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脫維亞工人論社會民主黨黨團的分裂(1914年3月30日〔4月12日〕)
凡是閱讀取消派報 刊的工人都知道,俄國的取消派經常吹噓,說什么拉脫維亞的工人馬克思主義者是站在他們一邊的。取消派在社會民主黨杜馬黨團內制造分裂時,也一個勁兒地抬出 拉脫維亞人。他們寫道:誰都不敢指責拉脫維亞社會民主黨工人否定“地下組織”,就連這些拉脫維亞工人也站在我們這一邊了。
凡對事實了 解得很清楚的人都不會懷疑,取消派是在……回避事實真相。拉脫維亞工人在討論“六人團”和“七人團”問題的時候,絕大多數(shù)都是擁護“六人團”的。《真理 報》[22]刊登了由數(shù)以百計的拉脫維亞社會民主黨工人和里加、米塔瓦、利巴瓦等地的許多團體作的幾十個決議,他們都擁護6個工人代表所采取的立場。繼彼 得堡之后,反應最熱烈的就是拉脫維亞最大的工人集中地里加。絕大多數(shù)里加工人的決議,都表現(xiàn)了對徹底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最大忠誠和對取消主義的由衷不滿。
但是,有一點說對了:拉脫維亞的“上層分子”狂熱地擁護取消派及其“七人團”。當時為取消派所把持的拉脫維亞報紙,刊登了反對“六人團”的文章。這些文章無論在丑惡的腔調方面,或者在取消主義的內容方面,同俄國取消派在彼得堡辦的報紙上的文章相比,都毫不遜色。
誠然,在拉脫維亞工人中,只有極少數(shù)人支持取消派的運動。但是“領導”機關卻站在取消派一邊。于是取消派就繼續(xù)“代表”拉脫維亞有組織的無產階級說話……
但是,過了不久,拉脫維亞全體工人馬克思主義者的代表舉行了會議[23]。關于社會民主黨杜馬黨團分裂的問題,在會上自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居領導 地位的”取消派費盡心機,想支持“七人團”,或者至少想使問題不了了之??上В∷麄儧]有得逞。拉脫維亞的社會民主黨工人通過自己的正式代表作出了下列決議 (除必要的變動外,我們都逐字引用[24]):
關于社會民主黨國家杜馬黨團的分裂。
“全體拉脫維亞工人馬克思主義者的代表,對社會民主黨國家杜馬黨團的分裂深表遺憾,并且認為,這種分裂是黨團以外的分裂,即俄國馬克思主義者之間的分裂的必然后果。
他們強調指出,黨團的統(tǒng)一是必要的,并且認為這種統(tǒng)一在如下條件下是可能實現(xiàn)的:
(1)把馬克思主義者整體的最高機關在分裂以前所通過的下列決定作為聯(lián)合的基礎:馬克思主義者整體的綱領及其章程、倫敦決議、1908年12月和1910年1月全俄馬克思主義者代表機關的決議;
(2)找到能保證黨團內少數(shù)人的權利的共同活動方式。
拉脫維亞的工人馬克思主義者責成自己的領導機關,支持一切符合本決議觀點的聯(lián)合步驟。”
決議就是這樣。讀者可以看到,它的中心思想是,聯(lián)合的必要條件是承認老馬克思主義者整體。誰不承認綱領、章程以及1907年、1908年、1910年的各項決議[25],同他就無法實現(xiàn)統(tǒng)一。拉脫維亞工人就是這樣說的。拉脫維亞人的決議的重要意義就在這里。
毫無疑問,在拉脫維亞代表大會上,調和主義傾向是很嚴重的。拉脫維亞人不愿意直接和公開地宣布:杜馬中的取消派集團是一個違反工人意志的分裂派集團,它 必須放棄自己的杜馬代表資格。他們所以不愿意這樣做,是因為拉脫維亞的少數(shù)派還沒有走得象俄國取消派那么遠,是因為拉脫維亞人對于同齊赫澤黨團和解還抱有 某些希望。
但是,不管怎樣,拉脫維亞工人已經提出了明確的統(tǒng)一條件。
從拉脫維亞人的決議的觀點來看,造成黨團分裂的那些有爭議的問題到底應該怎樣解決呢?
