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這篇東西是在10月8日,要在9日就送到彼得格勒同志們手中,恐怕希望不大。也許這篇東西寫晚了,因為北方蘇維埃代表大會已定于10月10日召開。盡管這樣,我還是想提出我的“局外人的意見”,說不定彼得格勒及其“四周”的工人和士兵可能很快發(fā)起行動,但是還沒有真正行動?! ?br> 全部政權應轉(zhuǎn)歸蘇維埃,這是很清楚的。革命無產(chǎn)階級的政權(或者說布爾什維克的政權,這在目前來說是一回事),一定會獲得世界各國包括各交戰(zhàn)國一切被剝削勞動者特別是俄國農(nóng)民的最大的同情和全心全意的支持,這對任何一個布爾什維克來說,同樣應該是無可爭辯的。這些人所共知的早已證明的真理,無須多談?! ?br>
現(xiàn)在必須談談未必所有同志都十分清楚的問題,即政權轉(zhuǎn)歸蘇維埃目前在實踐上就意味著武裝起義??雌饋?,這似乎很明顯,但并非所有的人都一直在深入思考這個問題?,F(xiàn)在拒絕武裝起義,就等于背棄布爾什維主義的主要口號(全部政權歸蘇維埃),就等于完全背棄革命無產(chǎn)階級的國際主義?! ?br>
但是武裝起義是受特殊規(guī)律支配的一種特殊的政治斗爭形式,必須仔細考慮這些規(guī)律。卡爾·馬克思把這個真理說得非常清楚,他說武裝“起義也正如戰(zhàn)爭一樣,是一種藝術”?! ?br>
馬克思指出的這種藝術的主要規(guī)則如下:
?。?)任何時候都不要玩弄起義,在開始起義時就要切實懂得,必須干到底?! ?br>
?。?)必須在決定性的地點,在決定性的關頭,集中強大的優(yōu)勢力量,否則,更有訓練、更有組織的敵人就會把起義者消滅?! ?br>
?。?)起義一旦開始,就必須以最大的決心行動起來并堅決采取進攻?!胺烙俏溲b起義的死路?!薄 ?br>
(4)必須出其不意地襲擊敵人,不放過敵軍還分散的時機?! ?br>
(5)每天(如果以一個城市來說,可以說每小時)都必須取得勝利,即令是不大的勝利,無論如何要保持“精神上的優(yōu)勢”?! ?br>
馬克思并用“歷史上最偉大的革命策略家丹東的‘勇敢,勇敢,再勇敢!’”[注: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第102頁。——編者注]這句話總結(jié)了一切革命中關于武裝起義的教訓。
如果把這點應用于俄國,應用于1917年10月,那就是說:一定要既從外面,又從內(nèi)部,既從工人區(qū),又從芬蘭、雷瓦爾、喀瑯施塔得等各方面,同時地、盡可能出其不意地、迅速地對彼得格勒進攻,要使用全部艦隊來進攻,要使集中的力量大大超過那擁有15000—20000(也許更多些)人的我國“資產(chǎn)階級近衛(wèi)軍”(士官生)以及我國“旺代軍隊”(一部分哥薩克)等等?! ?br>
要把我們的三支主要力量——海軍、工人和陸軍部隊配合起來,一定要占領并不惜任何代價守?。海?)電話局,(2)電報局,(3)火車站,(4)特別是橋梁?! ?br>
要挑選最堅決的分子(我們的“突擊隊員”、青年工人和優(yōu)秀水兵)組成一些小分隊去占領一切最重要的據(jù)點,并參加各處一切重要的軍事行動,例如:
包圍彼得格勒,使之與外界隔絕,用海軍、工人和陸軍部隊的聯(lián)合進攻把它占領,——這是需要有藝術和三倍的勇敢才能完成的任務?! ?br>
要把最優(yōu)秀的工人編成配備槍枝炸彈的隊伍去進攻和包圍敵人的“中樞機關”(士官生學校、電報局、電話局等等),口號是:寧可全體犧牲,決不放過一個敵人?! ?br>
我們希望,一旦決定行動,每個領導者都能夠很好地運用丹東和馬克思的偉大遺訓。
俄國革命和全世界革命的成敗,都取決于這兩三天的斗爭?! ?br>
載于1920年11月7日《真理報》第250號
譯自《列寧全集》俄文第5版第34卷第382—384頁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