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罷工的教訓(1913年5月2日〔15日〕)
大家知道,比利時工人的總罷工[89]只獲得了一半的勝利。到目前為止工人爭取到的只是教權派政府答應任命一個委員會。這個委員會要審查的,不僅有地方的選舉權問題,而且有全國的選舉權問題。最近比利時首相在眾議院答應將在5月間任命這個委員會。
當然,首相的諾言(同“上層人物”的一切諾言一樣)根本算不了什么。如果總的政治形勢沒有證明總罷工已經把一個毫不調和的、很難改變的、頑固不化的教權主義的(黑幫僧侶的)舊“秩序”打開了一個缺口的話,那就連一個小小的勝利也談不上。
罷工的成果與其說是表現在對政府的這一小小的勝利上,不如說是表現在比利時工人階級群眾在組織、紀律和斗爭熱情方面的成就上。比利時工人階級證明,他們能夠根據自己社會黨的口號進行堅決的斗爭?!霸诒匾臅r候,我們還要來一次罷工!”這是一位工人領袖在罷工期間所說的話,這句話表明群眾已經認識到他們牢牢地掌握著罷工這個武器,并準備再一次使用它。而這次罷工向比利時的資本家老爺們證明,罷工會使資本家遭受多么大的損失,如果比利時的資本家不愿意無可救藥地落在德國資本家以及其他國家的資本家后面,那么作出讓步又是多么必要。
在比利時早就確立了鞏固的立憲制度,政治自由早就成了人民的財富。工人有了政治自由,就有了寬廣的道路。
那么,造成罷工成績小的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在比利時的一部分社會黨人中,特別是在一部分社會黨人議員中,機會主義和改良主義占優(yōu)勢。這些議員一向習慣于同自由派結成聯(lián)盟,覺得他們的一切行動都要依賴自由派。因此在決定罷工的時候他們就動搖,這種動搖不能不妨礙整個無產階級斗爭的勝利,不能不妨礙這種斗爭的力量和規(guī)模。
少效法自由派,少信任他們,多相信無產階級有獨立地、奮不顧身地進行斗爭的能力——這就是比利時罷工的第一個教訓。
招致局部失敗的第二個原因是,比利時的工人組織軟弱無力,黨軟弱無力。比利時的工人政黨是政治上有組織的工人同政治上沒有組織的工人以及同“純粹的”合作社工作者和工會工作者等等結成的聯(lián)盟。這是比利時工人運動的一個大缺點。葉戈羅夫先生在《基輔思想報》[90]上,取消派在《光線報》上,都毫無理由地忽略了這一點。
多注意社會主義宣傳,多做工作去建立一個堅強的、能堅持原則并忠于社會主義的、真正的黨的組織——這就是比利時罷工的第二個教訓。
載于1913年5月8日《真理報》第104號
譯自《列寧全集》俄文第5版第23卷第147—148頁
【注釋】
[89]比利時工人于1913年4月14—24日舉行總罷工,要求修改憲法并爭取普遍平等的選舉權。罷工規(guī)模巨大,在總數為100多萬的工人中,參加者達40—50萬人?!?37。
[90]《基輔思想報》(《Киевская Мысль》)是俄國資產階級民主派的政治文學報紙(日報),1906—1918年在基輔出版。1915年以前,該報每周出版插圖附刊一份;1917年起出上午版和晚上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該報采取護國主義立場。——138。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