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卷  哲學史第2卷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第14卷  哲學史第2卷


  詭辯學派的哲學
  談到詭辯學派[121]時,黑格爾極其細致地反復琢磨這樣一個思想:在詭辯中具有一般教養(yǎng)(Bildung)——我們的教養(yǎng)也在內——所共有的因素,即提出理由(Gründe)和反理由——“反思推論”;在一切之中找出種種不同的觀點;((主觀主義——客觀主義的缺乏))。黑格爾講到普羅塔哥拉及其有名的論題(人是萬物的尺度)時,把康德和他聯(lián)系起來:
  “……人是萬物的尺度,——人因此是一般主體;存在物因此不是單獨地存在著,而是對我的知識來說存在著;意識實質上是能在對象性東西中產生內容的東西,主觀思維在這里實質上是能動的。這一觀點一直傳到現(xiàn)代哲學??档抡f,我們認識的只是現(xiàn)象,就是說,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客觀的、實在的東西,只應該從它對意識的關系來加以考察,離開這種關系,它就不存在……”(第31頁)[注:指《黑格爾全集》1833年柏林版第14卷的頁碼?!幷咦
  {普羅塔哥拉和康德}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客觀主義(Allgemeine[注:普遍,一般?!幷咦),“它是由我設定的,但它自身又是客觀的普遍的,不是由我設定的?!?第32頁)
  這種“相對性”(第32頁)。在普羅塔哥拉看來,“萬物都只有相對真理”(第33頁)。
  {詭辯論者的相對主義……}
  “……康德的現(xiàn)象無非是一個外來的推動,一個x,一個未知物,一個通過我們的感覺、通過我們才第一次獲得這些規(guī)定的東西。雖然有一種客觀的根據,使我們說這是冷的,那是熱的,雖然我們也可以說,它們本身必定有差別,可是熱和冷只是存在于我們的感覺中,事物也是如此,等等……于是,經驗就被稱為現(xiàn)象?!?第34頁)
  {康德和詭辯學派以及馬赫式的現(xiàn)象論[122]注意}
  “世界是現(xiàn)象,并非因為它對意識來說是存在的,即它的存在對意識來說只是相對的;而是因為世界也就是自在的現(xiàn)象?!?第35頁)
  {不僅是相對主義}
  “……這種懷疑論在高爾吉亞那里大大地深化了……”(第35頁)
  {懷疑論}
  “……他的辯證法……”詭辯論者高爾吉亞的辯證法多次出現(xiàn)于第36頁,在第37頁上也有。
  蒂德曼說:高爾吉亞比人的“常識”更進了一步。而黑格爾嘲笑說:每一種哲學都比“常識”更進一步,因為常識并不是哲學。在哥白尼以前,要是誰說地球在轉動,那就是違背常識。
  {黑格爾論“常識”}
  “這<常識>是某一時代的思維方式,其中包含著這個時代的一切偏見。”(第36頁)
  {常識=當時的偏見}
  高爾吉亞(第37頁):(1)什么也不存在。什么也沒有。(2)即使存在著什么,那也是不可認識的。(3)即使是可以認識的,也不可能把所認識的傳達給別人。
  “……關于它們<它們,即存在和非存在、它們的相互消滅>,高爾吉亞意識到,這是消逝著的環(huán)節(jié);無意識的表象也具有這種真理,但對這種真理一點也不知道……”(第40頁)
  “消逝著的環(huán)節(jié)”=存在和非存在。這是辯證法的極好的規(guī)定!!
  “……高爾吉亞(α)進行了一場正確的論戰(zhàn)來反對絕對實在論,這種實在論以為它有了表象,就掌握了事物本身,其實它掌握的只是相對的東西;(β)他陷入近代的壞的唯心主義:‘被思維的東西總是主觀的,因而不是存在的東西,我們通過思維把存在的東西變成被思維的東西’……”(第41頁)
  {高爾吉亞,“絕對實在論”(和康德)}
  (往下(第41頁末尾)又提起康德。)
  關于高爾吉亞的補充:他在根本問題上提出了“非此即彼”?!暗@不是真正的辯證法;必須證明:對象總是必然存在于某一個規(guī)定之中,而不是自在自為地存在著。對象只是消解在這些規(guī)定中;但不應當由此引出什么來對抗對象自身的本性。”(第39頁)[注:這一段和下面一段關于高爾吉亞哲學的摘要是列寧在摘錄蘇格拉底的哲學時作的。——俄文版編者注]
  {對象自身中的辯證法}
  關于高爾吉亞再補充一點:
  敘述高爾吉亞關于我們不能把存在物表達出來這一觀點:
  “那種借以表達存在物的言語,并不就是那存在物;被表達的東西,并不就是存在物本身,而只是言語?!?塞克斯都-恩披里柯《反對數(shù)學家》第7篇第83—84節(jié))——第41頁——黑格爾寫道:“存在物也不是被理解為存在的,而理解它,就是把它變成普遍的東西?!?第42頁)
  {參看費爾巴哈[注:見路·費爾巴哈《未來哲學原理》(《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1955年三聯(lián)書店版上卷第157—158頁)?!幷咦}
  “……這個別的東西是完全不能表達出來的……”(第42頁)
  任何詞(言語)都已經是在概括。參看費爾巴哈[123]
  感覺表明實在;思想和詞表明一般的東西。
  關于詭辯學派一節(jié)的結束語:“因此,詭辯學派也把辯證法、一般哲學作為他們考察的對象;他們是深刻的思想家……”(第42頁)
  蘇格拉底的哲學
  蘇格拉底——“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人物”(第42頁),古代哲學中“最有意思的人物”(同上)——“思維的主觀性”(第42頁)“自我意識的自由”(第44頁)。