首先,拉脫維亞人要求承認綱領。這就是說,他們譴責在杜馬講臺上提出臭名昭著的“民族文化自治”。因為,綱領已經正式拒絕了這種要求,甚至連取消派分子 爾·馬爾托夫也承認“民族文化自治”同綱領是不大吻合的。要使統(tǒng)一成為可能,取消派就應當放棄民族文化自治。這就是拉脫維亞人對第一個有爭議問題的答復的 含義。
其次,是關于接受亞格洛代表參加黨團的爭論。拉脫維亞工人是怎樣解決這個爭論的呢?他們說:請看1908年12月的決議。我們現(xiàn)在打開這個文件就可以看到:
——“關于同波蘭社會黨‘左派’[26]的聯(lián)合。
——全俄馬克思主義者代表機關聽取了孟什維克同志們關于同波蘭社會黨‘左派’聯(lián)合的提議后,沒有進行討論,就轉入了待審議的事項。”(見報告第46頁)
事情很明顯。1908年的全俄決定根本就不愿意考慮同亞格洛的黨聯(lián)合的問題。取消派違背了這個決議。這就是說他們應當收回他們關于亞格洛的分裂主義決議。
拉脫維亞人接著就要求承認1908年12月和1910年1月的所有原則性的決議。這是些什么樣的決議呢?它們是怎樣評價取消主義的呢?我們翻開這些文件,就能看到:
——“鑒于在許多地方發(fā)現(xiàn)有一部分黨員知識分子試圖取消‘地下組織’,代之以一種絕對要在合法范圍內活動的不定形的聯(lián)盟,甚至不惜以公然放棄馬克思主義 者整體的綱領、策略和傳統(tǒng)為代價來換取合法性……決議認為必須同取消主義的做法進行最堅決的斗爭,號召一切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工作者,不分派別,都能最堅決 地抵制這種做法。”
1908年的決議就是這樣譴責取消主義的(見報告第38頁)。拉脫維亞人要求承認這些決議。
其次是1910年1月的決議。在這些決議中我們看到:“社會民主主義運動在資產階級反革命時期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必然會產生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影響……否認秘密的黨,貶低它的作用和意義,試圖縮小馬克思主義者整體的綱領性和策略性的任務及口號。”
1910年的決議就是這樣譴責取消主義的。拉脫維亞人也要求取消派承認這些決議。
拉脫維亞人的決議是一致通過的。甚至到會的拉脫維亞取消派也不敢投票反對。他們已經從重視“地下組織”、承認老馬克思主義者整體的決議的拉脫維亞工人那里得到了十分深刻的教訓。投票反對這個決議,就意味著向全體拉脫維亞無產者挑戰(zhàn),就會在工人中失掉最后一批擁護者。
拉脫維亞工人的決議(代表3000多名有組織的工人)就是這樣。
拉脫維亞工人沒有用任何刺激的詞句,而是很客氣地但又很堅決有力地向齊赫澤黨團宣布:
——你們愿意統(tǒng)一嗎?那就請你們承認老馬克思主義者整體的各項主要決議,不再違背1908—1910年的綱領和決議,同否定“地下組織”的人脫離關系,一句話,請站到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上來。
齊赫澤黨團試圖盜用其名義來進行活動的最后一個真正的工人組織,現(xiàn)在已經同它斷絕了關系。果然不出所料,擁護這7個倒向取消主義的代表的,只剩下一小撮取消派了。整個無產階級正在離開他們或者已經離開他們了。
沒有工人擁護的黨團——這就是杜馬中的取消派黨團。
自從拉脫維亞人通過上述決議以后,這已經是無可爭辯的事實了。
載于1914年3月30日《真理之路報》第50號
譯自《列寧全集》俄文第5版第25卷第22—26頁
【注釋】
[22]《真理報》(《Правда》)是俄國布爾什維克的合法報紙(日報),根據(jù)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六次(布拉格)全國代表會議的決定創(chuàng)辦,1912 年4月22日(5月5日)起在彼得堡出版?!墩胬韴蟆肥侨罕娦缘墓と藞蠹?,擁有大批工人通訊員和工人作者,靠工人自愿捐款出版,同時也是布爾什維克黨的實 際上的機關報?!墩胬韴蟆肪庉嫴窟€擔負著黨的很大一部分組織工作,如約見基層組織的代表,匯集各工廠黨的工作的情況,轉發(fā)黨的指示等。在不同時期參加《真 理報》編輯部工作的有斯大林、雅·米·斯維爾德洛夫、尼·尼·巴圖林、維·米·莫洛托夫、米·斯·奧里明斯基、康·斯·葉列梅耶夫、米·伊·加里寧、尼· 伊·波德沃伊斯基、馬·亞·薩韋利耶夫、尼·阿·斯克雷普尼克、馬·康·穆拉諾夫等。第四屆國家杜馬的布爾什維克代表積極參加了《真理報》的工作。列寧在 國外領導《真理報》,他籌建編輯部,確定辦報方針,組織撰稿力量,并經常給編輯部以工作指示。1912—1914年,《真理報》刊登了300多篇列寧的文 章。
