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蒙特的設防城市,位于博爾米達河和托納羅河的匯合處,距離波河數(shù)英里。1178年由米蘭人建立,過去是抵御德國皇帝 入侵的堡壘;而在當代,自1848年和1849年戰(zhàn)局以來,又起了意大利抵御奧地利的國家要塞的作用。盡管在進入本世紀之前,亞歷山大里亞城的防御工事已 經(jīng)過時,沒有多大意義,但法國人在1657年對它的圍攻卻毫無成果,而薩瓦親王歐根只是在粉碎了對方長期的抵抗之后才于1707年占領(lǐng)了它。就現(xiàn)在的狀況 看,這一要塞的主要威力在于拿破侖在皮蒙特并入法國之后所增筑的一些工事。這是拿破侖建造的唯一的要塞。在它的防御工事中,雖然不是全部,但卻是第一次采 用了蒙塔郎貝爾的穹窖炮臺體系,用以保護壕溝。拿破侖特別加強了主堡即具有許多外部防御工事的六角棱堡,而在博爾米達河的對岸則構(gòu)筑了橋頭堡。不久前,皮 蒙特政府決定為要塞再增建一些工事,假如瓦蘭察附近波河的渡口得到應有的掩護的話,那么,這個要塞就能成為占有決定性地位的廣大設防陣地的一個支撐點。城 市里有高等法政學校,正教中學,十三座教堂,包括一座大教堂。這里出產(chǎn)毛料、絲綢、呢絨和蠟燭。居民包括郊區(qū)在內(nèi)有三萬六千人。
弗·恩格斯寫于1857年7月11日和14日之間
載于《美國新百科全書》1858年版第1卷
原文是英文
注釋:
[446]《美國新百科全書》中有兩個條目用的是這個標題;其中第二篇即本卷所刊載的這一篇是恩格斯寫的。——第397頁。
出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