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前兩部分時,我沒有前人的著作可借鑒,但在這里,相反地,倒有“僵化的材料”,應當使這些材料“成為流動的”……(第3頁)[注:指《黑格爾全集》1834年柏林版第5卷的的頁碼?!幷咦
“存在和本質因而是它的<=概念的>變易的環(huán)節(jié)?!?第5頁)倒過來說:概念是人腦(物質的最高產(chǎn)物)的最高產(chǎn)物。
“因此,考察存在和本質的客觀邏輯,其實就是關于概念的發(fā)生的陳述?!?第6頁)
第9—10頁:斯賓諾莎哲學這種實體哲學的重要意義(這種觀點是很高的,然而是不完全的,不是最高的:總之,駁斥哲學體系并不是意味著拋棄它,而是繼續(xù)發(fā)展它,不是用另一個、片面的對立物去代替它,而是把它包含在某種更高的東西之中)。在斯賓諾莎的體系中,沒有自由的、獨立的、有意識的主體(缺乏“自覺主體的自由和獨立”),然而斯賓諾莎也認為思維是實體的一個屬性(第10頁末尾)。
第13頁末尾:順便提到——據(jù)說有一個時期,在哲學中流行的是“一再說”想象力和記憶的“壞話”;而現(xiàn)在流行的則是貶低“概念”(=“思維中最高的東西”)的意義和吹捧“不可理解的東西”影射康德?。
黑格爾進而對康德主義進行批評時,認為它的偉大功績(第15頁)就是提出了關于“統(tǒng)覺的先驗統(tǒng)一”(意識的統(tǒng)一,概念是在這個統(tǒng)一中形成的)的思想,但是他斥責康德的片面性和主觀主義:
“……它<對象>……在思維中是怎樣的,它起先在自在和自為中也就是那樣的;它在直觀或表象中是怎樣的,那它就是現(xiàn)象……”(第16頁)(黑格爾把康德的唯心主義從主觀的提高到客觀的和絕對的)……
{從對客觀實在的直觀到認識……}
康德承認概念的客觀性(概念的對象是真理),可是他仍然把概念當作主觀的東西。他把感覺和直觀當作知性(Verstand)的前提。黑格爾關于這點說道:
“現(xiàn)在,第一,至于以上所指的知性或概念同在它以前的各階段的關系,則一切取決于是什么樣的科學來對這些階段的形式作出規(guī)定。在我們的科學中,即在純邏輯中,這些階段是存在和本質。在心理學中,知性的前提是感覺和直觀,然后是一般表象。精神現(xiàn)象學,即關于意識的學說,是經(jīng)過感性意識階段,然后經(jīng)過知覺階段而上升到知性的?!?第17頁)康德關于這—點說得很“不完全”。
其次,——主要的是——
“……在這里……應當把概念看作不是自覺的知性的活動,不是主觀的知性,而是自在自為的概念,它構成既是自然的又是精神的階段。生命或有機界是自然的這樣一個階段,概念就出現(xiàn)在這個階段上?!?第18頁)
{客觀唯心主義轉變?yōu)槲ㄎ镏髁x的“前夜”}
往下是極有趣的一段(第19—27頁),在這里,黑格爾正是從認識論上駁斥康德(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中指的大概就是這一段,他寫道:對駁斥康德具有重要性的東西,凡是從唯心主義觀點所能說的,黑格爾都已經(jīng)說了[注:見恩格斯《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18頁)?!幷咦)——他揭露了康德的二重性、不徹底性,揭露了康德的那種可說是在經(jīng)驗論(=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的動搖,并且黑格爾完全是而且純粹是從更徹底的唯心主義觀點進行這種論證的。
概念還不是最高的概念:更高的還有觀念=概念和實在的統(tǒng)一。
“‘這不過是概念而已’——人們通常這樣說,他們不但把觀念,并且也把空間和時間上可感觸到的感性存在當作更優(yōu)越的東西來和概念對立。這樣,抽象的東西就被認為比具體的東西卑微,因為據(jù)說抽象的東西丟掉了如此多的這類材料。根據(jù)這種見解,抽象就獲得了下述的意義:只是為了我們主觀的用處,才從具體的東西中抽出這種或那種特性,并且對象有如此多的其他特質和特性被丟掉,其價值和尊嚴不會有任何損失,它們仍然是實在的東西,只不過是被放置在一邊,但仍然保存其全部意義。按照這種觀點,知性只是由于無能,才不能汲取這全部的豐富性而不得不滿足于貧乏的抽象。但是,如果認為直觀的現(xiàn)存材料和表象的多樣性是同思維的東西以及概念相對立的實在東西,那么這是這樣一種觀點,屏棄這種觀點不僅是探討哲理的條件,甚至還是宗教的前提;因為如果把感性東西和個別東西的倏忽無常的表面現(xiàn)象還當作真理,那么如何能有宗教的需要和宗教的意義呢?……因此,抽象思維,不應當被看或是簡單地把感性材料放置在一邊,而這又無損于感性材料的實在性,抽象思維倒不如說是對于作為簡單現(xiàn)象的實在性的揚棄,并把它歸結為只在概念中顯現(xiàn)的本質的東西?!?第19—21頁)
{康德貶低理性的力量更徹底的唯心主義者抓住了上帝!}
