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你寄去附有專門說明的普魯士報告[87]。實際上,只要研究一下報告里7月28日傍晚的兵力配置略圖,就可確信:貝奈德克曾在兩平方英里的地區(qū)內(nèi)集中了6個軍(不包括騎兵),而王儲卻只有第5軍和第6軍的一個旅與之對峙。如果貝奈德克在29日攻擊施泰因梅茨(第5軍),那么后者就可能被擊退到山那邊而奔向第6軍,貝奈德克在30日則可以至少用4個軍放心大膽地去攻擊和趕走近衛(wèi)軍與第1軍;在這以后,謹慎的弗里德里希-卡爾當然不敢貿(mào)然行動。弗里德里希-卡爾有5個軍,而與他對峙的至少有6個軍。如果王儲的3個獨立的縱隊被擊潰,弗里德里希-卡爾一定會接到撤退命令,那時整個戰(zhàn)局也會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zhì)。當然,只要普魯士人謹慎一些,奧地利人終究會被擊敗,這從兵力對比上已經(jīng)看得出來了。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普魯士的無賴們就會被迫拋棄自己壞透了的制度,而那時勝利的就不是改組和俾斯麥,而是人民。
克呂澤列(他在倫敦也扮演過芬尼亞社社員)搞了一個民軍計劃,他比德國人還要瘋狂。雙方都有民軍的美國戰(zhàn)爭[88]只證明,民軍制度之所以空前耗費金錢和人力,正是因為這種組織只是一紙空文。如果北方佬所面臨的不是南部民軍,而是幾十萬人的常備軍,那他們的情形會怎樣呢?在北部組織起來之前,這些常備軍可能已進入紐約和波士頓,并靠民主黨人的幫助迫使媾和,接著西部就可能玩弄分離把戲。這個家伙有一點講得好:最主要的是要有優(yōu)秀的軍官和人們對軍官的信任,——而在民軍制度下,這兩者都是完全辦不到的!至于民軍制度通常受人贊揚,那是由于能夠一下子弄到一大批人,并且比較易于訓練,特別是在面臨敵人的時候。不過,后一種情況并不新奇;老拿破侖也曾把經(jīng)過3個月訓練的新兵編為團隊拉去打仗,但這只有在具備優(yōu)秀的基干人員時才能做到,為此,也要有某種不同于瑞士和美國民軍制度的東西。直至內(nèi)戰(zhàn)末期,北方佬的基干人員仍處于非常不能令人滿意的狀況。自從采用了后裝槍,純粹的民軍便真的完了。這就是說,任何一種合理的軍事組織不能不是介乎普魯士制度和瑞士制度之間的東西,——但究竟是什么呢?這取決于每個具體場合的種種情況。只有以共產(chǎn)主義方式建立起來的有教養(yǎng)的社會,才能十分接近民軍制度,但即使這樣也還不能完全達到。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第20—21頁
{第12頁:那時勝利的就不是俾斯麥,而是人民(1866)——如果奧地利人不是白癡的話。
[12]
{注意}
{民軍·注意}
{第12—13頁:民軍(瑞士那樣的)不適用,或者是介乎普魯士制度和瑞士制度之間的東西。組織是一紙空文(反對克呂澤列)。}
注釋:
[87]指《1866年的德國戰(zhàn)局??倕⒅\部總部戰(zhàn)史科編》(《Der Feldzug von 1866 in Deutschland.Redigirt von der kriegsgeschichtlichen Abtheilung des Gro?en Generalstabes》)一書。該書于1867年在柏林分冊出版。——61。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