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委員會關(guān)于北方大鐵路修建工程租讓問題的決定草案[191](1919年2月4日)
(1)人民委員會認為,鐵路的走向和總的計劃是可以接受的;
(2)認為對外國資本的代表實行租讓,從原則上講,一般是容許的,是有利于發(fā)展生產(chǎn)力的;
(3)認為這一租讓是適宜的,實際上也是必需的;
(4)為了加速作出實際的最后的決定,建議倡議者對他們的說法提出證據(jù),證明他們找的資本主義商行殷實可靠,能夠把事辦成,把材料運來;
(5)委托一個專門的小組在兩周內(nèi)提出合同的最后草案;
(6)委托軍事委員部在兩周內(nèi),從戰(zhàn)略和軍事的角度提出看法。
載于1933年《列寧文集》俄文版第24卷
譯自《列寧全集》俄文第5版第37卷第473頁
【注釋】
[191]關(guān)于修筑北方大鐵路(從鄂畢河經(jīng)科特拉斯到彼得格勒和摩爾曼斯克的鐵路)的問題,早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前就曾在一些報刊上和學會中進行過討論。十月革命后,蘇維埃俄國由于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外國武裝干涉的破壞,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修筑這條鐵路。為了發(fā)展生產(chǎn)力,蘇維埃政府認為可以用租讓的辦法吸收私人資本從事這項工程的建設(shè)。畫家A.A.波里索夫和挪威籍人愛德華·甘內(nèi)維格于1918年聲明愿意承租。1919年2月4日,人民委員會討論了這一問題,對列寧的決定草案稍加補充后予以通過。在草案的手稿中,最后一句話看來在送人民委員會秘書處以前被列寧刪去。租讓合同后來沒有訂成?!?63。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