  “這里存在著辯證法和詭辯術的模棱兩可的含義;客觀的東西在消逝著”(第43頁):是否主觀的東西就是偶然的,或者在它里面(“在它自身里面”)有客觀的東西和普遍的東西呢?(第43頁)[注:手稿上這一段話后面是關于高爾吉亞哲學的摘錄,摘錄的第一句話是:“關于高爾吉亞的補充……”(見本卷第232頁)。——俄文版編者注]
  “真實的思維是這樣思考的,即它的內容同樣不是主觀的,而是客觀的”(第44頁)——不論在蘇格拉底或柏拉圖那里,我們不僅看到主觀性(“由意識作決定,這是他<蘇格拉底>和詭辯學派的共同之點”)——而且也看到客觀性。
  “客觀性在這里<在蘇格拉底那里>的含義是自在自為地存在著的普遍性,而不是外在的客觀性”(第45頁)——同上,第46頁:“不是外在的客觀性,而是精神的普遍性……”
  再過兩行:
  “康德的理想是現(xiàn)象,現(xiàn)象本身不是客觀的……”(第46頁)
  蘇格拉底稱自己的方法為助產術(第64頁)(據說得自他母親)((蘇格拉底的母親=接生婆))——幫助思想誕生。
  黑格爾的例子:誰都知道什么是變易,但如果我們通過分析(reflektirend[注:通過反思?!幷咦)發(fā)現(xiàn),“它是存在,同時又是非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別”,那我們就會感到驚訝。(第67頁)
  {變易=非存在和存在}
  曼諾(柏拉圖《曼諾篇》[124])把蘇格拉底比作電鰻(Zitteraal),電鰻能“麻醉”接觸它的人(第69頁):我也被“麻醉”,因此不能回答[注:手稿上這一段話后面是關于高爾吉亞哲學的摘錄,摘錄的第一句話是:“關于高爾吉亞再補充一點……”(見本卷第233頁)?!砦陌婢幷咦。
  “……我所認為是真理和正義的,就是我的精神產生的精神。但精神從自身中這樣創(chuàng)造出來的東西,精神所認可的那種東西,應當是從作為普遍者的精神,即作為普遍者而活動的精神中產生出來的,而不是從它的欲望、興趣、愛好、任性、目的、偏好等等中產生出來的。后面這些東西固然也是內在的,‘自然安置在我們內部的’,但它們只是以自然的方式為我們所有……”(第74—75頁)
  聰明的唯心主義比愚蠢的唯物主義更接近于聰明的唯物主義。
  辯證的唯心主義代替聰明的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的、不發(fā)展的、僵死的、粗陋的、不動的代替愚蠢的。
  探討:
  普列漢諾夫關于哲學(辯證法)大約寫了近1000頁(別爾托夫+反對波格丹諾夫+反對康德主義者+基本問題等等、等等)[125]。其中關于大邏輯,關于它、它的思想(即作為哲學科學的辯證法本身)卻沒有說什么!!
  普羅塔哥拉說:“人是萬物的尺度。”蘇格拉底說:“思維的人是萬物的尺度?!?第75頁)
  色諾芬在《回憶錄》中比柏拉圖更好、更確切、更忠實地描寫了蘇格拉底[126](第80—81頁)。
  蘇格拉底派
  談到關于“谷堆”和“禿頭”的詭辯時,黑格爾重述從量到質和從質到量的過渡:辯證法(第139—140頁)。
  第143—144頁:很詳細地講到以下一點:“語言實質上只表達普遍的東西;但人們所想的卻是特殊的東西、個別的東西。因此,人們所想的東西不能以語言表達出來?!?“這”?是最一般的詞)
  {注意在語言中只有一般的東西}
  這是誰?是我。一切人都是我。感性的東西?這是一般的東西等等,等等?!斑@個”?!不論什么東西都是“這個”。
  為什么不能說出個別的東西呢?某一類東西(桌子)中的一個與其余的各個就是有某種區(qū)別的。
  “總之,在研究哲理時,普遍的東西受到重視,而且甚至只有普遍的東西才能被表述出來,而‘這個’,即所想到的東西,卻完全不能被表述出來,——這就是我們時代的哲學文化完全沒有達到的一種意識和思想?!?br>  在這里面黑格爾把“現(xiàn)代懷疑論”——康德的?和那些主張“感性確定性具有真理”的人們也包括在內。
  據說因為感性的東西“就是普遍的東西”(第143頁)。
  黑格爾以此打擊辯證唯物主義以外的一切唯物主義。注意
  說出名稱?——但名稱是一種偶然性,不能表達事物本身(如何表達個別的東西?)(第144頁)。
  黑格爾認真地“相信”、認為:唯物主義是不可能作為哲學的,因為哲學是關于思維的科學,關于一般的科學,而一般就是思想。這里他重復了他歷來稱之為“壞的”唯心主義的那種主觀唯心主義的錯誤??陀^(尤其是絕對)唯心主義拐彎抹角地(而且還翻筋斗式地)緊緊地接近了唯物主義,甚至部分地轉變成了唯物主義。
  {黑格爾和辯證唯物主義}
  昔勒尼學派[127]認為感覺是真實的東西,“不是指感覺中的東西,不是指感覺的內容,而是指感覺自己本身”(第151頁)。
  {昔勒尼學派的認識論中的感覺……}
  “因此,昔勒尼學派的主要原則就是感覺,感覺應當是真和善的標準……”(第153頁)
  “感覺是不確定的個別的東西”(第154頁),但如果把思維包括進去,那么一般就會顯現(xiàn),而“單純的主觀性”就會消失。
  (馬赫之流的現(xiàn)象學家在關于一般、“規(guī)律”、“必然性”等等問題上不可避免地會成為唯心主義者。)
  {注意[注:參看宇伯威格-海因策,第38節(jié)第122頁(第10版)——關于他們,還可參看柏拉圖的《泰阿泰德篇》。[128]他們的(昔勒尼學派的)懷疑論和主觀主義。]昔勒尼學派和馬赫之流}
  另一個昔勒尼派哲學家赫格西亞“認識到了”“感覺與普遍性之間的這種不相適應……”(第155頁)
  他們把作為認識論原則的感覺同作為倫理學原則的感覺混淆起來了。這點要注意。但黑格爾突出了認識論。
  柏拉圖的哲學
  關于柏拉圖所主張的哲學家治理國家的計劃[129]:
  “……歷史的基地不同于哲學的基地……”