實質上,黑格爾對康德的駁斥是完全正確的。思維從具體的東西上升到抽象的東西時,不是離開——如果它是正確的(注意)(而康德,象所有的哲學家一樣,談論正確的思維)——真理,而是接近真理。物質的抽象,自然規(guī)律的抽象,價值的抽象等等,一句話,一切科學的(正確的、鄭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確、更完全地反映自然。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并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這就是認識真理、認識客觀實在的辯證途徑??档沦H低知識,是為了給信仰開辟地盤;黑格爾推崇知識,硬說知識是關于上帝的知識。唯物主義者推崇關于物質、自然界的知識,把上帝和擁護上帝的哲學混蛋打發(fā)到陰溝里去。
“這里所發(fā)生的主要誤解是下述這個意見:在自然發(fā)展中或正在形成的個人的歷史中,作為起點的自然原則或開端,似乎是真理的東西,也是概念中第一位的東西?!?第21頁)(——人們從這點開始,這是正確的,可是真理不是在開端,而是在終點,更確切些說,是在繼續(xù)中。真理不是最初的印象)……“但是哲學應當不去敘述什么東西在發(fā)生,而去認識在發(fā)生著的東西中什么是合乎真理的?!?第21頁)
康德的“心理學的唯心主義”:在康德看來,范疇“不過是從自我意識中產(chǎn)生出來的規(guī)定”(第22頁)。康德從知性(Verstand)提高到理性(Vernunft),但他貶低思維的意義,否定它有“達到完全真理”的能力。
“<在康德看來>如果把只應當作為判斷準則的邏輯,當作形成客觀見解的工具,那么這就是濫用邏輯。理性概念——本應指望理性概念中有更高的力量<唯心主義的詞句!>和更深刻的<對!!>內容——不再包含范疇還具有的構成性的東西應該說:客觀的東西;理性概念僅僅是觀念;使用它們當然是完全可以的,但是這些理智的東西——全部真理本來應當在理智的東西中展現(xiàn)出來——不過只意味著假說,而把自在自為的真理附加于假說,那就是極端的任性和瘋狂的大膽,因為在任何經(jīng)驗中也不可能遇到理智的東西。難道可以設想哲學只是因為理智的東西沒有空間和時間的感性材料,就會去否定理智的東西的真理嗎?”(第23頁)
在這里黑格爾實質上也是正確的:價值是沒有感性材料的范疇,可是它比供求規(guī)律更具有真理性。
不過黑格爾是個唯心主義者:由此而有“構成性的東西”之類的胡說。
一方面,康德十分明顯地承認思維的(“desDenkens”)“客觀性”(“概念和事物的同一性”),——而另一方面
“另一方面還是這樣斷言:我們終究不能認識自在和自為之物是什么樣的,真理是認識的理性所達不到的;那個作為客體和概念的統(tǒng)一的真理仍然不過是現(xiàn)象,其理由又是:內容僅僅是直觀的多樣性。關于這點已經(jīng)講過:相反地,這種多樣性,正是在概念中被揚棄,因為它屬于同概念對立的直觀,對象通過概念才回到自己的非偶然的本質性:本質性表現(xiàn)在現(xiàn)象中,因此,現(xiàn)象并非只是沒有本質的東西,而是本質的表現(xiàn)?!?第24—25頁)
{黑格爾主張自在之物的可知性現(xiàn)象是本質的表現(xiàn)}
“有一點……是值得驚訝的:康德哲學承認它未曾超出的思維對感性存在的關系只是簡單現(xiàn)象的相對關系,雖然它承認并宣稱二者的最高統(tǒng)一是在一般觀念中,例如是在直觀的知性觀念中,可是它未曾超出這種相對關系,未曾超出關于概念和實在完全分離并始終分離的主張;因此,康德哲學承認它所宣稱為有限認識的東西是真理,但又宣稱,它認作真理并提出其明確概念的東西是某種過分的、不可容許的東西和想象的事物?!?br> 在邏輯學中,觀念“成為自然的創(chuàng)造者”(第26頁)。
邏輯學是和具體科學(關于自然和精神的科學)相反的“形式科學”,可是它的對象是“純粹真理……”(第27頁)
康德自己問什么是真理(《純粹理性批判》第83頁),自己又作了陳舊的答復(“認識與其對象的一致”),這樣,他就自己打自己,因為“先驗唯心主義的根本主張”是:
——“理性認識不能把握自在之物”(第27頁)——
——顯然,這都是些“不真的表象”(第28頁)。
黑格爾反對純粹形式的邏輯觀(說康德也有這種觀點)——他說,根據(jù)普通的觀點(真理是認識和客體的一致“übereinstim-mung”),對一致來說“兩方面都是重要的”(第29頁),黑格爾說:邏輯中形式的東西是“純粹真理”,而且
“……這種形式的東西因此必須在自身中具有比通常所認為的要豐富得多的規(guī)定和內容,并且對于具體的東西具有大得無比的力量……”(第29頁)
“……即使在邏輯形式中除了思維的形式職能以外,什么都看不到,在這種情況下也值得研究:它們自身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于真理。不從事這種研究的邏輯,至多可以指望它有下述的價值:按照思維現(xiàn)象現(xiàn)有的樣子對它們作自然歷史的描述?!?第30—31頁)(亞里士多德的不朽的功績據(jù)說就在這里),但是“必須前進……”(第31頁)
總之,不僅是對思維形式的描述,不僅是對思維現(xiàn)象的自然歷史的描述(這跟對形式的描述有什么區(qū)別呢
),而且是和真理的符合,也就是
思想史的精華,或者說得簡單些,思想史的結果和總結
這里是黑格爾的唯心主義的不明確和不透徹。神秘主義。
不是心理學,不是精神現(xiàn)象學,而是邏輯學=關于真理的問題。
