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派同民主派的分離(1913年8月11日〔24日〕)
俄國自由派同民主派分離的問題是整個解放運動中的一個根本問題。
俄國解放運動軟弱無力的原因何在呢?是否在于民主派不是很自覺地和毅然決然地同自由派分離,因而感染了自由派的軟弱性和動搖性呢?或者在于民主派過早地(或者過于堅決地等等)同自由派分離,因而削弱了“總攻擊的力量”呢?
一個關(guān)心自由事業(yè)的人未必會否認這是一個極端重要的問題。不能十分明確地解答這個問題,就不能成為自覺擁護自由的人。而要解答這個問題,就必須了解:哪些社會力量、哪些階級擁護自由派,哪些擁護民主派,這些階級的本性又使它們產(chǎn)生哪些政治傾向。
在本文中我們想從對外政策中一些當前大家所關(guān)心的事件著眼來闡明這個根本問題。當前大家最關(guān)心的事件當然是:第二次巴爾干戰(zhàn)爭[176];保加利亞的被擊??;使保加利亞蒙受恥辱的布加勒斯特和約;俄國指責法國沒有支持“我們”并力求重新審查和約條件,但這些嘗試均遭失敗。
大家知道,這些對法國的指責,這些恢復俄國在巴爾干的“積極”政策的嘗試,都是《新時報》和《言語報》所贊同的。這就是說,農(nóng)奴主-地主和反動民族主義的統(tǒng)治集團同早就傾心于帝國主義政策的最自覺最有組織的自由派資產(chǎn)階級集團這兩方面的意見是一致的。
關(guān)于這一點,一家反映小資產(chǎn)階級民主派某些階層的觀點的、銷路很廣的地主報紙《基輔思想報》,在8月1日的一篇發(fā)人深思的社論中寫道:
“不是反對派和民族主義互換了位置〈象米留可夫先生在杜馬所作的關(guān)于對外政策的有名講話中所斷定的那樣〉,而是自由派同民主派分離〈黑體是《基輔思想報》用的〉,起先還是畏畏縮縮、左顧右盼地,后來簡直是昂首闊步地繼同樣打著斯拉夫主義的旗幟的民族主義之后走上了政治冒險的道路?!?br>
這家報紙公正地指出了一些眾所周知的事實:《言語報》如何表現(xiàn)了“沙文主義狂熱”,這家一般來說充滿了“帝國主義傾向”的報紙如何鼓吹向亞美尼亞、向博斯普魯斯海峽推進。
《基輔思想報》寫道:“自由派既然情愿冒著風險去支持俄國的對外政策(只要對內(nèi)方針照舊不變,這種對外政策就不能不是反動的民族主義的政策),也就得對自己的這種支持承擔政治上的責任?!?br>
這是無可爭辯的真理。不過應該徹底想一想這一真理。如果說俄國對外政策的方針取決于對內(nèi)政策的方針(這無疑是對的),那么難道這僅僅同反動派有關(guān)嗎?顯然,不是的。顯然這也同自由派有關(guān)。
如果自由派在對內(nèi)政策上沒有同民主派分離,它在對外政策上也就不會“同民主派分離”?!痘o思想報》自己也不得不承認這一點,說“自由派所犯的政治錯誤的性質(zhì)”“證明了它本身有嚴重的缺陷”。
正是這樣!不過我們不想使用這種有些夸張的和含混不清的說法,我們要說這是資產(chǎn)階級深刻的階級利益,自由派的這種階級利益使它害怕(特別是在1905年)民主運動,在對內(nèi)政策和對外政策上都向右轉(zhuǎn)。
誰想要否認今天的立憲民主黨人的帝國主義和沙文主義同1907年春天立憲民主黨人-十月黨人保護杜馬的口號之間的聯(lián)系,否認1906年春天立憲民主黨人投票反對成立地方土地委員會的行為同1905年秋天立憲民主黨人參加布里根杜馬的決定之間的聯(lián)系,那就太可笑了。這是害怕革命甚于害怕反動勢力的同一個階級的同一個政策。
俄國解放運動之所以軟弱無力,主要原因之一是,一般小資產(chǎn)階級廣大階層,特別是小資產(chǎn)階級政治家、著作家和思想領(lǐng)袖不了解這個真理。
自由派總愛責備左派“不調(diào)和”,以掩蓋他們對右派采取的妥協(xié)行動,但不管自由派怎樣胡說八道,工人民主派從來沒有把自由派和右派混作“反動的一幫”[177],從來沒有放棄利用他們之間的爭吵(例如,即使是在杜馬選舉的第二階段也沒有放棄)來為解放運動服務。但是工人民主派已經(jīng)(而且始終應該)把制止自由派的動搖性看作是自己的一項任務,因為自由派在斯托雷平或馬克拉柯夫時期是會“迷戀于”帝國主義的。
不認識自由派同民主派分離的深刻的階級根源,不把這種認識在群眾中廣泛傳播,不學會用這樣的方法來制止自由派對“人民自由”事業(yè)的叛變和動搖,俄國民主派就不能大踏步前進。不這樣做,就談不上什么解放運動的成就。
載于1913年8月11日《北方真理報》第9號
譯自《列寧全集》俄文第5版第23卷第370—372頁
【注釋】
[176]第二次巴爾干戰(zhàn)爭爆發(fā)于1913年6月29日,起因是第一次巴爾干戰(zhàn)爭中的4個戰(zhàn)勝國——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和門的內(nèi)哥羅——之間爭奪領(lǐng)土的糾紛。在第二次巴爾干戰(zhàn)爭中,塞爾維亞、希臘和羅馬尼亞結(jié)成同盟對保加利亞作戰(zhàn),門的內(nèi)哥羅和第一次巴爾干戰(zhàn)爭中的戰(zhàn)敗國土耳其也參加了反對保加利亞的戰(zhàn)爭。保加利亞最終戰(zhàn)敗,雙方于1913年8月10日簽訂了布加勒斯特和約,保加利亞失去了大片土地。——389。
[177]列寧指的是拉薩爾派的一個著名論點:對工人階級說來,其他一切階級只是反動的一幫。這一論點已被寫入哥達代表大會(1875年5月22—27日)上通過的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綱領(lǐng)。馬克思在《哥達綱領(lǐng)批判》中批判了這個論點(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24—25頁)。——391。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