  “……必須懂得什么是行為:行為就是主體本身為了特殊目的而進行的活動。所有這些目的不過是實現(xiàn)觀念的手段,因為觀念是絕對力量?!?第193頁)
  {歷史上的特殊目的創(chuàng)造“觀念”(歷史的規(guī)律)}
  關于柏拉圖的理念學說:
  “……因為感性直觀沒有指明任何純粹的本來面目的東西”(《斐多篇》)[130]——第213頁——所以,肉體是靈魂的障礙。
  {一般概念的“純粹性”(=僵死性?)}
  一般的含義是矛盾的:它是僵死的,它是不純粹的、不完全的,等等,等等,而且它也只是認識具體事物的一個階段,因為我們永遠不會完全認識具體事物。一般概念、規(guī)律等等的無限總和才提供完全的具體事物。
  認識向客體的運動從來只能辯證地進行:為了更準確地前進而后退——為了更好的躍進(認識?)而后退。相合線和相離線:彼此相交的圓圈。交錯點=人的和人類歷史的實踐。
  實踐=同實在事物的無限多的方面中的一個方面相符合的標準。
  {注意認識的辯證法注意}
  這些交錯點是矛盾的統(tǒng)一,就是說,在運動(=技術、歷史等等)的某些環(huán)節(jié)上,存在和非存在這兩個消逝著的環(huán)節(jié)在一瞬間相符合。
  在分析柏拉圖的辯證法時,黑格爾再一次力圖指出主觀的、詭辯的辯證法與客觀的辯證法之間的區(qū)別:
  “我們談論每個事物時說,任何東西都是一:‘這個東西是一,同樣我們又指出它里面的多,許多的部分和特性’,——但又說:‘這是一,這是多,二者出自完全不同的觀點’,——我們不把這些思想合在一起,因此,表象和言語就在這些思想之間翻來覆去。這種翻來覆去,如果是有意識地進行的,那就是空洞的辯證法,這種辯證法沒有把對立面結合起來,沒有達到統(tǒng)一?!?第232頁)
  {黑格爾所說的“空洞的辯證法”“空洞的辯證法”}
  柏拉圖在《智者篇》[131]中說:
  “困難的而又是合乎真理的事就在于指出:是另一個的,也就是這一個,是這一個的,也就是另一個,而且的確出自相同的觀點?!?第233頁)
  “但我們必須意識到:概念的確并不是僅僅直接的東西,雖然它是單純的東西,——但它之所以單純,是由于精神的單純性,實質上是自身復歸的思想(直接的只是這個紅色的東西等等);另一方面,概念也不是什么僅僅在自身中反思的東西、意識中的東西;而是自在的,就是說,是對象性的本質……”(第245頁)
  {注意客觀主義}
  概念不是直接的東西(雖然概念是“單純的”東西,但這是“精神的”單純性,觀念的單純性)——直接的只是“紅色的”感覺(“這是紅色的”)等等。概念不是“僅僅意識中的東西”,而是對象性的本質(gegenst?ndliches Wesen),是“自在的”(an sich)東西。
  “……關于概念的性質這一思想,柏拉圖沒有說得那么確定……”(第245頁)
  黑格爾不厭其詳?shù)財⑹霭乩瓐D的“自然哲學”,荒謬透頂?shù)睦砟畹纳衩刂髁x,例如:“感性事物的本質是三角形”(第265頁)以及諸如此類的神秘主義的胡說。這是非常典型的!神秘主義者-唯心主義者-唯靈論者黑格爾(也象我們時代的一切御用的、僧倡主義-唯心主義的哲學一樣)吹捧和咀嚼哲學史中的神秘主義——唯心主義,忽略和蔑視唯物主義。參看黑格爾論德謨克利特——沒有說什么!!而關于柏拉圖則講了一大堆神秘主義的陳詞濫調。
  {黑格爾(和柏拉圖)的唯心主義和神秘主義}
  黑格爾在說到柏拉圖的共和國以及那種認為這只是妄想的流行見解時又重述他愛說的話:
  “……凡是現(xiàn)實的都是合理的。但必須認識和區(qū)別什么是真正現(xiàn)實的;在日常生活中,一切都是現(xiàn)實的,但在現(xiàn)象世界和現(xiàn)實之間存在著區(qū)別……”(第274頁)
  {現(xiàn)實的都是合理的[132]}
  亞里士多德的哲學
  有一個流行的看法,認為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是和柏拉圖的唯心主義不同的“實在論”(第299頁)(同上,第311頁,“經驗論”),據他說這是不正確的。((這里黑格爾顯然又把許多東西牽強附會地說成唯心主義。))
  黑格爾在敘述亞里士多德同柏拉圖的理念學說的論戰(zhàn)時,掩蓋它的唯物主義的特征。(參看第322—323頁及其他各頁。[133])
  他失言了:“把亞歷山大<馬其頓的亞歷山大,亞里士多德的學生>……推崇為神,這不足為奇……神和人根本不是相去如此之遠……”(第305頁)
  {((只要倒轉過來))正是這樣!}
  黑格爾從亞里士多德的神的觀念中看到他的唯心主義(第326頁)。((當然,這是唯心主義,但比起柏拉圖的唯心主義來,它更客觀,離得更遠,更一般,因而在自然哲學中就往往更=唯物主義。))
  {黑格爾把亞里士多德對柏拉圖的“理念”的批判完全弄糟了}
  亞里士多德對柏拉圖的“理念”的批判,是對唯心主義,即一般唯心主義的批判:因為概念、抽象從什么地方來,“規(guī)律”和“必然性”等等也就從那里來。唯心主義者黑格爾膽怯地回避亞里士多德(在其對柏拉圖的理念的批判中)對唯心主義基礎的破壞。
  注意
  當一個唯心主義者批判另一個唯心主義者的唯心主義基礎時,常常是有利于唯物主義的。見亞里士多德對待柏拉圖等人,黑格爾對待康德等人。
  “留基伯和柏拉圖說運動是永恒的,但他們沒有說出為什么?!?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第12篇第6章和第7章)——第328頁。
  亞里士多德如此可憐地抬出神來反對唯物主義者留基伯和唯心主義者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在這里有折中主義。黑格爾卻為了神秘主義而把這個弱點掩蓋起來!