{按照這種理解,邏輯學是和認識論一致的。這就是極重要的問題。}
參看《哲學全書》,第6卷第319頁[注:指《黑格爾全集》1840年柏林版第6卷的頁碼?!幷咦:“但是事實上,它們<邏輯形式>反而作為概念的形式構成現(xiàn)實的活生生的精神……”
{世界和思維的運動的一般規(guī)律}
當概念發(fā)展為“合適的概念”,它就成為觀念(第33頁)[注:指《黑格爾全集》1834年柏林版第5卷的頁碼?!幷咦?!案拍钤谄淇陀^性中,是自在自為地存在著的物本身?!?第33頁)
=客觀主義+神秘主義和對發(fā)展的背叛。
第1篇 主觀性
“概念”的辯證運動——開始從純粹“形式的”概念——到判斷(Urteil),然后——到推理(schluβ),——最后達到從概念的主觀性向概念的客觀性的轉化(第34—35頁)[注:指《黑格爾全集》1834年柏林版第5卷的頁碼?!幷咦。
概念的第一特性是普遍性(Allgemeinheit)。注意:概念來自本質,而本質來自存在。
關于普遍、特殊(Besonderes)和個別(Einzelnes)的繼續(xù)發(fā)揮,是極其抽象的和“費解的”。
{在閱讀時……這部著作的這些部分應當叫作:引起頭痛的最好辦法!}
庫諾·費舍把這些“費解的”議論闡述得極糟,他從《哲學全書》中抓住一些比較容易的東西——實例,并加上庸俗的見解(反對法國大革命。庫諾·費舍[注:指庫諾·費舍的《近代哲學史》?!幷咦,1901年版第8卷第530頁)等等,但是沒有向讀者指出如何找出理解黑格爾的抽象概念中那些難懂的過渡、微差、轉化、變幻的鑰匙。
看起來,對黑格爾來說,這里主要的也是把過渡指出來。從一定觀點看來,在一定條件下,普遍是個別,個別是普遍。不僅是(1)一切概念和判斷的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而且是(2)一個東西向另一個東西的過渡,并且不僅是過渡,而且是(3)對立面的同一——這就是黑格爾的主要東西。然而這是穿過迷霧般的極端“費解的”敘述才“透露出來的”。從邏輯的一般概念和范疇的發(fā)展和運用的觀點出發(fā)的思想史——這才是需要的東西!
{難道這畢竟是對舊形式邏輯的讓步?是的!并且還有一種讓步——對神秘主義=唯心主義的讓步這就是《邏輯學》的這一部分中的大量的“規(guī)定”和概念規(guī)定!
在第125頁上引證了一個“著名的”推理一“一切人都是要死的,該隱是人,所以他是要死的”——黑格爾機智地補充說:“只要聽到這樣的推理,立刻就會使你覺得無聊”——他說這是由“無用的形式”產(chǎn)生的,同時還作了深刻評語:
“一切事物都是推理,即通過特殊性而與單一性相聯(lián)系的某個一般的東西;可是,當然,事物并不是由三個命題構成的整體?!?第126頁)
{“一切事物都是推理……”注意}
很好!最普通的邏輯的“式”(所有這些都在關于“推理的第一式”這一節(jié)中),是粗淺地描繪的——如果可以這樣說的話——事物最普通的關系。
黑格爾對推理的分析(E.—B.—A.,即單一、特殊、普遍,B.—E.—A.,等等),令人想起馬克思曾在第1章中模仿黑格爾[90]。
關于康德
順便提起:
“康德的理性的二律背反無非是:在一種情況下以概念的一個規(guī)定為根據(jù),而在另一種情況下卻同樣必然地以另一個規(guī)定為根據(jù)……”(第128—129頁)
{必須回過來研究黑格爾,以便逐步地剖析康德主義者之流的任何流行的邏輯和認識論。}
?。⒁猓阂嵉惯^來:馬克思把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形式運用于政治經(jīng)濟學}
{(抽象的)概念的形成及其運用,已經(jīng)包含著關于世界客觀聯(lián)系的規(guī)律性的看法、見解、意識。把因果性從這個聯(lián)系中分出來,是荒謬的。否定概念的客觀性、否定個別和特殊之中的一般的客觀性,是不可能的。黑格爾探討客觀世界的運動在概念的運動中的反映,所以他比康德及其他人深刻得多。這一個商品和另一個商品交換的個別行為,作為一種簡單的價值形式來說,其中已經(jīng)以尚未展開的形式包含著資本主義的一切主要矛盾,——即使是最簡單的概括,即使是概念(判斷、推理等等)的最初的和最簡單的形成,已經(jīng)意味著人在認識世界的日益深刻的客觀聯(lián)系。在這里必須探求黑格爾邏輯學的真實的含義,意義和作用。要注意這點。
?。⒁怅P于黑格爾邏輯學的真實意義的問題}
{關于批判現(xiàn)代康德主義、馬赫主義等等的問題:
要義二則
1.普列漢諾夫對康德主義(以及一般不可知論)進行批判,從庸俗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fā),多于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fā),因為他只是膚淺地駁斥它們的議論,而不是糾正(象黑格爾糾正康德那樣)這些議論,不是加深、概括、擴大它們,指出一切概念和任何概念的聯(lián)系和過渡。
2.馬克思主義者們(在20世紀初)對康德主義者和休謨主義者進行批判,按照費爾巴哈的方式(和按照畢希納的方式)多于按照黑格爾的方式。}
?。⒁猓骸啊詺w納為基礎的經(jīng)驗被認為是有效的,盡管公認知覺尚不完備;然而,只有在自在和自為的經(jīng)驗是真實的情況下,才可以假定:不會有任何與這種經(jīng)驗相反的例證?!?第154頁)}
