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帝國主義和對它的態(tài)度
2.反對卡·考茨基緩和矛盾,隱瞞,回避,等等。
3.三條路線:
4.費邊社分子+王德威爾得、饒勒斯之流(1907年)……[177]+《社會主義月刊》[178]+《鐘聲》雜志+倫納之流+普列漢諾夫和在俄國的“學(xué)生”。
5.
(1)廢除武裝……
(2)歐洲聯(lián)邦(帝國主義者的卡特爾)……
(與“中歐”比較)……[179]
(3)兼并……
(4)“和平”(社會和平主義)……
(5)“超帝國主義”……
(6)“保衛(wèi)祖國”……
(7)戰(zhàn)爭的帝國主義性質(zhì)……
(8)貿(mào)易自由(“和平的交往”)……
(9)殖民地(比較1907年和1914—1916年)……(滾出殖民地?)
(10)從殖民地得到的好處
(14)投票贊成軍事?lián)芸睢?/p>
(15)群眾的行動=“冒險”?
(16)過去(1909年;1910年;1911年的卡·考茨基與1914—1916年的相比)和后來。
(言和行。)
(17)卡·考茨基和潘涅庫克1912年論群眾的行動……
(18)折中主義與辯證法。
(19)恩格斯和馬克思論英國機會主義的根源。
(20)掩飾
載于1936年《列寧文集》俄文版第29卷
譯自《列寧全集》俄文第5版第30卷第373—375頁
【注釋】
[176]以《帝國主義和對它的態(tài)度》為題的文章,列寧沒有寫成。——[382]。
[177]指費邊派分子和埃·王德威爾得、讓·饒勒斯等人在1907年第二國際斯圖加特代表大會上對殖民地問題和反軍國主義問題所采取的機會主義立場。——[383]。
[178]《社會主義月刊)(《Sozialistische Monatshefte》)是德國機會主義者的主要刊物,也是國際修正主義者的刊物之 一。1897—1933年在柏林出版。編輯和出版者為右翼社會民主黨人約·布洛赫。撰稿人有愛·伯恩施坦、康·施米特、弗·赫茨、愛·大衛(wèi)、沃·海涅、 麥·席佩爾等。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該雜志持社會沙文主義立場。——[383]。
[179]卡·考茨基在1915年出版了 《民族國家、帝國主義國家和國家聯(lián)盟》一書。考茨基在這本書里為歐洲聯(lián)邦思想辯護,并證明“資本擴張的意圖”“不通過帝國主義的暴力方法,而通過和平的民 主、自由貿(mào)易與和平的商品交換能夠?qū)崿F(xiàn)得最好”。列寧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第二國際的破產(chǎn)》和《帝國主義和社會主義運動中的分裂》(見 《列寧全集》第2版第27卷第323—439頁、第26卷第223—227頁和本卷第69—85頁)等著作中批判了考茨基這本書里的一些觀點。—— [383]。
[180]米勒蘭主義是社會黨人參加資產(chǎn)階級反動政府的一種機會主義策略,因法國社會黨人亞·艾·米勒蘭于 1899年參加瓦爾德克-盧梭的資產(chǎn)階級政府而得名。列寧曾稱米勒蘭的這種行為是“實踐的伯恩施坦主義”(見《列寧全集》第2版第6卷第7頁)。—— [384]。
[181]伯恩施坦主義是國際工人運動中的修正主義思潮,產(chǎn)生于19世紀(jì)末20世紀(jì)初,由德國社會民主黨內(nèi)修正主義傾向最露骨的代表愛·伯恩施坦得名。——[384]。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