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的癥結”(1913年3月8日〔21日〕)
我們已經(jīng)知道,米留可夫先生引證的那個法國反動分子沙爾正確地認為,土地問題是俄國面臨的“問題的癥結”。
米留可夫先生引證了這個聰明的反動分子的聰明的言論,可是根本不了解它們的含義!
“……能使你們〈即十月黨人和政府:米留可夫先生在同他們談話!〉親手帶到這里來的農(nóng)民成為不獨立的農(nóng)民嗎?要知道,他們在這個講壇上談論土地問題,他們所說的同在第一屆和第二屆國家杜馬中的獨立的農(nóng)民所說的一樣。不,先生們,在俄國生活中再沒有比俄國農(nóng)民更獨立,更堅定的分子了?!保ㄗ筮呌腥斯恼?,有人喊道:“對”)
顯然,鼓掌叫好的全是虛偽的立憲民主黨人,因為大家都知道:第一,農(nóng)民在第三屆和第四屆國家杜馬中所說的同在第一屆和第二屆國家杜馬[20]中所說的并不完全“一樣”,而是更加軟弱無力;第二,在俄國生活中有更獨立、更堅定的分子。就是米留可夫先生本人也不得不在自己的發(fā)言中承認,工人在爭取俄國的政治自由方面做得“最多”。難道衡量“獨立”還有別的尺度嗎?
但是實質(zhì)并不在這里。實質(zhì)在于,13萬戶地主的利益同農(nóng)民群眾的利益現(xiàn)在能不能調(diào)和起來?米留可夫先生“圍繞”這個問題“亂扯一通”,避免作出答復。
《言語報》雇來吹捧帕·米留可夫的索·利托夫采夫先生寫道,他的發(fā)言
“消除了這個尖銳的、有爭論的問題上的模糊看法。直到現(xiàn)在,許多人仍然覺得普選權是洪水猛獸,是革命到了極點?!?br>
真是一個又一個空談的樣板!
自由派空談家先生們,向反動分子沙爾學習吧!問題的癥結是土地問題?,F(xiàn)在在這個問題上13萬戶地主的利益同1000萬戶農(nóng)民的利益能不能調(diào)和起來?能還是不能?
米留可夫先生,這就是普選權問題的“癥結”,可是你卻腐蝕人民的政治意識,用空話掩蓋問題的這個實質(zhì),而這個實質(zhì)是任何一個有頭腦的人都一目了然的。
如果你對這個問題回答說:能,——那么我用你下面的話就能把你駁倒,即:農(nóng)民在第三屆和第四屆國家杜馬中所說的同在第一屆和第二屆國家杜馬中所說的“一樣”(雖然說得更加軟弱無力)。
如果你回答說:不能,——那么你所說的關于目前俄國的普選權具有可以調(diào)和的、非“單方面的”性質(zhì)的全部空話就破產(chǎn)了。
學究式地援引俾斯麥,那純粹是幼稚行為,因為俾斯麥是在德國資產(chǎn)階級的發(fā)展已經(jīng)使地主的利益同一切富裕農(nóng)民甚至部分中等農(nóng)民的利益調(diào)和起來的時候“賜予”普選權的。
洞察一切的讀者可能要問:由此是不是應該得出結論說,在俄國不可能實現(xiàn)普選權?我們要回答洞察一切的讀者說:不,由此只應該得出一個結論,在俄國改良主義的觀點行不通。
載于1913年3月8日《真理報》第56號
譯自《列寧全集》俄文第5版第23卷第14—15頁
【注釋】
[20]第一屆國家杜馬(維特杜馬)是根據(jù)沙皇政府大臣會議主席謝·尤·維特制定的條例于1906年4月27日(5月10日)召開的。
在1905年十月全俄政治罷工的沖擊下,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發(fā)表了10月17日宣盲,宣布召開具有立法職能的國家杜馬以代替被革命風暴掃除掉的布里根咨議性杜馬,指望以此分化和削弱革命運動,把國家引上和平的君主立憲的發(fā)展道路。1905年12月11日,沙皇政府公布了《關于修改國家杜馬選舉條例的命令》,這一命令原封不動地保留了為選舉布里根杜馬而制定的以財產(chǎn)資格和階級不平等為基礎的選舉制度,只是在原來的三個選民團——土地占有者(地主)選民團、城市(資產(chǎn)階級)選民團、農(nóng)民選民團之外,新增了工人選民團。選舉不是平等的、普遍的和直接的,并且事實上也不是秘密的。
十二月起義失敗后,沙皇政府一再限制曾經(jīng)宣布過的杜馬的權力。1906年2月20日的詔書給了國務會議以批準或否決國家杜馬所通過的法案的權力。1906年4月23日(5月6日)又頒布了經(jīng)尼古拉二世批準的《國家根本法》,將國家政策的最重要問題置于杜馬管轄之外。
第一屆國家杜馬選舉于1906年2—3月舉行。布爾什維克宣布抵制,但是沒有能達到搞垮這次選舉的目的。當杜馬終于召集起來時,列寧要求利用杜馬來進行革命的宣傳鼓動并揭露杜馬的本質(zhì),指出它是人民代表機關的拙劣偽造品。
被選入第一屆國家杜馬的共478人,其中立憲民主黨179人,自治派63人(包括波蘭、烏克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民族的資產(chǎn)階級集團的成員),十月黨16人,無黨派人士105人,勞動派97人,社會民主黨18人。主席是立憲民主黨人謝·安·穆羅姆采夫。