  不僅從物質到意識的過渡是辯證的,而且從感覺到思想的過渡等等也是辯證的。
  注意
  辯證法的擁護者黑格爾不能理解從物質到運動、從物質到意識的辯證的過渡——尤其不能理解后一種過渡。馬克思糾正了這個神秘主義者的錯誤(或弱點?)。
  辯證的過渡和非辯證的過渡的區(qū)別何在?在于飛躍。在于矛盾性。在于漸進過程的中斷。在于存在和非存在的統(tǒng)一(同一)。
  下面一段話特別清楚地表明黑格爾如何掩蓋亞里士多德的唯心主義弱點:
  “亞里士多德思考著對象,而當對象作為思想存在時,它們就是真實的;這就是它們的ο?σ?α[注:本質,實體。——編者注]。
  這并不是說,自然界的對象本身因此自己在思考。對象是被我主觀地思考的;因此,我的思想也就是事物的概念,而事物的概念就是事物的實體。在自然界中,概念并不是作為處于這種自由中的思想存在著的,而是有血有肉的;而血肉是有靈魂的,這靈魂就是它的概念。亞里士多德懂得什么是自在自為之物;這就是它們的ουσια[注:本質,實體?!幷咦。概念不是自為地存在的,它受外在性的約束。通常關于真理的定義是:‘真理是表象與對象的一致?!硐蟊旧韮H僅是一個表象,我同我的表象(同表象的內容)完全不是一致的:我有屋子、木材的表象,但我自己并不就是它們,——我和屋子的表象是兩回事。只是在思維中才有客觀和主觀的真正一致。這是我<黑體是黑格爾用的>。亞里士多德
  
  因此持有最高的觀點;我們不能指望認識更深刻的東西了?!?第332—333頁)
  “在自然界中”,概念并不存在“于這種自由中”(人的思想和幻想的自由中!!)?!霸谧匀唤缰小?,它們,概念,是“有血有肉”的?!@點極妙!而這也就是唯物主義。人的概念就是自然界的靈魂,——這只不過是神秘主義地轉述下面的話:自然界獨特地(注意這一點:獨特地和辯證地!!)反映在人的概念中。
  第318—337頁盡是關于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實質上反對柏拉圖唯心主義的一切地方都被掩蓋起來了!!特別是關于人和人類以外的存在的問題!!!=關于唯物主義的問題被掩蓋起來了!
  亞里士多德是一個經驗論者,然而是一個思維著的經驗論者(第340頁)。“通過綜合而把握住的經驗的東西,就是思辨的概念……”(第341頁)(黑體是黑格爾用的)
  {參看費爾巴哈:感覺的福音在聯(lián)系中去閱讀=思維[注:見路·費爾巴哈《反對身體和靈魂、肉體和精神的二元論》(《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1959年三聯(lián)書店版上卷第219頁)。——編者注]}
  概念與經驗、感覺的“綜合”、總括、總結之間的一致,在各派哲學家看來都是毫無疑問的。這種一致來自何處?是來自上帝(自我、觀念、思想等等、等等)還是來自(出于)自然界?恩格斯在問題的提法上是正確的。[134]
  “……主觀形式構成康德哲學的本質……”(第341頁)
  {康德}
  關于亞里士多德的目的論:
  “……自然界自身具有自己的手段,而這些手段也就是目的。在自然界中,這個目的就是自然界的邏各斯,真正理性的東西?!?第349頁)
  {“目的”和原因、規(guī)律、聯(lián)系、理性}
  “……知性不僅是有意識的思維。在這里包含著關于自然、生命的完整的、真實的、深刻的概念……”(第348頁)
  理性(知性)、思想、意識,如果撇開自然界,不適應于自然界,就是虛妄。=唯物主義!
  黑格爾因亞里士多德的“真正思辨的概念”(第373頁關于“靈魂”和其他許多東西)而對他大肆吹捧,羅嗦地敘述明顯的唯心主義(=神秘主義)謬論,讀起來令人厭煩。
  亞里士多德在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之間動搖的一切地方,都被掩蓋起來了!!!
