田。當時官分九品,品第一者占田50頃,每品之間,相差5頃,第九品占田10頃。貴族官僚還可以蔭親屬,多者九族,少者三族。從一品官到九品官還可以蔭佃客十五戶到一戶,蔭衣食客三人到一人。蔭即蔭庇,被蔭庇者不再向政府交納租賦。這樣一看,貴族官僚和農民在經濟上的差別真是一天一地。

晉武帝司馬炎在平吳前后,還采取了其他一些措施發(fā)展生產,穩(wěn)定社會。由于北方戰(zhàn)亂較多,勞動力缺乏,西晉在滅蜀之后,招募蜀人到中原,應招者由國家供給口糧兩年,免除徭役20年。滅吳后,繼續(xù)用優(yōu)惠政策吸引吳人北上,遷居北方者,免除徭役20年。為增加農業(yè)人口,鼓勵早婚,下令女子17歲以上不出嫁者,由官府代找配偶。晉武帝還多次下令“省徭務本”,減輕農民負擔,發(fā)展農業(yè)。汲郡太守王宏搞經濟有成效,晉武帝予以表彰,提拔為大司農。

在西晉太康年間,由于國家統(tǒng)一,戰(zhàn)爭減少,加之晉武帝司馬炎推行了有利于經濟發(fā)展的措施,出現(xiàn)了社會穩(wěn)定、經濟繁榮的景象。史稱“太康之治”。

《晉書·食貨志》稱:“是時,天下無事,賦稅平均,人咸安其業(yè)而樂其事。”《晉紀·總論》則這樣描述:“太康之中,天下書同文,車同軌,牛馬被野,余糧棲畝,行旅草舍,外閭不閉,民相遇者如親。”甚至出現(xiàn)了“天下無窮人”的諺語。這些記載,顯然有夸張,但國家統(tǒng)一、社會比較安定應是真實的。

然而,在國家統(tǒng)一的大好局面下,司馬炎開始飄飄然,滋生了驕傲自滿的情緒。生活上由提倡節(jié)儉開始奢侈腐化,上行下效,西晉社會風氣開始敗壞,官僚大臣爭相貪污斂財,炫富比富。社會風氣變得腐敗不堪,西晉王朝淪落為歷史上最腐敗的政權之一。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
京公網安備京公網安備 110101020015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