《真理報》經常受到沙皇政府的迫害。1912—1914年出版的總共645號報紙中,就有190號受到種種阻撓和壓制。報紙被封 8次,每次都變換名稱繼續(xù)出版。1913年先后改稱《工人真理報》、《北方真理報》、《勞動真理報》、《擁護真理報》;1914年相繼改稱《無產階級真理 報》、《真理之路報》、《工人日報》、《勞動的真理報》。1914年7月8日,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夕,沙皇政府下令禁止《真理報》出版。
1917年二月革命后,《真理報》于3月5日(18日)復刊,成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中央委員會和彼得堡委員會的機關報。列寧于4月3日(16日)回到俄 國,5日(18日)就加入了編輯部,直接領導報紙工作。1917年七月事變中:《真理報》編輯部于7月5日(18日)被士官生搗毀。7—10月,該報不斷 受到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迫害,先后改稱《〈真理報〉小報》、《無產者報》、《工人日報》、《工人之路報》。1917年10月27日(11月9日),《真理 報》恢復原名,繼續(xù)作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中央委員會的機關報出版。1918年3月16日起,《真理報》改在莫斯科出版。——25。
[23]指拉脫維亞邊疆區(qū)社會民主黨第四次代表大會。
拉脫維亞邊疆區(qū)社會民主黨第四次代表大會于1914年1月13—26日(1月26日—2月8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參加代表大會的共35人,其中有 表決權的18人,有發(fā)言權的11人,來賓6人。在有表決權的代表中,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各8人,調和派2人。列寧是作為布爾什維克黨中央委員會的代表應 邀出席大會的。
這次代表大會是在該黨內部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進行尖銳斗爭的形勢下召開的。至1913年底,該黨所有中央機關都被孟 什維克取消派和調和派所奪取。布爾什維克組成了自己的派別,其組織中心是拉脫維亞邊疆區(qū)社會民主黨國外小組聯(lián)合會。列寧積極地參加了籌備和召開代表大會的 工作。大會前他曾同拉脫維亞的布爾什維克進行了頻繁的通信,到柏林和巴黎去親自會見他們,了解大會的籌備、組成以及大會上可能出現(xiàn)的斗爭結局等等問題。在 代表大會上列寧作了關于拉脫維亞邊疆區(qū)社會民主黨對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和對杜馬黨團分裂一事的態(tài)度的報告,參加了布爾什維克代表的會議,幫助他們準備決議草 案。代表大會前夕,即1914年1月12日(25日)晚,列寧在布魯塞爾向大會的代表們就民族問題作了專題報告,闡述了布爾什維克在民族問題上的理論與策 略。
代表大會在拉脫維亞邊疆區(qū)社會民主黨對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和對杜馬黨團分裂一事的態(tài)度問題上展開了特別尖銳的斗爭,最后通過了布爾 什維克的決議。這個決議的草案是列寧寫的。由于列寧和拉脫維亞布爾什維克在代表大會上對調和主義傾向進行了有力的斗爭,拉脫維亞社會民主黨人終于退出了八 月聯(lián)盟。列寧認為這是對托洛茨基的聯(lián)盟的“致命打擊”。
在列寧直接參加下召開的這次代表大會是拉脫維亞邊疆區(qū)社會民主黨歷史上的一個轉折。代表大會選舉了持布爾什維克立場的中央委員會。黨的中央機關報《斗爭報》也轉到了布爾什維克的擁護者一邊。——26。
