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的決選投票和工人階級的任務(1912年4月3日〔16日〕)
現(xiàn)在有愈來愈多的例子說明,對我 國選舉法中的決選投票的錯誤看法流傳得多么廣泛。唐恩在《我們的曙光》雜志第1—2期合刊上說,我們在決選投票中的策略和西歐的完全一樣。馬爾托夫在《現(xiàn) 代事業(yè)報》第8號上直接把“德國工人”搬出來,當作俄國人在決選投票時期策略問題上的學習榜樣。托洛茨基就在前不久寫了一篇專門談決選投票的短文,其中也 是從頭到尾都貫穿著這樣的錯誤。
屢次三番地重復這種錯誤,不禁使人產(chǎn)生一種想法:某些集團中這種“普遍”愛犯實際錯誤的“傾向”,是不是由于不愿意理解工人民主派在反對立憲民主黨人的斗爭中的任務而造成的呢?
根據(jù)1907年六三法令,俄國沒有德國式的決選投票,也根本沒有名副其實的“決選投票”,只有補充選舉或新的選舉。德國人在決選投票時只是就初選中得票最多的兩名候選人的問題進行投票。德國人在決選投票時投票解決的純粹是應該在這兩名得票最多的候選人中選誰的問題。
我國就不是這種情況。我國法律規(guī)定,決選投票時可以隨便提多少候選人,提什么人都可以。嚴格地說,這不是決選投票,而是一次新的選舉或改選。因此,一切搬用德國例子的做法都是完全不正確的!
我國法律中的關于決選投票的基本條文是《選舉條例》第106條。這一條說:“預選大會選出的初選人以及選舉大會選出的復選人是指在預選大會或選舉大會上獲得超過半數(shù)的與會者的選票的人……”
這里清楚地說明,在初選中要求獲得絕對多數(shù)。接著這一條又說,如果得不到絕對多數(shù)的選票,“就要進行不足額的復選人〈即除了獲得絕對多數(shù)的選票的當選人以外的全部余額〉的補充選舉”。
什么人才被認為是“補充選舉”的當選人呢?這一條的結尾部分說:“獲得相對多數(shù)的選票的人可被認為是當選人。”
關于直接選舉即彼得堡、莫斯科、敖德薩、基輔和里加等城市的選舉中的決選投票,1907年六三法令也作了同樣的規(guī)定。不過第140條沒有用“相對多數(shù)的 選票”這種說法,而是說“選票最多”。此外,對省選舉大會的杜馬代表的選舉,也規(guī)定了決選投票(如果候選人得不到“超過半數(shù)的選票”,即絕對多數(shù)的選 票),并且規(guī)定“獲得相對多數(shù)的選票的人可被認為是當選人”(第350條)。
總之,我國選舉法中根本沒有同德國的決選投票相類似的東 西。把德國工人的做法當榜樣是再錯誤不過的了。在官方出版的《國家杜馬選舉條例》(1912年圣彼得堡內(nèi)務部版)中第106條的第14項說明中說:“準許 未參加初選的人參加補充選舉。”很明顯,這里不僅指新的選民,而且指新的候選人。從法律觀點看來,決選投票時提出初選中沒有提出的候選人是允許的。
試問,從六三選舉條例的這個特點,應當?shù)贸鍪裁礃拥年P于選舉策略的政治結論呢?
第一個結論,也是基本的和最一般的結論是:我國的法律為決選投票時締結選舉協(xié)定留下了比德國法律更廣闊的余地。在德國,只能說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的一種選 舉,因為初選中的失敗者不能給自己提出什么別的任務(而且不能參加決選投票的人應當算是失敗者)。可是在俄國,如果初選中沒有勝利者,那么嚴格地說來,也 就沒有失敗者,因為任何人都可以再一次同這個或那個同盟者締結各種各樣的協(xié)定,在新的戰(zhàn)斗中碰碰運氣。
而且在德國,工人候選人不能在 決選投票中利用右派資產(chǎn)階級政黨同反對派資產(chǎn)階級政黨之間的斗爭來壯大自己,即直接利用這場斗爭。這是因為如果自由主義反對派和右派幾乎勢均力敵的話,工 人候選人可以支持前者而反對后者,但是他不能在他的自由派對手和他的反動派對手勢均力敵的情況下自己去取得勝利。而在俄國這卻是可能的。
由此得出第二個結論:俄國選舉法為工人民主派在決選投票時進行反對自由派的斗爭留下了比德國選舉法更廣闊的余地。俄國的情形也象多數(shù)西歐國家一樣,在選 舉中占優(yōu)勢的是居于統(tǒng)治地位的有產(chǎn)階級的兩個派別(或者說兩個政黨集團):“保守派”和自由派,即黑幫和“反對派”。工人既反對前者,也反對后者。同時, 人民中的落后階層在開始投入反對封建主義和專制制度的斗爭的時候,在還沒有開始意識到反對資本的斗爭任務的時候,通常在相當長的期間內(nèi)是跟著自由派走的。 因此,不斷加強自己影響的工人政黨,從自由派方面爭取到的追隨者往往比從右派方面爭取到的要多。因此,各國的“立憲民主黨人”時常發(fā)出虛偽的號叫,說什么 工人政黨為反動派效勞,削弱“整個進步力量”等等,等等。
在德國,只有當右派在初選中遭到失敗,根本不能參加決選投票的時候,工人候 選人在決選投票中才可能投入反對自由派的戰(zhàn)斗。在俄國,只要右派在初選中得票少于自由派,工人候選人在決選投票中就可能而且也應該投入反對自由派的戰(zhàn)斗。 換句話說,在德國的決選投票中,工人只能“一對一”地同自由派進行斗爭;而在俄國,決選投票中也可能有“三角”戰(zhàn)斗,也就是右派、自由派、工人候選人都參 加的戰(zhàn)斗。因此,在俄國的決選投票中,會更多地出現(xiàn)工人群眾關心自己的候選人當選的情況。
我們再來談第三個結論。在俄國目前政治分類 的情況下,在自由派強于黑幫(當然,算作黑幫的是全部右派,既包括民族黨人,也包括十月黨人,即所有的政府黨都毫無例外地包括在內(nèi))的一切選民團中和一切 選舉階段上,所謂左派聯(lián)盟在決選投票中都有非常廣闊的活動余地。既然在初選中自由派強于黑幫,而工人候選人又弱于自由派,那么無論從組織整個民主派這個政 治任務的角度來說,或者從使工人候選人能夠當選為杜馬代表的角度來說,工人都必須聯(lián)合資產(chǎn)階級民主派(民粹派、勞動派等等)來反對自由派。
這種情況會常常出現(xiàn)嗎?
