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政治危機(1914年5月3日〔16日〕)
關(guān)于驅(qū)逐全體社會民主黨人和勞動派的有名的4月22日杜馬會議[108],各家報紙已經(jīng)議論得很多了。但是對于這個事件的意義,仍然闡明得不夠。
任何政治危機,不管其結(jié)局如何,都會帶來好處,這是因為它能使隱蔽的事物變?yōu)槊黠@的事物,暴露政治上起作用的力量,揭穿各種欺騙和自我欺騙以及空談和幻影,明顯地展示“事物的真相”,并且可以說是強迫印入人們的頭腦。
杜馬中的全體民主派代表,既包括社會民主黨人,也包括勞動派,受到了停止參加杜馬會議15次的處分,并且大都是被武力逼迫離開的。采取這種停止參加會議 的措施,是為了迎合那些由于追究齊赫澤而清楚地表明自己“堅決”打算向右靠一步(更確切些說,是一下子就向右靠10步)的人。投票贊成采取這種停止參加會 議的措施的,有右派和十月黨人,加上一部分進步黨人,即與立憲民主黨人結(jié)成親密的、實際上不可分割的聯(lián)盟的資產(chǎn)階級自由派。
立憲民主黨人棄權(quán)了?。。∫悦裰髦髁x相標榜的政黨這次棄權(quán),最好不過地表明了——遠不是第一次——立憲民主黨先生們的自由主義的本性。第四屆杜馬準備驅(qū)逐 齊赫澤,繼而驅(qū)逐其他社會民主黨人,然后驅(qū)逐所有民主派,首先從停止他們參加會議開始,而處于反對派地位的自由派的“領(lǐng)袖”先生們竟然棄權(quán)了!!在這件事 發(fā)生以后,不管自由派和立憲民主黨人花費多少筆墨,寫出多少詭辯和推托的言詞,譬如說什么我們只是不贊成社會民主黨人發(fā)言的“形式”等等,但是事情的實 質(zhì),對于任何一個不愿欺騙自己的人來說始終都是一清二楚的。
在哥列梅金、羅將柯以及擁護他們兩人的多數(shù)要停止民主派代表參加會議的時候棄權(quán),這實際上就是用緘默來支持他們,在道義上贊同他們,從政治上增援他們。
不能認為爾·馬·在《北方工人報》第61號上所表述的觀點是正確的,他寫道:“以十月黨人為首的杜馬中的多數(shù)采取了政治上自殺的行動。”這是左派自由派的觀點,而不是民主派的觀點,更不是社會民主黨人的觀點。
杜馬中的多數(shù)和十月黨人根本沒有自殺。他們都是些自覺的反革命分子,是六三聯(lián)盟和斯托雷平體制的自覺的參加者,民主派的自覺的敵人。既然他們承認哥列梅 金是自己的政治領(lǐng)袖,跟著這位領(lǐng)袖來反對自己的階級敵人,反對與十月黨人明顯為敵的民主派的代表,那有什么自殺可言呢?
為什 么要說“自殺”這種夸張的、根本不符合事實的話呢?要知道說這種話的前提就是認為十月黨人不是民主派的敵人,也就是說,把一種令人憤慨的虛假的設(shè)想當(dāng)作前 提。這種話很象失去理智的左派民粹派的庸俗民主主義論調(diào),他們常常叫喊道:第三屆和第四屆杜馬不過是一種“紙牌式的”機關(guān),是紙牌搭成的房子。除非十月黨 人是“人民意志”的代表者,否則就不能把他們投票擁護哥列梅金、馬克拉柯夫和舍格洛維托夫看作是自殺。其實,他們所代表的是大資產(chǎn)階級和地主階級中最害怕 人民的那些階層的“意志”。
不,我們應(yīng)當(dāng)正視真實情況。這在政治上永遠是最好的和唯一正確的辦法。
4月22日杜馬發(fā)生的事件徹底粉碎了殘余的立憲幻想和合法幻想——這就是真實情況。普利什凱維奇、羅將柯和“左派”十月黨人的反革命聯(lián)盟加上一部分進步 黨人,直接地、公開地、堅決地、士兵式地(最后一詞用的并非轉(zhuǎn)義而是本來的意思,因為當(dāng)時士兵確實被調(diào)進了杜馬)反對民主派。米留可夫之流的反革命自由派 棄權(quán)。這在經(jīng)歷了第三屆和第四屆杜馬的全部歷史之后,在經(jīng)歷了20世紀頭10年的全部歷史之后是意料中的事。
好吧!少來點自我欺騙會對人民更好些。全國從4月22日的杜馬事件得到什么益處呢?益處就在于又丟掉了一點對我國的自由事業(yè)有害的幻想。
載于1914年5月3日《真理之路報》第76號
譯自《列寧全集》俄文第5版第25卷第128—130頁
【注釋】
[108]1914年4月22日(5月5日),第四屆國家杜馬的24名代表(布爾什維克、孟什維克、勞動派)受到不得參加國家杜馬會議15次的處分。這 件事的原委是:俄國社會民主黨工人黨團(布爾什維克“六人團”)、社會民主黨黨團(孟什維克)和勞動派向杜馬提議,從議事日程中撤銷對預(yù)算的討論,直到關(guān) 于代表言論自由的法案通過為止。國家杜馬以多數(shù)票否決了這個提議。布爾什維克、孟什維克和勞動派便在大臣會議主席伊·洛·哥列梅金發(fā)言時阻撓杜馬議程的進 行。杜馬主席米·弗·羅將柯乃提議給予全體社會民主黨人和勞動派這一處分。對此,彼得堡和莫斯科的工人曾舉行罷工以示抗議。——136。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