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參加第三屆國家杜馬選舉問題的決議草案初稿[注:該決議草案見本卷第45—46頁?!幷咦
根據:
1.抵制成功的條件和這個口號正確性的條件:
(α)廣泛的、普遍的和急劇的革命高潮
?。é拢└锩型谂f政權召開第一次代表會議的情況下產生的立憲幻想作斗爭這一思想任務?! ?br>
2.保持革命傳統(tǒng)的義務同時要求對運用革命傳統(tǒng)的條件加以分析,而不是簡單地重復那些在特殊條件下才有意義的革命口號?! ?br>
3.因此,鑒于在新高潮發(fā)展起來之前反動勢力的進攻還在繼續(xù),宣布抵制第三屆杜馬是沒有根據的。[注:手稿上的第二點和第三點均被勾掉?!砦陌婢幷咦
4.紡織工人罷工和高潮的其他因素所需要的不是抵制的口號(=武裝起義的附帶口號),而是政治和革命的發(fā)展。否則,抵制的口號就是有害的,它混淆視聽?! ?br>
結論:
?。ㄒ唬╅_展參加選舉和參加第三屆杜馬的工作,堅持革命的社會民主黨在選舉運動中和在杜馬本身活動中的全部口號。
?。ǘ┫蛉罕娬f明1907年六三政變同1905年十二月起義、同資產階級的叛變的關系,指出,單靠經濟斗爭是不夠的,要把經濟斗爭變成政治的和革命的沖擊,這種沖擊應當向武裝起義發(fā)展,并且只有在這種沖擊的基礎上,抵制的口號才具有重要的意義?! ?br>
3
關于參加第三屆國家杜馬選舉問題的整個決議的提綱要點
一(1)革命任務沒有完成,力量沒有被破壞
?。?)在沉寂的外殼后面,正在積聚力量
?。?)抵制主義是革命情緒,是對第三屆杜馬反革命性質的正確評價
——發(fā)展無產階級的經濟斗爭和政治斗爭,加強群眾性行動?! ?br>
二(1)抵制只有在出現普遍高潮時或者同立憲幻想作斗爭時(如抵制第一屆和第二屆杜馬時那樣)才是正確的
?。?)第二屆杜馬以來,沒有發(fā)生本質上的變化……
?。?)俄國革命第二個時期的教訓?! ?br>
——(a)參加
(b)既和反動派進行斗爭,也和自由派進行斗爭。
4
關于參加第三屆國家杜馬選舉問題的決議第二部分的第一點和第二點理由
但是另一方面,認為,(a)抵制策略只有在存在著廣泛的、普遍的、急劇的、直接沖擊舊政權的革命高潮時或是為了同流行的立憲幻想作斗爭時(如抵制布里根杜馬和維特杜馬時那樣)才是正確的;
?。╞)——同時認為,革命的社會民主黨參加第二屆杜馬時的那種條件并沒有發(fā)生本質上的變化,因為新選舉法只是預示著要用公開的十月黨人杜馬來代替口頭上是文憲民主黨的、行動上是十月黨的杜馬?! ?br>
5
關于工會代表大會問題的發(fā)言提綱要點
(1)斯德哥爾摩決議和倫敦決議[223]的“深刻矛盾”、“不可調和的矛盾”?! ?br>
?。?)以成功的發(fā)言獲得“承認”,“機械地”……
(3)促進(倫敦決議)。倫敦決議的原文?! ?br>
“冒牌的”
(4)維克多羅夫的機械決議案
“消除危害性”還是暗中拋棄?
(5)在俄國是“中立”還是充滿社會民主黨的精神。
?。?)“怎么辦”,不能禁止非社會民主黨人?! ?br>
(7)社會革命黨人擾亂,以非黨性炫耀?! ?br>
?。?)追求聲望……
?。?)黨和中央委員會在工會代表大會上的任務:用倫敦決議的精神進行思想宣傳?! ?br>
載于1933年《列寧文集》俄文版第25卷
譯自《列寧全集》俄文第5版第16卷第473—478頁
【注釋】
[223]指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四次(斯德哥爾摩)代表大會和第五次(倫敦)代表大會關于工會的決議。孟什維克占多數的斯德哥爾摩代表大會通過了承認工會的中立性和非黨性的決議。該決議說:代表大會認為,“黨應當支持工人希望有工會組織的要求,并用一切辦法去幫助成立非黨的工會”(《蘇聯(lián)共產黨代表大會、代表會議和中央全會決議匯編》1964年人民出版社版第1分冊第159頁)。倫敦代表大會關于工會的決議則排除了工會中立的思想而明確宣稱:“代表大會在重申統(tǒng)一代表大會關于工會工作的決議的同時,提醒黨的組織和在工會中工作的社會民主黨人注意:工會中社會民主黨工作的基本任務之一,就是要促使工會承認社會民主黨的思想領導,以及努力建立工會和黨的組織聯(lián)系;并應注意:在條件許可的地方,必須將這項任務加以實現?!保ㄍ?,第214頁)——461。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