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怪是要求吃雞的冼星海。冼星海是留法的洋學生,剛到延安時,他非常討厭吃小米。有人要他為《黃河大合唱》譜曲,他提出:“必須每天給我吃一只雞。”當時的延安,到哪去買雞?沒辦法,只得給他買了兩斤白糖。他盤腿坐在炕上,抽一口煙,吃一口糖,用了六天時間,創(chuàng)作出了這首激昂亢奮的時代樂章。
第二怪是長發(fā)披肩的塞克。他是劇作家、畫家、翻譯家,是抗戰(zhàn)文藝的領軍人物。他身材高大,一副名士風度,留一頭延安革命女性都很少見的長發(fā)。他經常叼個大煙斗,一個人在山里溜達,不是挖石頭磨硯臺,就是刨樹根子雕刻煙斗和手杖。
第三怪是狂放不羈的蕭軍。蕭軍頭戴狗皮帽,肩背褡褳,拄木棍,于1938年3月孤身一人到達延安。他是想到五臺山打游擊,此行只是路過。毛澤東很想見見這位聞名遐邇的魯迅弟子,特派中央辦公廳的一位秘書前去問候。秘書熱情地為蕭軍安排時間與毛澤東見面。哪想蕭軍一點不領情:“不見了,他挺忙的,我也只住上一兩個星期就走。”毛澤東毫不見怪,反倒親自上門拜訪。
第四怪是沉默寡言的馬達。馬達是個木刻家。當別人紛紛要求到前方打仗的時候,馬達卻一門心思改善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他用鋤頭在門前挖了個很深的圓坑,然后移來一株兩米多高的洋槐。接著,又把門口兩側的黃土坡,削成方方整整的臺階形,然后鋪上羊皮大衣,就成了舒適的土沙發(fā)。當洋槐花開的時候,他就坐在樹下彈琴。這個地方,被人們稱為“馬達公園”。
他們的“怪”,不僅反映了當時延安豐富的文化生活,而且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尊重人才的寬廣胸襟。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