  關于亞里士多德對“靈魂”的觀點,黑格爾寫道:
  “實際上,任何普遍的東西在它作為特殊的東西、單一的東西、為他的存在時,才是實在的?!?第375頁)——換句話說,靈魂也是這樣。
  亞里士多德《論靈魂》第2篇第5章:
  {失口說出了“實在論”}
  “區(qū)別<感覺和認識之間的>就在于:那引起感覺的東西是外在的。其原因是:感覺的活動針對單一的東西,相反,認識則是針對普遍的東西;而這普遍的東西在某種意義上是作為實體而存在于靈魂自身中。因此,每個人只要愿意,他就能思維……而感覺則不取決于他,——要感覺,就必須有被感覺的東西。”
  {感覺和認識亞里士多德緊緊地接近唯物主義}
  這里的關鍵是“外在”——在人之外,不以人為轉移。這就是唯物主義。而黑格爾卻開始用廢話來搗毀唯物主義的這個基礎、根基、實質:
  “這是對感覺的完全正確的觀點”,黑格爾這樣寫,并且加以解釋:“被動性”在感覺中無疑是存在的,“不論主觀地還是客觀地,是無所謂的,——在這兩種情況下都有被動性這個因素……亞里士多德并不因被動性這個因素而落后于唯心主義;感覺,從一方面來說,總是被動的。壞的唯心主義認為精神的被動性和自動性以某個規(guī)定性是內在的或外在的這一點為轉移,——仿佛感覺中也有自由似的;感覺是局限性的領域!!……”(第377—378頁)
  {唯心主義者被抓住了}
  ((這位唯心主義者堵塞了通往唯物主義的縫隙。不,外在或內在不是無所謂的。關鍵就在這里!“外在”就是唯物主義?!皟仍凇?唯心主義。黑格爾不提亞里士多德的那個字眼(“外在”),而用“被動性”這個字眼對同一個外在另作描述。被動性也就是外在!!黑格爾用思想的唯心主義來代替感覺的唯心主義,但還是用唯心主義。))
  “……主觀唯心主義說:沒有任何外在的事物,它們只是我們自身的規(guī)定。就感覺來說,可以同意這一點。在感覺上,我是被動的,感覺是主觀的;這是我自身中的存在、狀況、規(guī)定性,而不是自由。感覺在我之外或在我之中,都無所謂,總之它存在著……”
  {注意躲避唯物主義的遁詞}
  接著就是那個把靈魂比作蠟塊的著名的比喻,它使黑格爾象早禱之前的魔鬼那樣亂轉,并大叫大嚷,說這個比喻“常常引起誤解”(第378—379頁)。
  亞里士多德說(《論靈魂》第2篇第12章):
  “感覺是接受被感覺的形式,而不接受質料……”“正如蠟塊一樣,它接受的只是帶印章的金戒指的印記,而不是金本身,——只是單純的黃金的形式。”
  {注意靈魂=蠟塊}
  黑格爾寫道:“……通過感覺達到我們的只是形式,不是質料。但當我們實際行動時,譬如飲食時,情況就不一樣了。在實踐中,我們一般是作為單個的個體,而且是作為某種定在的單個的個體行動的,我們本身就是這一種物質的定在,我們同物質發(fā)生關系,而且通過物質的方式。只有當我們是物質的時候我們才能這樣;就是說,我們的物質的實存轉為行動?!?第379頁)
  {在實踐中就“不一樣”躲避唯物主義的膽怯的遁詞}
  ((緊緊地接近唯物主義——但又躲躲閃閃。))
  關于“蠟塊”,黑格爾發(fā)怒,并指責說:“每個人都懂得這一點”(第380頁),“人們異常笨拙地抓住比喻中的粗陋的方面”(第379頁)等等。
  “無論如何靈魂不應當是被動的蠟塊并從外界獲得規(guī)定……”(第380頁)
  “……它<靈魂>把外在的軀體的形式變?yōu)樗约旱男问健眮喞锸慷嗟隆墩撿`魂》第3篇第2章:
  “……被感覺和感覺的效用是一樣的、一致的;但它們的存在并不是一樣的……”(第381頁)
  {亞里士多德}
  黑格爾注釋道:
  “……有一個發(fā)出聲音的物體和一個聽到聲音的主體;存在是兩方面的……”(第382頁)
  {黑格爾掩蓋唯心主義的弱點}
  但關于人之外的存在的問題被擱在一邊!!!躲避唯物主義的詭辯遁詞!
  談到思維、理性(νο?s)時,亞里士多德說(《論靈魂》第3篇第4章):
  “……感覺離不開肉體,而理性卻可以同肉體分離……”(第385頁)“……理性就象一本書,書頁上實際什么都沒有寫”(第386頁)——而黑格爾又氣憤地說:“另一個臭名昭著的例子”(第386頁),人們把那種同亞里士多德的思想恰恰相反的東西強加于他,等等((而關于不以理智和人為轉移的存在的問題則被掩蓋起來了!!))——這一切都是為了要證明:“因此亞里士多德不是實在論者?!?第389頁)
  亞里士多德:
  “因此,誰不感覺,誰就什么也不認識,什么也不理解;如果他認識(θεωρ?[注:直觀?!幷咦)什么東西,那他就必須也把它當作表象來認識,因為表象和感覺是一樣的,只不過沒有質料而已……”
  {亞里士多德和唯物主義}
  “……知性撇開任何質料,是否能思考現(xiàn)實的對象,這個問題還必須專門研究……”
  (第389頁)黑格爾從亞里士多德那里抓出這樣一些東西,說什么“理性和理性所把握的東西是一樣的”(第390頁),等等。唯心主義者的唯心的牽強附會的典型例子!!把亞里士多德偽造成一個18—19世紀的唯心主義者!!