?。@一段是在《歸納推理》那一節(jié)中。以最簡單的歸納方法獲得的最簡單的真理,總是不完全的,因為經(jīng)驗總是未完成的。由此可見:歸納和類比的聯(lián)系——和推測(科學預見)的聯(lián)系,一切知識的相對性以及認識每前進一步所包含的絕對內容。}
?。x:不鉆研和不理解黑格爾的全部邏輯學,就不能完全理解馬克思的《資本論》,特別是它的第1章。因此,半個世紀以來,沒有一個馬克思主義者是理解馬克思的!!}
{要義。類比推理(關于類比的推理)向必然推理的過渡,——歸納推理向類比推理的過渡,——從一般到個別的推理向從個別到一般的推理的過渡,——關于聯(lián)系和過渡聯(lián)系也就是過渡的闡述,這就是黑格爾的任務。黑格爾的確證明了:邏輯形式和邏輯規(guī)律不是空洞的外殼,而是客觀世界的反映。確切些說,不是證明了,而是天才地猜測到了。}
在《哲學全書》中,黑格爾指出:知性和理性的區(qū)分、這類和那類概念的區(qū)分,應當這樣理解:
“我們的活動正是或者只停留在概念的否定的和抽象的形式上,或者根據(jù)概念的真實本性把概念理解為既是肯定的又是具體的。例如:如果我們把自由看作必然性的抽象對立面,那么這只是知性的自由概念而已;而真實的和理性的自由概念,則在自身中包含著被揚棄了的必然性。”(第6卷第347—348頁)[注:指《黑格爾全集》1840年柏林版第6卷的頁碼。——編者注]
{抽象的概念和具體的概念自由和必然性}
同上,第349頁:亞里士多德如此完滿地描述了邏輯形式,以致“本質上”是沒有什么可以補充的。
通常都把“推理的式”看作空洞的形式主義?!暗鞘聦嵣纤鼈?lt;這些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種意義建立在下述的必然性之上,即:作為概念的規(guī)定的每一環(huán)節(jié),本身都成為整體和起中介作用的根據(jù)?!?第6卷第352頁)
《哲學全書》(第6卷第353—354頁):
“推理的式的客觀意義一般就在于:所有理性的東西都表現(xiàn)為三層推理,并且,推理中每一項的位置既可以在兩端,也可以在起中介作用的中間。這正如哲學的三項即邏輯觀念、自然界和精神一樣。在這里自然界先是起聯(lián)結作用的中項。自然界這個直接的總體,展開為兩個極項——邏輯觀念和精神?!?
“自然界這個直接的總體,展開為邏輯觀念和精神?!边壿媽W是關于認識的學說。它是認識論。認識是人對自然界的反映。但是,這并不是簡單的、直接的、完整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的抽象過程,即概念、規(guī)律等等的構成、形成過程,這些概念和規(guī)律等等(思維、科學=“邏輯觀念”)有條件地近
{注意:黑格爾“只是”把這個“邏輯觀念”、規(guī)律性、普遍性神化了}似地把握永恒運動著和發(fā)展著的自然界的普遍規(guī)律性。在這里的確客觀上是三項:(1)自然界;(2)人的認識=人腦(就是同一個自然界的最高產(chǎn)物);(3)自然界在人的認識中的反映形式,這種形式就是概念、規(guī)律、范疇等等。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繪整個自然界、它的“直接的總體”,人只能通過創(chuàng)立抽象、概念、規(guī)律、科學的世界圖景等等永遠地接近于這一點。
+“但是,精神之所以是精神,只因為它以自然界為中介……”“正是精神在自然界中認識到邏輯觀念,從而把自然界提高到它的本質……”“邏輯觀念既是‘精神的,也是自然界的絕對實體,是普遍的東西、貫穿一切的東西’?!?第353—354頁)
關于類比的確切的評語:
“理性的本能使人預感到,經(jīng)驗得出的這個或那個規(guī)定,是以一個對象的內在本性或類為自己的根據(jù)的,并且理性的本能進一步依據(jù)著這個規(guī)定?!?第357頁)(第6卷第359頁)
以及第358頁:空洞類比的無聊游戲引起了對自然哲學的理所當然的蔑視。
{反對自己!}
在普通邏輯[注:手稿上“邏輯”這個詞是用一個箭頭和下面引證黑格爾的話中的“在這里”聯(lián)在一起的?!砦陌婢幷咦中,形式主義地把思維和客觀性分隔開來:
“在這里思維被認為是純主觀的和形式的活動,而客觀的東西則和思維相反,被認為是固定的和自己存在的東西。但是這種二元論不是真理,并且,不問主觀性和客觀性的來源,就這樣簡單地接受這兩個規(guī)定,這種做法是毫無意義的……”(第359—360頁)其實,主觀性僅僅是從存在和本質而來的一個發(fā)展階段,——然后這個主觀性“辯證地‘突破自己的界限’”并且“通過推理展開為客觀性”(第360頁)。
極其深刻和聰明!邏輯規(guī)律是客觀事物在人的主觀意識中的反映。
第6卷第360頁:
“實現(xiàn)了的概念”是客體。
從主體、從概念到客體的這種過渡,似乎是“奇怪”的,但是應當把客體了解為不是單純的存在,而是完備的、“具體的、自身完整的、獨立的東西……”(第361頁)
“世界是觀念的異在?!?br> 主觀性(或概念)和客體——是同一的又是不同一的……(第362頁)
關于本體論論證法、關于上帝的胡說!
