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梁贊諾夫《兩種真理》一文的意見[150]
(1901年9—10月)
頁碼
1.作者著重提出了馬克思(關于兩種途徑)的話,其實這些話是在一定條件和特殊情況下講的。而作者竟歪曲事實,把關于兩種途徑問題的提法本身強加給馬克思。
7.“嘲笑”70年代的人物(扭轉歷史車輪),這證明不“僅僅毫無能力采取歷史觀點”,它還證明在理論上貶低了70年代的人物(同40年代和60年代的人物相比)。
7a.作者強調米海洛夫斯基反對過瓦·沃·,卻不提米海洛夫斯基更經(jīng)常和在更大程度上是和瓦·沃·意見一致的,這是在給米海洛夫斯基涂脂抹粉。
8.這是驚人地歪曲事實:把“民意黨”和“到民間去”的覆滅悲劇竟記在米海洛夫斯基的帳上。文章是專門論述米海洛夫斯基的,此人的墮落恰恰是個人的因素,他命運中“可悲的東西”一錢不值,而可笑的東西倒有點價值。
9.把痛斥米海洛夫斯基和“給70年代革命社會主義者一代人抹黑”混為一談是愚蠢的。
9.注意“他拒絕”深入研究革命的大多數(shù)人在合法著作中的反映。
9—10.如饑似渴地傾聽門外漢的意見的是一切“被釘在十字架上的人和被放逐的人”??
(70年代的)?
13.“社會問題被個人問題所取代”(直到頁末注意)。(皮薩列夫精神。)??
15.……(皮薩列夫)“樂觀愉快地宣揚個人幸福”。———“個人主義理想”。??
18.″″″″″″″“埋頭于個人自我修養(yǎng)問題的人們”。
24—25.(第3節(jié))對(70年代)革命者的空想社會主義作了說明,這種空想社會主義被混同于米海洛夫斯基思潮。
28—29.米海洛夫斯基常常“犧牲”一種真理。但是,對他的活動的“后期”我們并不感興趣。米海洛夫斯基只是作為70年代和80年代青年中某一流派的代表才引起我們注意。
31.“自然給智慧”確定了哪些“界限”?(認識論。)
29—35.敘述“真理體系”。
35.……這個體系“力圖在現(xiàn)實中尋找這樣一種社會要素……”即一種“關心理想的實現(xiàn)”的社會要素。
41.從與尤佐夫之流的爭論(枯燥無味的復述)——突然轉向雅科溫科(1886年)。
46—48.一類貨色=特卡喬夫
接著是阿克雪里羅得
并轉向社會民主黨人。
這一切敘述得枯燥無味,而且很少涉及“上述二人”和米海洛夫斯基。
還有尼·—遜(第52頁)!!——以及米海洛夫斯基根據(jù)他所作的結論(第53頁)。
第5節(jié),從第57—77頁(第78—80頁論“批評家”)——馬克思主義的產(chǎn)生。枯燥已極,只是在第82頁上才回到“舊的真理”上。
——第85頁——我們反對把世界分為本體和現(xiàn)象[151]。
譯自《列寧全集》俄文第5版第5卷第402—404頁
【注釋】
[150]這篇文獻是列寧對達·波·梁贊諾夫1901年夏為《曙光》雜志所寫的《兩種真理》一文提的意見。梁贊諾夫的文章沒有被《曙光》雜志編輯部采用。
列寧在意見中所指出的頁碼是梁贊諾夫寄給《曙光》雜志編輯部那篇文章手稿的頁碼。——365。
[151]本體和現(xiàn)象是康德哲學中的兩個互相對立的概念。康德認為,本體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而存在的、為人的認識所達不到的、不可知的“自在之物”。現(xiàn) 象是自在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形成經(jīng)驗材料、再加上人的感性和知性的先天形式而產(chǎn)生的,是人的認識的對象。——367。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