  {偽造亞里士多德}
  斯多葛派的哲學
  關于斯多葛派[135]的“真理的標準”——“被理解的表象”(第444—446頁)——黑格爾說,意識只拿表象同表象對照(而不是同對象對照:“真理是對象和認識的一致”=“真理的著名定義”),因此,問題全部在于“客觀的邏各斯、世界的合理性”(第446頁)。
  “除了普遍性和自身同一性的形式外,思維不提供任何別的東西;因此,一切都能和我的思維一致。”(第449頁)
  {黑格爾反對斯多葛派和他們的標準}
  “理由是一種隨心所欲的東西;可以給任何東西找到好的理由……”(第469頁)“哪些理由應當算是好的,這取決于目的、利益……”(同上)
  {一切都有“理由”}
  伊壁鳩魯?shù)恼軐W
  講到伊壁鳩魯(公元前342—271),黑格爾立刻(在敘述他的觀點之前)采取反對唯物主義的戰(zhàn)斗立場,宣稱:
  “同時,自然<!!>很明顯<!!>,如果認為被感覺的存在是真實的,那么概念的必要性就會一概被取消,一切都因為沒有任何思辨意義而趨于瓦解,對事物的尋??捶ǚ炊鴷豢隙ㄏ聛?;事實上,這沒有超越普通常識的觀點,或者不如說,一切都降低到普通常識的水平!!”(第473—474頁)
  {對唯物主義的誹謗為什么
  }
  對唯物主義的誹謗!!“概念的必要性”一點也不會被關于認識和概念的來源的學說所“取消”!!與“常識”不一致,是唯心主義者的腐朽的怪想。
  關于認識和真理標準的學說,伊壁鳩魯稱之為準則學[注:手稿上“準則學”(Kanonik)這個詞和下一段的第一個詞“它”之間用一個箭頭相連。——俄文版編者注]。黑格爾對它作了簡短的敘述后,寫道:
  “它是這樣簡單,再沒有比它更簡單的了,——它是抽象的,而且又是很平凡的,它或多或少停留在那開始反思的普通意識的水平上。這是一些普通的心理表象;它們完全是正確的。我們從感覺造成作為普遍的東西的表象,——因此,這種普遍的東西就成為穩(wěn)定的東西。表象本身(在意見中)通過感覺來檢驗自己是否穩(wěn)定,是否重復出現(xiàn)。這大體上是正確的,但完全是膚淺的;這只是最初的開端,是關于最初知覺的表象的結構……”(第483頁)
  “最初的開端”被唯心主義忘記并歪曲了。而只有辯證唯物主義才把“開端”同延續(xù)和終點聯(lián)結起來。
  注意:第481頁——關于伊壁鳩魯所說的詞的意義:
  “每一事物通過最初賦予它的名稱而獲得它的明確性、明顯性、清晰性?!?伊壁鳩魯,見第歐根尼·拉爾修,第10篇第33節(jié))而黑格爾說:“名稱是一種普遍的東西,是屬于思維的,它把復雜的東西變成簡單的東西。”(第481頁)
  “關于我們之外的東西進入我們內部的一般客觀方式,即關于我們本身同表象所由產生的對象之間的關系,伊壁鳩魯陳述了下列的形而上學的見解:
  {伊壁鳩魯:我們之外的對象}
  ‘從物的表面放出一股持續(xù)的流,這股流是感覺所察覺不到的,這是由于有逆向的補充,因為物體本身始終保持充盈,而且這種補充在固體中長久地保持原子的同一排列和位置。分離出來的這些表面的東西以極大的速度在空氣中運動,因為分離出來的東西不需要有厚度?!杏X是同這樣的表象不矛盾的,如果我們注意到,(zusehe),形象如何發(fā)生它們的作用;它們給我們帶來外部世界同我們的某種一致,某種共鳴。因此,從它們傳過來一種東西,以致在我們身上表現(xiàn)為某種外在的東西。’‘而由于這樣的流進入我們內部,我們就知道這種或那種感覺的規(guī)定性;這種規(guī)定的東西存在于對象中,并通過這樣的方式流進我們內部?!?第484—485頁,第歐根尼·拉爾修,第10篇第48—49節(jié))
  {注意伊壁鳩魯?shù)恼J識論……}
  伊壁鳩魯(公元前300年,即比黑格爾早2000多年)的天才的猜測,例如關于光和光速的猜測。
  黑格爾[注:從本段起,列寧使用新筆記本。筆記本封面上寫著“黑格爾”,在第1頁開頭寫著《黑格爾哲學史,關于伊壁鳩魯(續(xù))(第2卷)(1833年柏林版第14卷第485頁)》?!砦陌婢幷咦完全掩蓋了(注意)主要的東西:(注意)事物的存在是在人的意識之外而且不依賴于人的意識,——黑格爾把所有這一切都掩蓋起來,他僅僅說:
  “……這樣理解感覺是極其平庸的。由于真理是看不見的,伊壁鳩魯采用了最容易的而且現(xiàn)在說來也是尋常的真理標準,這就是:我們所看見的、聽到的不應當同這種真理相矛盾。因為事實上思想的這樣一些產物,如原子、表面的東西的分出等等,是不能夠看見和聽到的;[人們當然能看見和聽到某種別的東西][注:方括號里的話在列寧的摘要中被刪去了,看來不是有意刪去的。——俄文版編者注];但是人們看見的東西和人們設想、想象的東西,是彼此相安無事地并存著的。如果把它們彼此分開,它們就不會相互矛盾,因為矛盾只出現(xiàn)在關系中……”(第485—486頁)
  {唯心主義者歪曲和誹謗唯物主義的一個典型例子}
  黑格爾撇開了伊壁鳩魯?shù)恼J識論而談起別的東西,即伊壁鳩魯在這里所沒有涉及的而又與唯物主義相容的東西!!