“……把主觀性和客觀性當作一種固定的和抽象的對立,是錯誤的。二者完全是辯證的……”(第367頁)
第2篇 客觀性
(《邏輯學》)第5卷第178頁[注:指《黑格爾全集》1834年柏林版第5卷的頁碼。——編者注]:
客觀性的雙重意義:“……客觀性也出現(xiàn)雙重意義——既有與獨立概念相對立的東西的意義,又有自在自為地存在著的東西的意義……”(第178頁)
{客觀性}
“……對真理的認識就在于:把客體作為不附加主觀反思的客體來認識……”(第178頁)
{對客體的認識}
往下——關于“機械性”的論述非常費解,并且?guī)缀跬耆呛f八道。
再往下,關于化學性,關于“判斷”的階段等等也是如此。
以《規(guī)律》為標題的那一節(jié)(第198—199頁),并沒有提供在這樣一個有意思的問題上我們可以指望從黑格爾那里得到的東西。奇怪,為什么把“規(guī)律”列入“機械性”?
在這里,規(guī)律這個概念接近于下列的一些概念:“秩序”(Ordnung),同類性(Gleich-f?rmigkeit),必然性,客觀總體性的“靈魂”,“自己運動的原則”。
{這個接近是非常重要的}
所有這些都是從下面這個觀點出發(fā)的:機械性是精神、概念等等的異在,是靈魂、個體性……的異在??磥恚@是空洞類比的游戲!
記下來,在第210頁上見到“自然必然性”這個概念——“機械性和化學性,二者因而都為自然必然性所包括……”因為在這里我們看到“它<概念>沉沒于外在性”,(同上)。
{“自然界=概念沉沒于外在性”}
“已經(jīng)講過:目的性和機械性的對立,首先是自由和必然性的更普遍的對立。康德在理性的二律背反之下列舉了這種形式的對立,并且是作為先驗觀念的第三種沖突列舉的?!?第213頁)黑格爾在簡短地重述康德關于正題和反題的論據(jù)時,指出這些論據(jù)的空洞,并且注意到從康德的議論中得出的是什么:
{自由和必然性}
“康德對這個二律背反的解決,和他對其他二律背反的一般解決是一樣的,這就是:理性既不能證明這個命題,又不能證明那個命題,因為遵循純粹經(jīng)驗的自然規(guī)律,我們就不能有關于事物的可能性的任何先驗的規(guī)定的原則;因此,進一步,兩個命題應當被認為不是客觀的命題,而是主觀的準則;從一方面來說,我應當經(jīng)常只按照單純的自然機械性的原則來思索自然界的一切事件,但是,這并不妨礙在適當時機按照另一準則即終極原因的原則來探究某些自然形式;——似乎這兩個只應供人類理性需要的準則,并不象上述命題那樣相互對立。——正如上面所說,持整個這樣的觀點,就不會去探究哲學興趣所唯一要求的東西,即兩個原則中哪一個本身具有真理;從這種觀點來看,究竟應當把這些原則當作客觀的即這里所指的外部存在著的自然規(guī)定,還是當作主觀認識的簡單準則,這是沒有任何區(qū)別的;——這個認識倒不如說是主觀的,即偶然的,在適當?shù)臅r機,它時而采取這個準則,時而采取那個準則,按照它認為哪一個準則適合于現(xiàn)有的客體而定,根本不問這些規(guī)定本身的真理何在,它們是客體的規(guī)定或是認識的規(guī)定?!?第215—216頁)
{黑格爾駁斥康德(關于自由和必然性的看法)}
黑格爾:
“對機械性和化學性來說,目的是第三者;它是它們的真理。當目的自身還處在客觀性或總體概念的直接性范圍內時,它還受到外在性本身的影響,并且同那和它相關的客觀世界對立著。從這方面來看,在目的關系這種外在關系中,仍然表現(xiàn)著機械的因果性,后者一般也應包括化學性,但機械的因果性是作為從屬于這個關系的因果性,作為本身被揚棄了的因果性而表現(xiàn)出來的?!?第216—217頁)
“……由此就顯現(xiàn)出客觀過程的上述兩個形式的從屬性質;在這兩個形式中表現(xiàn)為無限進展的他物,起初是被設定為外在于它們的概念,這概念就是目的;不僅概念是它們的實體,而且外在性對于它們也是本質的、構成它們的規(guī)定性的環(huán)節(jié)。因此,機械的或化學的技術,按其性質,是外在地被規(guī)定的,所以把自身奉獻于目的關系,而現(xiàn)在就應當更詳細地考察這種關系?!?第217頁)
唯物主義辯證法:
區(qū)分為機械規(guī)律和化學規(guī)律的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規(guī)律(這是非常重要的),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動的基礎。
人在自己的實踐活動中面向客觀世界,以它為轉移,以它來規(guī)定自己的活動。
從這方面來看,從人的實踐的(有目的的)活動方面來看,世界(自然界)的機械的(和化學的)因果性,似乎是外在的什么東西,似乎是次要的,似乎是隱蔽的。
客觀過程的兩個形式:自然界(機械的和化學的)和人的有目的的活動。這兩個形式的相互關系。人的目的對于自然界最初似乎是不相干的(“另外的”)。人的意識、科學(“概念”)反映自然界的本質、實體,但同時這個意識對于自然界是外在的(不是一下子,不是簡單地和自然界符合)。
機械的和化學的技術之所以服務于人的目的,是因為它的性質(實質)就在于:它為外部的條件(自然規(guī)律)所規(guī)定。
