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1節(jié)的補充[注:第四章第1節(jié)見本卷第200—212頁?!幷咦
尼·加·車爾尼雪夫斯基是從哪一邊批判康德主義的?[106]
在第四章第1節(jié)里,我們已經(jīng)詳細地說明,唯物主義者過去和現(xiàn)在批判康德的角度是同馬赫、阿芬那留斯批判康德的角度完全相反的。我們認為,在這里哪怕是簡略地補充說明一下俄國偉大的黑格爾主義者和唯物主義者尼·加·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認識論立場,也是必要的?! ?br>
在費爾巴哈的德國學生阿爾布雷希特·勞批判康德之后沒有多久,俄國的偉大著作家尼·加·車爾尼雪夫斯基(他也是費爾巴哈的學生)第一次試圖公開地表明他對費爾巴哈和康德的態(tài)度。早在上一世紀50年代,尼·加·車爾尼雪夫斯基就作為費爾巴哈的信徒出現(xiàn)在俄國文壇上了,可是俄國的書報檢查機關甚至連費爾巴哈的名字也不許他提到。1888年,尼·加·車爾尼雪夫斯基在準備付印的《藝術對現(xiàn)實的審美關系》第3版序言中,試圖直接指出費爾巴哈,可是書報檢查機關即使在這一年也不準引證一下費爾巴哈!這篇序言直到1906年才和讀者見面(見《車爾尼雪夫斯基全集》第10卷第2冊第190—197頁)。在這篇《序言》里,尼·加·車爾尼雪夫斯基用了半頁篇幅來批判康德和那些在自己的哲學結論中追隨康德的自然科學家。
請看尼·加·車爾尼雪夫斯基在1888年的精彩論述:
“那些自以為是無所不包的理論的創(chuàng)造者的自然科學家們,事實上仍不過是建立了形而上學體系的古代思想家的學生,而且往往是那些被謝林部分地破壞了而又被黑格爾徹底地破壞了體系的思想家的學生,而且往往是些拙劣的學生。只要提一提下面的事實就夠了:大多數(shù)企圖建立關于人類思想活動規(guī)律的廣泛理論的自然科學家,都在重復康德關于我們知識的主觀性的形而上學理論〈告訴那些把什么都搞亂的俄國馬赫主義者:車爾尼雪夫斯基是落后于恩格斯的,因為他在用語上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同形而上學思維和辯證思維的對立混淆起來了;但是車爾尼雪夫斯基完全保持恩格斯的水平,因為他不是責備康德的實在論,而是責備康德的不可知論和主觀主義,不是責備康德承認“自在之物”,而是責備康德不能夠從這個客觀的泉源引出我們的知識?!?,都照著康德的話說:我們感性知覺的形式同對象的真實存在的形式?jīng)]有相似之處〈告訴那些把什么都搞亂的俄國馬赫主義者:車爾尼雪夫斯基對康德的批判同阿芬那留斯和馬赫以及內(nèi)在論者對康德的批判完全相反,因為在車爾尼雪夫斯基看來,就象在任何一個唯物主義者看來一樣,我們感性知覺的形式和對象的真實的即客觀實在的存在的形式有相似之處?!担虼?,真實存在的對象、它們的真實的質以及它們之間的真實的關系,是我們不可認識的〈告訴那些把什么都搞亂的俄國馬赫主義者:在車爾尼雪夫斯基看來,就象在任何一個唯物主義者看來一樣,對象——用康德的過分矯飾的話來說就是“自在之物”——是真實存在的,是我們完全可以認識的;不論是它們的存在,或是它們的質,或是它們之間的真實的關系,都是可以認識的。〉,即使它們是可以認識的,它們也不能成為我們思維的對象,因為我們的思維把一切知識材料放到了和真實存在的形式完全不同的形式中;思維規(guī)律本身也只有主觀的意義〈告訴糊涂人馬赫主義者:在車爾尼雪夫斯基看來,就象在任何一個唯物主義者看來一樣,思維規(guī)律不是只有主觀的意義,也就是說,思維規(guī)律反映對象的真實存在的形式,和這些形式完全相似,而不是不同?!?;在現(xiàn)實中,根本沒有我們以為是因果聯(lián)系的東西,因為既沒有先行的,也沒有后繼的,既沒有全體,也沒有部分,等等〈告訴糊涂人馬赫主義者:在車爾尼雪夫斯基看來,就象在任何一個唯物主義者看來一樣,在現(xiàn)實中,有著我們以為是因果聯(lián)系的東西,有著自然界的客觀的因果性或必然性?!?。當自然科學家不再說諸如此類的形而上學的胡言亂語的時候,他們就能夠而且一定會在自然科學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出比費爾巴哈提出的概念體系更加精確完備的概念體系〈告訴糊涂人馬赫主義者:車爾尼雪夫斯基把一切背棄唯物主義而走向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的言論都叫作形而上學的胡言亂語?!怠H欢壳皩τ嘘P所謂人的求知欲的基本問題的科學概念的敘述,仍然是費爾巴哈作得最好?!保ǖ?95—196頁)車爾尼雪夫斯基所謂人的求知欲的基本問題,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認識論的基本問題。車爾尼雪夫斯基是唯一真正偉大的俄國著作家,他從50年代起直到1888年,始終保持著完整的哲學唯物主義的水平,能夠屏棄新康德主義者、實證論者、馬赫主義者以及其他糊涂人的無聊的胡言亂語。但是車爾尼雪夫斯基沒有上升到,更確切些說,由于俄國生活的落后,不能夠上升到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辯證唯物主義?! ?br>
1909年5月由莫斯科環(huán)節(jié)出版社印成單行本
譯自《列寧全集》俄文第5版第18卷第7—384頁
【注釋】
[106]《第四章第1節(jié)的補充。尼·加·車爾尼雪夫斯基是從哪一邊批判康德主義的?》的手稿,是列寧在1909年3月下半月寄給安·伊·烏里揚諾娃-葉利扎羅娃的,當時《唯物主義和經(jīng)驗批判主義》一書已付印。列寧在1909年3月10日(23日)或11日(24日)給她的信里說:“寄上補充一則。不必因它而耽誤出版。不過,要是時間來得及,可用另一種字體(如用8點鉛字)印在卷末,放在結論后面。我認為把車爾尼雪夫斯基同馬赫主義者對照一下是極為重要的。”(見《列寧全集》第2版第53卷第186號文獻)——376。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