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這篇文章寫完之后[注:在《新萊茵報》上,本文同前面一篇(見本卷第195—201頁),是連接在一起的?!g者注],我們剛剛又收到了下面這份第26號公報。英勇的文迪施格雷茨終于在公報中向我們解釋了電報所宣布的他在卡波爾瑙附近的輝煌勝利:
“文迪施格雷茨元帥從珍珠市命令施利克中將于2月26日離開彼得瓦沙勞取道韋爾派萊特同主力軍會合,以便聯(lián)合起來共同向叛軍進攻。2月26日,符爾布納中將的軍和施瓦爾岑堡中將的軍在卡波爾瑙城下同敵人相遇。敵人最初的意圖是威脅我軍左翼,以兩營的兵力占領了一處森林高地。然而,經(jīng)過刺刀沖鋒,敵人從這里被趕走。于是,敵人企圖以他們的騎兵突破我軍正面,但在這里也被擊退,并且全線向卡波爾瑙和卡爾撤退。夜幕的降臨,結束了這一天的戰(zhàn)斗。施利克中將因敵人占領了希羅克狹窄的山口而受阻,經(jīng)過頑強戰(zhàn)斗才突圍因而遲到。27日晨,文迪施格雷茨獲悉他遲到的消息后,命令繼續(xù)進攻。他把敵人趕到韋爾派萊特,敵人在那里站住了腳,他們只是經(jīng)過激烈的戰(zhàn)斗才放棄了這個地方。敵人企圖再次奪取卡波爾瑙,并以許多門火炮發(fā)動了兩次進攻,但沒有得逞。戰(zhàn)斗進行了整整一天之后,叛軍后撤,并在馬克拉爾占領了陣地。在攻克卡波爾瑙時,守衛(wèi)教堂的札尼尼營[105]全部被俘。敵方損失是:二至三百人死亡,九百至一千人被俘;帝國皇家軍隊損失輕微,雖然至今尚未獲悉確切數(shù)字?!?br> 從這份公報可以看到:
?。?)象馬扎爾人的“夸張”完全正確地指出的那樣,26日匈牙利人確實占了文迪施格雷茨的上風。因為,如果真象公報所說的,帝國軍隊在26日還是勝利者,那么他們在第二天得到施利克——舒爾齊希軍的增援后,應該有能力使馬扎爾人遭到嚴重失敗。
(2)文迪施格雷茨的“勝利”最多僅限于一次極不重要的戰(zhàn)斗,這從馬扎爾人方面陣亡人數(shù)很少就可以看出。兩天的戰(zhàn)斗,共死亡三百人!至于說到有一個營被俘,這還不能說明什么問題。
在匈牙利軍隊的軍官中,總還是有一些出身貴族的叛徒,他們只是等待時機把自己的軍隊部署得能夠體面地被俘。馬扎爾士兵視死如歸的勇氣甚至方便了這一類的叛變行為。
?。?)帝國軍隊對匈牙利人的損失知道得如此確切,而對他們自己的損失卻還沒有報道,這同樣是非?!爸档米⒁獾摹薄?br> ?。?)至于帝國軍隊最后得到的實際好處,那只局限于占領了整整一德里的土地。匈牙利人參加了在卡波爾瑙和韋爾派萊特附近的戰(zhàn)斗,目前正在往東一德里的馬克拉爾附近。在馬克拉爾北面一德里的埃爾勞,顯然仍由馬扎爾人占領著,并作為支持其右翼的一個據(jù)點;否則,公報早已為這座重要城市的重新攻克而發(fā)出應有的歡呼了。
?。?)總而言之:匈牙利人在佩斯城門口達到了他們征討的目的之后,就撤退了,以避免在一個對自己不太有利的地方進行一次決戰(zhàn)。他們只有為了掩護自己的部隊向蒂薩河和海爾納德河撤退,以及為了使帝國軍隊保持相當距離,才不得已而交戰(zhàn)。這一目的已經(jīng)完全達到了。
公報的整個語氣,以及帝國軍隊自己承認的只向前推進了一德里這一事實都可以證明這一點。除了精神方面的影響,匈牙利人推進到距佩斯六德里的結果就是:戈爾蓋已同主力軍會合,海爾納德河、蒂薩河和喀爾巴阡山之間的各州已肅清了奧地利人。馬扎爾人得以將他們的右翼調往喀爾巴阡山,并同加里西亞革命者建立直接聯(lián)系[182];他們把施利克逐出他的作戰(zhàn)基地(加里西亞),從而迫使奧地利人改變他們整個作戰(zhàn)計劃。
顯然掌握16日來自特蘭西瓦尼亞的消息的《科倫日報》可能會告訴我們,為什么公報對16日以前在海爾曼施塔特城下發(fā)生的事情毫無所知。
弗·恩格斯寫于1849年3月7日
載于1849年3月8日《新萊茵報》第240號
原文是德文
注釋:
[105]1868年以前,奧地利軍隊中的團和其他獨立戰(zhàn)斗單位,都根據(jù)其長官的名字命名或直接使用該部隊的“支配者”(Inhaber)的名字。這一習慣早在雇傭軍時代就形成了,那時團長必須自己出錢作團隊的經(jīng)費,從而取得任命該團軍官和用自己的名字命名該團的權利。隨著軍隊經(jīng)費越來越多地轉歸國家負擔,軍隊的長官也變成了純粹名義上的榮譽職位而實際上已沒有任何權力。除了團和營的長官外,出現(xiàn)了指揮官。當某一戰(zhàn)斗單位的長官是一個實權人物,而且往往是外國人后裔時,就可能委任一個第二長官,他的名字也作為該支隊的隊名。
此處指的是第五十八加里西亞步兵團,其長官是斯蒂凡大公?!?11、127、163、190、202、210、212、220、259、265、329、353、383、423、425、433頁。
[182]1848年秋,在加里西亞的波蘭的波蘭民族解放運動中形成了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派別,他們準備聯(lián)合革命的匈牙利舉行民族起義。這派的代表人物把國民自衛(wèi)軍看作起義的基本動力。但這種打算是注定不能實現(xiàn)的,因為只有少數(shù)國民自衛(wèi)軍戰(zhàn)士(主要是來自俄國和法國的僑民、大學生——里沃夫市大學生軍團的成員以及一些幫工、手工業(yè)者和工人)希望為獨立認真作戰(zhàn)。加里西亞和匈牙利革命者聯(lián)合行動的思想,得到在匈牙利軍隊服役的波蘭人的支持。
約·貝姆率領的匈牙利軍隊于1849年1月5日進入南布柯維納。這就產(chǎn)生了關于匈牙利主力軍和波蘭軍團即將越過喀爾巴阡山進入的傳言,并加強了波蘭人中間的革命活動。
匈牙利軍隊進入加里西亞的計劃實際上已由鄧賓斯基交給科蘇特,后者也同意了這個計劃,但已來不及實現(xiàn)了?!?04頁。
出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3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