((技術和客觀世界。技術和目的))
“……它<目的>面前有一個客觀的機械的和化學的世界,它的活動和這個世界有關,即和現(xiàn)存的東西有關……”(第219—220頁)“它之所以還具有某個真正外在于世界的存在,就是因為上述的客觀性和它對立著……”(第220頁)
事實上,人的目的是客觀世界所產(chǎn)生的,是以它為前提的,——認定它是現(xiàn)存的、實有的。但是人以為他的目的是在世界之外得來的,是不以世界為轉移的(“自由”)。
((注意:這一切都在《主觀目的》這一節(jié)中,注意。))(第217—221頁)
“目的通過手段和客觀性相結合,并且在客觀性中和自身相結合?!?第221頁:《手段》這一節(jié))
“目的既然是有限的,它就還具有一個有限的內容;這樣一來它就不是一個絕對的東西或一個完全自在自為的合理的東西??墒鞘侄问峭评淼耐庠诘闹许棧评硎悄康牡膶崿F(xiàn);因此合理性在手段中顯現(xiàn)出自身之為合理性,它在這個外在的他物中,并且正是通過這個外在性而保存自己。因此,手段是比外在合目的性的有限目的更高的東西;——犁比由犁所造成的、作為目的的、直接的享受更尊貴些。工具保存下來,而直接的享受卻是暫時的、并且會被遺忘的。人因自己的工具而具有支配外部自然界的力量,然而就自己的目的來說,他卻服從自然界?!?第226頁)
{黑格爾的歷史唯物主義的胚芽黑格爾和歷史唯物主義}
Vorbericht,即書的序言,所注日期:1816年7月21日于紐倫堡。
這是在《實現(xiàn)了的目的》這一節(jié)中
歷史唯物主義,是在黑格爾那里處于萌芽狀態(tài)的天才思想——種子——的一種應用和發(fā)展。
“目的性的過程是明顯地作為概念而存在著的概念<原文如此!>向客觀性的轉移……”(第227頁)
黑格爾力求——有時甚至極力和竭盡全力——把人的有目的的活動納入邏輯的范疇,說這種活動是“推理”(schlu?),說主體(人)在“推理”的邏輯的“式”中起著某一“項”的作用等等,——
這不只是牽強附會,不只是游戲。這里有非常深刻的、純粹唯物主義的內容。要倒過來說:人的實踐活動必須億萬次地使人的意識去重復不同的邏輯的式,以便這些式能夠獲得公理的意義。這點應注意。
{邏輯的范疇和人的實踐}
“目的的運動現(xiàn)在達到了這樣一點:外在性的環(huán)節(jié)不僅被設定在概念中,概念不僅是應有和追求,而且作為具體的總體性是和直接的客觀性同一的。”(第235頁)在《實現(xiàn)了的目的》這一節(jié)末尾,在第2篇《客觀性》末尾(第3章:《目的性》),向第3篇《觀念》過渡。
精彩:黑格爾通過人的實踐的、合目的性的活動,接近于作為概念和客體相一致的“觀念”,接近于作為真理的觀念。緊緊接近于下述這點:人以自己的實踐證明自己的觀念、概念、知識、科學的客觀正確性。
{從主觀概念和主觀目的到客觀真理}
第3篇 觀念
第3篇《觀念》的開端。
“觀念是適合的概念、客觀真理的東西或真理的東西本身。”(第236頁)
總之,《邏輯學》第2部(《主觀邏輯》)第3篇(《觀念》)的導言(第5卷第236—243頁)以及《哲學全書》中相應的各節(jié)(第213—215節(jié))幾乎就是關于辯證法的最好的闡述。也就在這里,可以說是極其天才地指明了邏輯和認識論的一致。
“觀念”這一用語在單純表象的意義上被使用著??档隆?br> “康德要求使觀念這一用語恢復其理性概念的意義?!诳档驴磥恚硇愿拍钍菬o條件的東西的概念,而對于現(xiàn)象來說它是超驗的,就是說,它不可能作出與它相適合的經(jīng)驗應用。理性概念是用來理解的,知性概念是用來知曉知覺的。——然而實際上,如果知性概念真正是概念,那么它們就是概念,——理解是通過它們來實現(xiàn)的……”(第236頁)
{黑格爾反對康德反對那意味著真理(客觀的)和經(jīng)驗分離的超驗的東西}
再看下面關于康德的論述
把觀念當作某種“非現(xiàn)實的東西”;譬如說:“這不過是觀念而已”,那也是錯誤的。
“如果思想僅僅是主觀的和偶然的東西,那么它們當然沒有任何更多的價值,但是,它們并不由此而遜于暫時的和偶然的現(xiàn)實,這些現(xiàn)實除了偶然性的和現(xiàn)象的價值以外,也沒有其他更多的價值。反過來說,如果認為觀念之所以沒有真理的價值,是因為對于現(xiàn)象它是超驗的,是因為在感性世界中不能提供任何和它一致的對象,那么這是奇怪的誤解,在這里之所以否定觀念的客觀意義,是由于觀念正好缺乏那種構成現(xiàn)象即構成客觀世界的非真實存在的東西?!?第237—238頁)
對于實踐觀念,康德自己也承認引用經(jīng)驗來反對觀念是庸俗的;他把觀念推崇為必須努力使現(xiàn)實與之相接近的至高無上的東西。黑格爾繼續(xù)寫道:
“但是,由于得出了這樣一個結果,即觀念是概念和客觀性的統(tǒng)一,是真理,所以不應當把觀念只看作目標,即應當與之接近、然而其自身永遠是一種彼岸性的目標;而應當這樣看:一切現(xiàn)實的東西之所以存在,僅僅是因為它們自身包含著并且表現(xiàn)著觀念。對象、客觀的和主觀的世界,不僅應當完全和觀念一致,并且它們本身就是概念和實在的一致;和概念不符合的實在,是單純的現(xiàn)象,是主觀的、偶然的、隨意的東西,而不是真理?!?第238頁)
