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綱:
1.戰(zhàn)爭的事實和后果。概況。
2.帝國主義性質
(1)殖民掠奪
(2)民族壓迫
(3)瓜分世界。
3.揭露目的。
4.歪曲戰(zhàn)爭性質
(a)民族解放 ——壓迫
(b)民主 ——專制(反動?)
(c)文化 ——戰(zhàn)爭的殘暴
(d)福利 ——社會改良
(e)資本家的收入——物價高漲!
5.資本主義(托洛茨基)。
(資產(chǎn)階級世界的崩潰)……
6.在最嚴重的資本主義危機使無產(chǎn)階級遭受最大犧牲的時刻,有人號召他們去保衛(wèi)資本主義,要求國內和平。
7.反戰(zhàn)斗爭……
8.幾次代表大會的決議……
9.各正式政黨——反對這些決議
投票贊成軍事?lián)芸?/p>
參加內閣
贊成聯(lián)盟
保衛(wèi)祖國。
10.各國少數(shù)派(和政黨)的反戰(zhàn)斗爭。
11.工人階級重新?lián)撈鹚娜蝿铡?/p>
12.社會黨國際局。
13.伯爾尼會議[206]。(建立聯(lián)系)。
14.階級斗爭的旗幟。
15.(a)交戰(zhàn)國的行動……
(b)中立國的行動……
16.國際范圍。
17.和平的條件。
18.宣言。
譯自《列寧全集》俄文第5版第27卷第429—430頁
【注釋】
[205]這是列寧于齊美爾瓦爾德會議開幕的前一天(1915年9月4日)在參加齊美爾瓦爾德會議的左派社會民主黨人的非正式會議上作的關于世界大戰(zhàn)的 性質和國際社會民主黨策略的報告的提綱。出席這次會議的除左派代表外,還有齊美爾瓦爾德會議的其他一些代表。——441。
[206]指 1915年7月11日在伯爾尼就召開國際社會黨第一次代表會議問題而舉行的預備會議。這次會議是根據(jù)意大利和瑞士社會黨人的倡議召開的。持中派立場的瑞士 社會民主黨領導人羅·格里姆主持了會議。參加會議的除了格里姆(作為《伯爾尼哨兵報》的代表),還有意大利社會黨、波蘭社會民主黨邊疆區(qū)執(zhí)行委員會、波蘭 社會黨—“左派”、組織委員會(孟什維克)和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中央委員會的代表。格里姆還曾邀請卡·考茨基、胡·哈阿茲和愛·伯恩施坦,但他們借口會議違 背社會黨國際局的愿望而拒絕參加。
這次預備會議主要討論哪些人參加國際社會黨第一次代表會議的問題。會上占多數(shù)的中派力圖吸收以考茨基為首的 中派分子以至于露骨的社會沙文主義者彼·耶·特魯爾斯特拉和卡·亞·布蘭亭參加代表會議。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中央委員會的代表則建議邀請國際工人運動中真正 的左派代表參加以后的預備會議,但為會上占多數(shù)的中派所拒絕。這次預備會議未能就哪些人參加代表會議的問題達成一致意見,而僅僅決定于8月7日召開第二次 預備會議??墒堑诙晤A備會議沒有舉行,就直接召開了齊美爾瓦爾德會議。——442。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