在省的選舉大會上不常出現(xiàn)。無疑,這里最常見的情況是:自由派弱于黑幫,因而需要有全體反對派的聯(lián)盟來擊敗黑幫。
在農(nóng)民選民團中,政治分類最不明確和最不固定;這里的警察迫害非常厲害,初選人、復選人甚至杜馬代表的候選人,都非常有必要“隱藏”自己的真“面目”, 工人候選人(指有黨籍的候選人)在這里是不多的。在這個選民團中,政治任務無疑是組織民主派和展開清除自由主義君主派資產(chǎn)階級的影響和偏見的斗爭。對于決 選投票中這種或那種情況是否經(jīng)常出現(xiàn)以至決選投票(實際上)是否普遍,都很難作出明確的結論。
在土地占有者和第一城市選民團中,民主派,尤其是工人民主派的作用太小了,因此不值得一提。
再有就是第二城市選民團。這里有不少工人和近似工人的選民,如店員,工人房客,領取撫恤金或養(yǎng)老金者等等。這里至少有某種類似政治報刊的東西和某種集會之類的東西??傊?,這是選民親自參加下的決選投票的主要場所。這里選民的黨派組合情況是怎樣的呢?
關于第三屆國家杜馬中第二城市選民團復選人的黨派成分的資料,對這個問題作了雖然是間接的,但是十分準確的回答。根據(jù)立憲民主黨的《言語報》(1907 年第241號)對歐俄51個省的全部5161名復選人中的4897名所作的統(tǒng)計資料,第二城市選民團的533名復選人按黨派劃分的情形如下:屬于反對派的 有405名(100名“左派”,209名立憲民主黨人,96名進步派),屬于右派的有101名(17名溫和派,19名十月黨人,65名右派),還有21名 無黨派人士和6名所屬黨派不明的人。當前選舉中互相斗爭的3個主要政黨集團在這里壁壘分明:100名民主派,305名自由派,101名右派。
自由派要比同民主派幾乎勢均力敵的右派強2倍多。很明顯,按一般情況說來,這里根本談不到什么黑幫危險。其次,很明顯,工人民主派在這里的主要任務就是 同自由派進行斗爭;目前,在自由派、十月黨人、普利什凱維奇之流都承認的國家無疑普遍向左轉的時候,這種斗爭就特別被提到首要地位。當然,在第一階段,工 人候選人應當提出清一色的名單,投入完全獨立自主的斗爭。而在第二階段,即在決選投票中,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民主派同自由派進行斗爭。
為了進行這一斗爭,馬克思主義者在決選投票中應該聯(lián)合所有的民主派(即聯(lián)合資產(chǎn)階級民主派、民粹派、勞動派等等)來反對自由派。臭名遠揚的“負責的反對 派”,即立憲民主黨人在第三屆杜馬中的所作所為,自由主義君主派資產(chǎn)階級的一切政策和策略,以及目前在店員中展開的運動,都為工人所組織的民主派進行這場 反對自由派即反對立憲民主黨人的斗爭,提供了特別有利的基礎。只要第二城市選民團還是進行決選投票的主要選民團,工人在決選投票中的主要路線就是:聯(lián)合民 主派,反對右派和反對自由派。
結果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取消派和他們的擁護者在決選投票問題上既犯了“技術”錯誤,也犯了政治錯誤。 “在技術上”他們的錯誤是,把德國的決選投票同俄國的“補充選舉”或新的選舉混為一談。在政治上他們的錯誤是,用支持反對派反對右派的泛泛言論來敷衍搪塞 而滑到自由派工人政策方面去。其實,無論是馬克思主義者在目前俄國的總任務(即組織作為民主派先進部隊的工人,既反對右派,也反對反革命的自由派),或者 是我們在主要的“進行決選投票的”選民團中所處的地位的特點,都迫使我們提出另外的口號。在決選投票中,首先是在第二城市選民團的決選投票中,最經(jīng)常要做 的是,聯(lián)合所有的民主派來反對自由派和反對右派;其次才需要在決選投票中結成共同的反對派聯(lián)盟來反對黑幫。
載于1912年4月3日《明星報》第25號(總第61號)
譯自《列寧全集》俄文第5版第21卷第230—236頁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