{黑格爾反對康德的“彼岸性”概念和事物的一致不是主觀的}
“它<觀念>第一,是簡單的真理,是概念和作為一般的東西的客觀性的同一……(第242頁)
“……第二,它是簡單概念的自為地存在著的主觀性跟與之有區(qū)別的客觀性的關系;實質上主觀性是揚棄這個區(qū)分的沖動……
“……作為這個關系的觀念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它把自己分化為個體性及其無機界,又使無機界重新受主體支配,并回到最初的簡單的普遍性。觀念與它自身的同一跟過程是同一回事;思想既然使現(xiàn)實擺脫無目的的變化的外觀并使之澄清為觀念,就不應當設想這個現(xiàn)實的真理是僵死的靜止,是灰暗的、沒有沖動和運動的簡單形象,是一個精靈、一個數(shù)目或一個抽象的思想;由于概念在觀念中所獲得的自由,觀念在自身中也就具有最尖銳的矛盾;觀念的靜止就在于穩(wěn)固和確定,它因此永遠產(chǎn)生著這種矛盾,永遠克服著這種矛盾,并且在矛盾中達到和自身的一致……”
觀念(應讀作:人的認識)是概念和客觀性(“一般的東西”)的符合(一致)。這是第一。
第二,觀念是自為地存在著的(=似乎是獨立的)主觀性(=人)對有區(qū)別(與觀念有區(qū)別)的客觀性的關系……
主觀性是消滅這種區(qū)分(觀念和客體的區(qū)分)的沖動。
認識是(理智)為了使無機界受主體支配以及為了概括(在無機界的現(xiàn)象中認識一般)而沉入無機界中的過程……
思想和客體的一致是一個過程:思想(=人)不應當設想真理是僵死的靜止,是暗淡的(灰暗的)、沒有沖動、沒有運動的簡單的圖畫(形象),就象精靈、數(shù)目或抽象的思想那樣。
觀念也包含著極強烈的矛盾,靜止(對于人的思維來說)就在于穩(wěn)固和確定,人因此永遠產(chǎn)生著(思想和客體的這種矛盾)和永遠克服著這種矛盾……
認識是思維對客體的永遠的、無止境的接近。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要理解為不是“僵死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沒有運動的,不是沒有矛盾的,而是處在運動的永恒過程中,處在矛盾的發(fā)生和解決的永恒過程中。
“觀念是……作為認識和意志的真和善的觀念……這個有限認識和(注意)行動(注意)的過程使最初是抽象的普遍性成為總體性,因而它就成為完備的客觀性?!?第243頁)
觀念是人的認識和追求(欲望)……(暫時的、有限的、局限的)認識和行動的過程使抽象的概念成為完備的客觀性。
《哲學全書》(第6卷)[注:指《黑格爾全集》1840年柏林版第6卷?!幷咦中有同樣的話。
《哲學全書》第213節(jié)(第385頁):
“……觀念是真理,因為真理就是客觀性跟概念相符合……但是,一切現(xiàn)實的東西,只要它們是真的,就是觀念……單個的存在只不過是觀念的某一方面,因此,觀念還需要其他的現(xiàn)實,這些現(xiàn)實同樣地表現(xiàn)為獨立自在的;只是在它們的總和中以及在它們的相互關系中概念才會實現(xiàn)。單獨存在的東西,是不符合自己的概念的;它的定在的這種局限性構成它的有限性并且導向它的毀滅……”
單個的存在(對象、現(xiàn)象等等)(僅僅)是觀念(真理)的一個方面。真理還需要現(xiàn)實的其他方面,這些方面也只是表現(xiàn)為獨立的和單個的(獨立自在的)。真理只是在它們的總和(zusammen)中以及在它們的關系(Beziehung)中才會實現(xiàn)。
真理就是由現(xiàn)象、現(xiàn)實的一切方面的總和以及它們的(相互)關系構成的。概念的關系(=過渡=矛盾)=邏輯的主要內容,并且這些概念(及其關系、過渡、矛盾)是作為客觀世界的反映而被表現(xiàn)出來的。事物的辯證法創(chuàng)造觀念的辯證法,而不是相反。
{黑格爾在概念的辯證法中天才地猜測到了事物(現(xiàn)象、世界、自然界)的辯證法#}
#應當更通俗地表達這一要義,不用辯證法這個字眼,大致可以這樣說:黑格爾在一切概念的更換、相互依賴中,在它們的對立面的同一中,在一個概念向另一個概念的過渡中,在概念的永恒的更換、運動中,天才地猜測到的正是事物、自然界的這樣的關系。
{正是猜測到了,僅此而已。}
概念的相互依賴一切概念的毫無例外的相互依賴一個概念向另一個概念的過渡一切概念的毫無例外的過渡。概念之間對立的相對性……概念之間對立面的同一。
{辯證法是什么?}
{=注意每一個概念都處在和其余一切概念的一定關系中、一定聯(lián)系中}
“人們最初把真理理解為:我知道某物如何存在著。然而這只是對意識而言的真理,或者是形式的真理,——只是正確而已(第213節(jié),第386頁)。按照更深的意義來說,真理就在于客觀性和概念的同一……”
“壞人是不真實的人,即行為不符合于自己概念或自己使命的人。然而,完全缺乏概念和實在的同一性,就不可能存在任何東西。甚至壞的和不真實的東西之所以存在,也只是因為它的實在性還多少以某種方式符合于它的概念……”