[24]為了應付沙皇政府的書報檢查制度,列寧在引用拉脫維亞邊疆區(qū)社會民主黨第四次代表大會決議時作了“必要的變動”:用“全體拉脫維亞工人馬克思主 義者的代表”代替“拉脫維亞邊疆區(qū)社會民主黨代表大會”;用“馬克思主義者整體”代替“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用“1908年12月和1910年1月全俄馬 克思主義者代表機關”代替“1908年12月全國代表會議和1910年1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中央全會”;用“自己的領導機關”代替“拉脫維亞邊疆區(qū)社會民 主黨中央委員會”。——26。
[25]指1907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五次(倫敦)代表大會、1908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五次全國代表會議和1910年1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的決議。——27。
[26]波蘭社會黨—“左派”是波蘭的工人政黨,1906年在波蘭社會黨分裂后成立。
波蘭社會黨是以波蘭社會黨人巴黎代表大會(1892年11月)確定的綱領方針為基礎于1893年成立的。這次代表大會提出了建立獨立民主共和國、為爭取 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利而斗爭的口號,但是沒有把這一斗爭同俄國、德國和奧匈帝國的革命力量的斗爭結合起來。該黨右翼領導人約·皮爾蘇茨基等認為恢復波蘭國家 的唯一道路是民族起義而不是以無產階級為領導的全俄反對沙皇的革命。從1905年2月起,以馬·亨·瓦列茨基、費·雅·柯恩等為首的左派逐步在該黨內占了 優(yōu)勢。他們反對皮爾蘇茨基分子的民族主義及其恐怖主義和密謀策略,認為只有在全俄革命運動勝利基礎上才能解決波蘭勞動人民的民族解放和社會解放問題。 1906年11月在維也納召開的波蘭社會黨第九次代表大會把皮爾蘇茨基及其擁護者開除出黨,該黨遂分裂為兩個黨:波蘭社會黨—“左派”和所謂的波蘭社會黨 —“革命派”(弗臘克派)。
波蘭社會黨—“左派”主張同全俄工人運動密切合作,可是它力圖把波蘭和俄國工人運動中除民族主義派別外的 所有派別機械地聯(lián)合起來。在1908—1910年期間,它主要通過工會、文教團體等合法組織進行活動。它不接受孟什維克的在反對專制制度斗爭中領導權屬于 資產階級的論點,可是與孟什維克合作,支持他們反對第四屆國家杜馬中的布爾什維克代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該黨持國際主義立場,參加了1915年的齊 美爾瓦爾德代表會議和1916年的昆塔爾代表會議。該黨歡迎俄國十月革命。1916年12月,該黨同波蘭王國和立陶宛社會民主黨一起建立了波蘭共產黨。
波蘭社會黨—“革命派”于1909年重新使用波蘭社會黨的名稱,強調通過武裝斗爭爭取波蘭獨立,但把這一斗爭同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割裂開來。從第一次世 界大戰(zhàn)開始起,該黨的骨干分子參加了皮爾蘇茨基站在奧德帝國主義一邊搞的軍事政治活動(成立波蘭軍團)。在戰(zhàn)爭期間,以皮爾蘇茨基為首一批領導骨干脫離該 黨。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后,該黨轉而對德奧占領者采取反對立場,開展爭取建立獨立的民主共和國和進行社會改革的斗爭。1918年波蘭社會黨參加創(chuàng)建獨 立的資產階級波蘭國家,1919年同原普魯士占領區(qū)波蘭社會黨以及原奧地利占領區(qū)的加里西亞和西里西亞波蘭社會民主黨合并。該黨不反對資產階級地主的波蘭 對蘇維埃俄國的武裝干涉,并于1920年7月參加了所謂國防聯(lián)合政府。1926年該黨支持皮爾蘇茨基發(fā)動的政變,同年11月由于拒絕同推行“健全化”的當 局合作而成為反對黨。——27。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