  第(486)頁:
  在伊壁鳩魯看來,錯誤是由于運動(從對象到我們、到感覺或到表象的運動?)的間斷而發(fā)生的。
  黑格爾寫道:“不可能再有更貧乏的<認識論>了。”(第486頁)
  一切都會是貧乏的,如果加以歪曲和剽竊的話。
  在伊壁鳩魯看來,靈魂是原子的“某種”集合?!斑@一點洛克也<!!!>說過……這都是些空話……”(第488頁)((不,這是天才的猜測,是為科學而不是為僧侶主義指出道路。))
  {這也是卓絕的!!!!伊壁鳩魯(公元前341—270),洛克(1632—1704)差距=2000年}
  注意。注意。(第489頁)同上。(第490頁):
  伊壁鳩魯硬說原子有“曲線的”運動,這是伊壁鳩魯?shù)摹拔鋽嗪蜔o聊”(第489頁)——((而唯心主義者的“神”呢
  ?))
  {而電子呢?}
  “或者伊壁鳩魯根本否認一切概念和作為本質的普遍的東西……”(第490頁)雖然他的原子“本身正具有思想的這種本性……”“經驗論者的全部不徹底性……”(第491頁)
  這樣就撇開了唯物主義和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實質。
  “世界的終極目的、創(chuàng)世主的智慧……在伊壁鳩魯那里是沒有的。一切都是通過原子組合的偶然的<
  >外在的<
  >碰撞而確定的事件……”(第491頁)
  {惋惜上帝!!唯心主義的混蛋!!}
  而且黑格爾索性責罵伊壁鳩魯:“他關于自然界各個方面的思想本身是可憐的……”
  接著就是同當今的“自然科學”的論戰(zhàn),據說這種自然科學,也象伊壁鳩魯那樣,“根據類比”來論斷,來“說明”(第492頁)——例如,光“是以太的振動……”“這完全是伊壁鳩魯?shù)念惐鹊氖址ā?第493頁)
  {自然科學的“手法”是如此!它的成就也是如此!!}
  ((現(xiàn)代自然科學和伊壁鳩魯?shù)膶φ铡磳?注意)黑格爾))
  在伊壁鳩魯那里,“事物、原則不外是我們普通的自然科學的原則……<第495頁>這仍然是那種成為我們自然科學的基礎的手法……”(第496頁)
  {伊壁鳩魯和現(xiàn)代自然科學}
  正確的只是:指出了對一般辯證法和概念辯證法的無知。但對唯物主義的批判很糟糕。
  “總之,關于這個手法<伊壁鳩魯哲學的>,我們應當這樣說:它也有著有價值的一面。亞里士多德和更早的古代思想家在自然哲學中總是先驗地從普遍的思想出發(fā),并從其中發(fā)展出概念。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必須把經驗提升到普遍性,找出規(guī)律;這就是說,從抽象觀念中引申出來的東西要同由經驗和觀察所準備起來的普遍表象相符合。比如在亞里士多德那里,先驗的方面是很卓越的,但是不充分,因為在他那里缺乏同經驗、觀察相結合、相聯(lián)系的方面。把特殊提升到普遍,這就是發(fā)現(xiàn)規(guī)律、自然力等等。因此,可以這樣說:伊壁鳩魯是經驗自然科學和經驗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經驗、感性現(xiàn)存性同斯多葛派的目的、知性概念相對立。在斯多葛派那里,只有抽象的有限的知性,它自身沒有真理,因而也沒有自然界的現(xiàn)存性和現(xiàn)實性;而在這里卻有自然界:對自然界的感覺要比那些假設更真實?!?第496—497頁)
  (這幾乎緊緊地接近辯證唯物主義。)
  伊壁鳩魯?shù)淖饔迷谟谕ED人和羅馬人的迷信作斗爭——也同現(xiàn)代僧侶的迷信作斗爭嗎
  
  他說這全是胡說,比如是否有一只野兔越過大路,等等(而上帝呢?)。
  {黑格爾論唯物主義的長處}
  “那些完全否認超感覺之物的觀念主要是從它<伊壁鳩魯?shù)恼軐W>那里來的?!?第498頁)
  但這只對于“有限的東西”來說是好的……“迷信破滅了,但是有內在根據的聯(lián)系和觀念的世界也同迷信一起破滅了?!?第499頁)這點要注意。
  {為什么(古典哲學家)重視唯心主義}
  第499頁:伊壁鳩魯論靈魂:更精微的(注意)原子,它們的更迅速的(注意)運動,它們與軀體的聯(lián)系(注意)等等、等等(第歐根尼·拉爾修,第10篇第66節(jié)、第63—64節(jié))——很素樸也很好!——但黑格爾生氣,他責罵道:“胡謅”,“空話”,“沒有思想”(第500頁)。
  {在黑格爾看來,“靈魂”也是偏見}
  按照伊壁鳩魯?shù)目捶?,諸神都是“普遍者”(第506頁)——“它們有一部分存在于數(shù)中”,象數(shù)一樣,也就是說,它們是從感性的東西中抽象出來的……
  “它們<諸神>部分地是完美的人的形象,其產生是由于各形象的相似,相似的形象不斷地融合為同一個形象?!?第507頁)
  {注意諸神=完美的人的形象,參看費爾巴哈[136]}
  懷疑論者的哲學
  黑格爾談到懷疑論時,指出它表面上的“不可戰(zhàn)勝性”(Unbezwinglichkeit)(第538頁):
  “實際上,如果一個人決心做懷疑論者,那就不能勸阻他,或使他接受肯定的哲學,——
  
  這正如不能使一個全身癱瘓的人站起來一樣?!?第539頁)
  “肯定的哲學對于它<思維著的懷疑論>能夠有這樣的認識:肯定的哲學在自身中包含著懷疑論的否定,懷疑論同肯定的哲學并不是對立的,不是在它之外的,而是它自身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但肯定的哲學所包含的否定是具有真理性的,而懷疑論則沒有這樣的否定?!?第539頁)