第一屆國家杜馬討論過人身不可侵犯、廢除死刑、信仰和集會自由、公民權利平等等問題,但是在這屆國家杜馬中占中心地位的問題是土地問題。在杜馬會議上提出的土地綱領主要有兩個:一個是立憲民主黨人于5月8日(21日)提出的由42名代表簽署的法案,它力圖保持地主土地占有制,只允許通過“按公平價格”贖買的辦法來強制地主轉讓主要用農(nóng)民的耕畜和農(nóng)具耕種的或已出租的土地;另一個是勞動派于5月23日(6月5日)提出的《104人法案》,它要求建立全民土地資產(chǎn),把超過勞動土地份額的地主土地及其他私有土地收歸國有,按勞動份額平均使用土地。
第一屆國家杜馬盡管很軟弱,它的決議盡管很不徹底,但仍不符合政府的愿望。1906年7月9日(22日),沙皇政府解散了第一屆國家杜馬。
第二屆國家杜馬于1907年2月20日(3月5日)召開,共有代表518人,主席是立憲民主黨人費·亞·戈洛文。盡管當時俄國革命處于低潮時期,而且杜馬選舉是間接的、不平等的,但由于各政黨間的界限比第一屆國家杜馬時期更為明顯,群眾的階級覺悟較前提高,以及布爾什維克參加了選舉,所以第二屆國家杜馬左派力量有所加強。按政治集團來分,第二屆國家杜馬的組成是:右派即君主派和十月黨54名,立憲民主黨和靠近它的黨派99名,各民族代表76名,無黨派人士50名,哥薩克集團17名,人民社會黨16名,社會革命黨37名,勞動派104名,社會民主黨65名。
同第一屆國家杜馬一樣,第二屆國家杜馬的中心議題是土地問題。右派和十月黨人捍衛(wèi)1906年11月9日斯托雷平關于土地改革的法令。立憲民主黨人大大刪削了自己的土地法案,把強制轉讓土地的成分降低到最低限度。勞動派在土地問題上仍然采取在第一屆杜馬中采取的立場。孟什維克占多數(shù)的社會民主黨黨團提出了土地地方公有化法案,布爾什維克則捍衛(wèi)全部土地國有化綱領。除土地問題外,第二屆國家杜馬還討論了預算、對饑民和失業(yè)工人的救濟、大赦等問題。在第二屆國家杜馬中,布爾什維克執(zhí)行與勞動派建立“左派聯(lián)盟”的策略,孟什維克則執(zhí)行支持立憲民主黨人的機會主義策略。
沙皇政府在弄清革命力量不強之后,便決定解散杜馬。1907年6月3日(16日)沙皇政府發(fā)動政變,解散了第二屆杜馬,同時頒布了保證地主和大資產(chǎn)階級能在國家杜馬中占絕大多數(shù)的新選舉法。
第三屆國家杜馬是根據(jù)1907年6月3日(16日)沙皇解散第二屆杜馬時頒布的新的選舉條例在當年秋天選舉、當年11月1日(14日)召開的,存在到1912年6月9日(22日)。這屆杜馬共有代表442人,先后任主席的有尼·阿·霍米亞科夫、亞·伊·古契柯夫(1910年3月起)和米·弗·羅將柯(1911年起),他們都是十月黨人。這屆杜馬按其成分來說是黑幫-十月黨人的杜馬,是沙皇政府對俄國革命力量實行反革命的暴力和鎮(zhèn)壓政策的馴服工具。這屆杜馬的442名代表中,有右派147名,十月黨人154名,立陶宛-白俄羅斯集團7名,波蘭代表聯(lián)盟11名,進步派28名,穆斯林集團8名,立憲民主黨人54名,勞動派14名,社會民主黨人19名。因此它有兩個反革命的多數(shù):黑幫-十月黨人多數(shù)和十月黨人-立憲民主黨人多數(shù)。沙皇政府利用前一多做來保證推行斯托雷平的土地政策,在工人問題上采取強硬政策,對少數(shù)民族采取露骨的大國主義政策;而利用后一多數(shù)來通過微小的讓步即用改良的辦法誘使群眾脫離革命。
第三屆國家杜馬全面支持沙皇政府在六三政變后的內(nèi)外政策,它撥巨款給警察、憲兵、法院、監(jiān)獄等部門,并通過了一個大大擴大了軍隊員額的兵役法案。第三屆國家杜馬的反動性在工人立法上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它把幾個有關工人保險問題的法案擱置了3年,直到1911年在新的革命高潮到來的形勢下才予以批準,但保險條件比1903年法案的規(guī)定還要苛刻。1912年3月5日(18日),杜馬工人委員會否決了罷工自由法案,甚至不許把它提交杜馬會議討論。在土地問題上,第三屆杜馬完全支持斯托雷平的土地法,于1910年批準了以1906年11月9日(22日)法令為基礎的土地法,而拒絕討論農(nóng)民代表提出的一切關于把土地分配給無地和少地農(nóng)民的提案。在少數(shù)民族問題上,它積極支持沙皇政府的俄羅斯化政策,通過一連串的法律進一步限制少數(shù)民族的基本權利。在對外政策方面,它主張沙皇政府積極干涉巴爾干各國的內(nèi)政,破壞東方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和革命。
第三屆國家杜馬的社會民主黨黨團,盡管工作條件極為惡劣,人數(shù)不多,在初期活動中犯過一些錯誤,但是在列寧的批評和幫助下,工作有所加強,在揭露第三屆國家杜馬的反人民政策和對無產(chǎn)階級和農(nóng)民進行政治教育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4。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