“……凡是配稱為哲學的學說,總是以關于什么東西的絕對統(tǒng)一的意識為其基礎,而知性對這個東西則只是在其分離的狀況下才予以承認……”
“前面所考察的存在和本質的各階段,以及概念和客觀性的各階段,就它們的這種差別而言,不是固定的和以自身為基礎的東西,而是證明其自身為辯證的,并且它們的真理只在于:它們是觀念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第387—388頁)
{存在和本質的差別,概念和客觀性的差別,是相對的}
第6卷第388頁
人對自然界的認識(=“觀念”)的各環(huán)節(jié),就是邏輯的范疇。
第6卷第388頁(第214節(jié)):
“觀念可以被理解為理性(這是理性的真正的哲學意義),還可以被理解為主體-客體,觀念和實在的統(tǒng)一、有限和無限的統(tǒng)一、靈魂和肉體的統(tǒng)一,自身具有自己的現(xiàn)實性的可能性,或其本性只能當作存在著的本性去理解的東西等等,因為知性的一切關系都包含在觀念中,然而是通過它們的無限復歸和自身同一而包含在觀念中的。
{(觀念)真理是全面的}
知性能夠不費力地指出:一切關于觀念所說的話都是自相矛盾的。但是,對于知性的一切論點也可以予以同樣的回擊,或確切些說,在觀念中知性已經(jīng)遭到了這樣的回擊;——這項工作是理性的工作,當然它不象知性的工作那樣容易?!绻灾赋觯河^念本身是自相矛盾的,因為,例如主觀的東西只是主觀的,而客觀的東西則是和它對立的;存在是和概念完全不同的東西,因而不能從概念中推出存在;有限的東西也只是有限的,并且正是無限的東西的對立面,因而它和無限的東西是不能同一的;關于其他一切規(guī)定也是這樣,——那么,邏輯倒是指出相反的情況,這就是:僅僅是主觀的主觀東西,僅僅是有限的有限東西,僅僅應當是無限的無限東西等等,都是不具有真理性的,都是自相矛盾的,并且向自己的對立面過渡;因此,這個過渡和統(tǒng)一——兩個極端作為被揚棄的東西,作為某種外觀或環(huán)節(jié)包含在這個統(tǒng)一中——便顯示出自己是這些極端的真理?!?第388頁)
“知性面對觀念時,就陷入雙重誤會:第一,對觀念的兩極(無論怎樣表達都行,只要它們是在統(tǒng)一之中),知性仍按照它們不是處于具體的統(tǒng)一之中而是觀念之外的抽象這樣的意思和規(guī)定來理解。即使它們的關系已經(jīng)被明確設定,它<知性>仍然誤解這種關系;例如知性甚至忽視判斷中的系詞的性質,系詞對單一的東西即主詞加以說明:單一的東西又同樣地不是單一的東西,而是普遍的東西。第二,知性認為它的反思——按照這種反思,自身同一的觀念包含著對它自身的否定,即包含著矛盾——是外在的反思,而不在觀念之中。但事實上,這并不是知性特有的智慧,而觀念本身就是辯證法,這個辯證法永遠在分離和區(qū)別同一和差別、主觀和客觀、有限和無限、靈魂和肉體,只是因為如此,辯證法才是永恒的創(chuàng)造、永恒的生命和永恒的精神……”(第389頁)
{注意個別=普遍注意抽象和對立面的“具體統(tǒng)一”。絕妙的例子:最簡單而又最清楚的例子,概念辯證法以及它的唯物主義根源辯證法不在人的知性中,而在“觀念”中,即在客觀的現(xiàn)實中“永恒的生命”=辯證法}
第6卷第215節(jié),第390頁:
“觀念實質上是一個過程,因為觀念的同一之所以是概念的絕對的和自由的同一,只是由于它的同一是絕對的否定性,并因而是辯證的?!?br> {觀念是……一個過程}
因此,思維和存在,有限和無限等等的“統(tǒng)一”這個說法是謬誤的,因為它表達的是“靜止不變的同一”。說有限簡單地中和著(“neutrali-siert”)無限并且反之亦然,這是不對的。事實上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個過程。
{注意這點}
倘若計算一下……地球上每秒鐘死亡十人以上和出生更多的人。“運動”和“瞬間”:抓住它。在每一既定的瞬間……抓住這一瞬間。在簡單的機械運動中也是如此(反對切爾諾夫[91])。
“觀念作為過程,在自己的發(fā)展中經(jīng)歷三個階段。觀念的第一個形式是生命……第二個形式……是作為認識的觀念,這個認識又以理論觀念和實踐觀念的雙重形態(tài)出現(xiàn)。認識過程的結果是恢復因差別而豐富起來的統(tǒng)一,這便提供了第三個形式,即絕對觀念……”(第391頁)
觀念是“真理”(第385頁,第213節(jié))。觀念,即真理,作為過程——因為真理是過程——在自己的發(fā)展(Entwicklung)中經(jīng)歷三個階段:(1)生命;(2)認識過程,其中包括人的實踐和技術(見上面[92]),——(3)絕對觀念(即完全真理)的階段。
生命產(chǎn)生腦。自然界反映在人腦中。人在自己的實踐中、在技術中檢驗這些反映的正確性并運用它們,從而也就達到客觀真理。
{真理是過程。人從主觀的觀念,經(jīng)過“實踐”(和技術),走向客觀真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