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指派中東鐵路談判代表問題向俄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員提出的建議[102]
?。?921年10月11日)
急!建議立即進行書面表決,或者召開半小時的政治局會議。
建議:同意派馬爾赫列夫斯基和派克斯(誰到大連,誰到赤塔,由契切林決定)?! ?br>
雅羅斯拉夫斯基出席華盛頓會議[103]不合適,美舍利亞科夫——不很合適。建議:委托外交人民委員部和組織局(于24小時內)另外物色人選。
列寧
10月11日
載于1959年《列寧文集》俄文版第36卷
譯自《列寧全集》俄文第5版第44卷第140頁
【注釋】
[102]此件寫在格·瓦·契切林1921年10月10日給俄共(布)中央政治局的信上。契切林在信中請求從速指派代表就中東鐵路問題同中國談判,認為遲遲不派代表會給即將召開的華盛頓會議(見注103)以對該鐵路實行國際共管的口實。外交人民委員部建議派尤·約·馬爾赫列夫斯基為此項談判的代表。契切林還通知說,日本方面已同意,遠東共和國和日本的代表在大連舉行的會議(1921年8月26日—1922年4月16日)討論某些問題時,俄羅斯聯(lián)邦的代表可以參加。他建議派A.K.派克斯出席這個會議。此外,契切林還建議派葉·米·雅羅斯拉夫斯基和尼·列·美舍利亞科夫為出席華盛頓會議的遠東共和國代表?! ?br>
政治局當天通過了列寧的建議。10月13日,俄共(布)中央政治局批準A.A.亞濟科夫為出席華盛頓會議的遠東共和國代表。10月18日,人民委員會會議研究了關于指派尤·約·馬爾赫列夫斯基為出席大連會議的俄羅斯聯(lián)邦的全權代表、A.K.派克斯為與中國政府談判的俄羅斯聯(lián)邦的全權代表的問題?!?65?! ?br>
[103]華盛頓會議又稱太平洋會議,是帝國主義國家對戰(zhàn)后遠東和太平洋的殖民地和勢力范圍進行再分割的一次會議,于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6日在華盛頓舉行。會議是美國發(fā)起的,參加的國家有:美國、英國、日本、法國、意大利、中國、比利時、葡萄牙和荷蘭。會議討論了限制海軍軍備和遠東、太平洋問題,簽訂了三個條約,即:英、美、日、法關于共同維護締約各方在太平洋區(qū)域島嶼屬地和領地的權利的《四國條約》,美、英、日、法、意關于按一定比例(5∶5∶3∶1.75∶1.75)限制各自海軍力量的《五國公約》和按所謂“門戶開放”原則共同掠奪中國的《九國公約》。這些條約總稱為華盛頓體系,是凡爾賽體系的補充。
這次會議沒有邀請?zhí)K維埃俄國和遠東共和國出席(遠東共和國的代表于1921年12月到達華盛頓,但未被允許出席會議)。對此,蘇俄外交人民委員部于1921年7月19日和11月2日向有關各國政府提出抗議,聲明不承認會議所通過的任何決定。1921年12月8日,蘇俄外交人民委員部對會議討論中東鐵路問題提出了抗議。——165。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