  (哲學和懷疑論的關系:)
  “哲學是辯證的,這個辯證法就是變化;觀念作為抽象的觀念,是惰性的、存在著的,只有當它理解到自己是有生機的時候,它才是真實的;它自身內部的辯證性就在于:它揚棄自己的靜止、自己的惰性。因此,哲學觀念在自身內部是辯證的,而這并不是出于偶然;相反,懷疑論運用辯證法則是出于偶然,——它一碰到什么材料、內容時就指出:它們內部都是否定的……”(第540頁)。
  {注意懷疑論的辯證法是“偶然的”}
  要把舊的(古代的)懷疑論同新的懷疑論(僅指格丁根的舒爾采)區(qū)別開來(第540頁)。
  不動心(恬靜?)是懷疑論者的理想:
  “皮浪有一次乘船遇暴風雨,同伴們很驚慌,他就指著一只若無其事地安然吃食的豬,對同伴們說:哲人應當這樣地不動心。”(第歐根尼·拉爾修,第9篇第68節(jié))——第551—552頁。
  {關于懷疑論者的一樁不壞的軼聞}
  “懷疑論并不是疑惑。疑惑正是靜止的反面,靜止則是懷疑論的結果。”(第552頁)
  {注意懷疑論不是疑惑}
  “……相反,懷疑論對此對彼都是淡漠的……”(第553頁)
  舒爾采—埃奈西德穆硬說懷疑論認為一切感性的東西都是真理(第557頁),但懷疑論者沒有這樣說過,他們認為:應該照此行事,即與感性的東西相適應,但這不是真理。新懷疑論不懷疑事物的實在性。舊懷疑論懷疑事物的實在性。
  懷疑論者的論式(表達方式,論據等等)[137]:
  {全部都在塞克斯都-恩披里柯(公元2世紀)那里}
  α.動物機體的差異(第558頁)。
  不同的感覺:在黃疸病患者(dem Gelb-süchtigen)看來,白的好象是黃的,等等。
  b.人們的差異?!疤禺惙磻浴?第559頁)。
  應該相信誰呢?相信大多數(shù)人嗎?這是愚蠢的:不能問遍所有的人(第560頁)。
  各種哲學的差異:這是荒謬的借口,黑格爾憤怒地說:“……這些人看見哲學中的一切,但恰巧忽略了哲學本身……”“不管各種哲學體系彼此如何不同,它們之間的差別總不如白色和甜味、綠色和粗糙之間的差別那樣大;它們的相同之點在于,它們都是哲學,正是這一點恰恰被忽略了?!?第561頁)
  “……一切論式都反對‘是’;但真理也并不是這個枯燥的‘是’,它實質上是過程……”(第562頁)
  c.各種感覺器官構造上的差異;不同的感覺器官以不同的方式來感知(在一塊著色的板上,在眼睛看起來是凸出的東西,摸起來卻不是這樣)。
  d.主體內各種情況的差異(激動、安靜,等等)。
  e.距離的差異,等等。
  地球繞太陽或者相反,等等。
  f.混合(在強烈太陽光下的氣味和沒有強烈太陽光時的氣味,等等)。
  g.物的組成(玻璃碎了就不透明,等等)。
  h.“物的相對性”(“相對性”)。
  i.現(xiàn)象的常見、罕見,等等;習慣。
  k.風俗、法律,等等,它們的差異……
  (10)這就是全部舊的論式,黑格爾說:這全是“經驗的東西”——“不向概念過渡……”(第566頁)這是“平庸的……”但……
  “但是,事實上,它們反對普通常識的獨斷論,是完全中肯的……”(第567頁)
  五種新的論式(已經高級得多,已經包含著辯證法,接觸到概念)——也是按照塞克斯都所說的。
  a.哲學家們的……意見的差異……
  b.陷于無限(一個依賴于另一個,以此類推,以至無窮)。
  c.(各個前提的)相對性。
  d.假設。獨斷論者提出未經證明的假設。
  e.相互性。(惡性的)循環(huán)論證……
  “這些懷疑論的論式事實上觸犯被稱作獨斷論的哲學(這種哲學按其性質不得不在這些形式中兜圈子),但不是就獨斷論哲學包含著肯定的內容而言,而是就其斷言某種規(guī)定的東西為絕對而言?!?第575頁)
  黑格爾反對絕對!辯證唯物主義的萌芽就在這里!
  “對于根本不知道任何自在的東西,不知道任何<原文如此!!不是nichts>[注:列寧所以用括號加注解,是因為原著中在“絕對的東西”之前用了否定詞nicht,而不是用nichts?!砦陌婢幷咦絕對的東西的批判主義來說,關于自在的存在本身的任何知識都是獨斷論;其實批判主義自身就是最糟糕的獨斷論,因為它斷言:‘自我’、自我意識的統(tǒng)一同存在相對立,是自在自為地存在著的,而在它之外同樣存在某種‘自在的’東西,二者是絕對不能碰在一起的?!?第576頁)
  {“批判主義”是“最糟糕的獨斷論”}
  “這些論式擊中獨斷論哲學,這種哲學有這樣的手法:把具有某個特定命題形式的原則作為規(guī)定性提出。這種原則總是有條件的;因而它具有辯證法,即在自身中對自身的破壞。”(第577頁)“這些論式是反對知性哲學的卓越的武器。”(同上)
  {辯證法=“對自身的破壞”}
  例如塞克斯都就揭示了點(der Punkt)的概念的辯證法。點是不可測量的?所以它在空間之外!!它是空間中的空間界限,是空間的否定,同時又有“一份空間”——“因此也是自身辯證的東西”(第579頁)。
  “這些論式……在反對思辨的觀念上是無力的,因為思辨的觀念本身就包含著辯證的因素和對有限東西的揚棄。”(第580頁)
  第14卷完(第586頁)。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
京公網安備京公網安備 110101020015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