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列斯維希。這樣一來,德國軍隊又一次被打敗了,德意志—普魯士的政策又一次遭到徹底破產(chǎn)!隆重許諾要建立一個統(tǒng)一而強大的德國,結局就是如此!——德國軍隊把本來可以利用的初捷時刻白白地浪費在無益的談判之中,敵人之所以不得不參加談判,僅僅是為了贏得準備重新抵抗的時間。而當俄國宣稱,德軍如果不撤離日德蘭,就要進行干涉的時候,他們仍未看出休戰(zhàn)協(xié)定整個建議的基礎是什么,他們缺乏勇氣接受這場迫在眉睫的戰(zhàn)斗,這場期待已久的、不可避免的與俄國人的戰(zhàn)斗!不,強權政治已經(jīng)束手無策,它膽怯地讓步了,“英勇”的衛(wèi)士們在退卻時被“小小的”丹麥人戰(zhàn)敗了!這不是由于明目張膽的叛國行為,就是極端無能的表現(xiàn),以致整個事務無論如何必須交給別人來掌管。法蘭克福國民議會是否終于認為應當做它早就有責任做的事,也就是說,它自己來接管對外政策呢?或者,在這里,它是否也會因“希望當局能執(zhí)行自己的職責”[2]而轉到議事日程上去呢?
下面轉載《什列斯維?!魻柺┨箞蟆返年P于丹麥人進攻松德維特的一則報道:
倫茨堡5月29日。在阿爾森城外執(zhí)行警戒任務的聯(lián)邦軍隊定于昨天(28日星期日)換防。丹麥人想必獲悉了這一消息,因為在這一地區(qū)他們的間諜活動得很有效。丹麥人得到了最近幾天又從芬寧調到阿爾森來的軍隊的有力增援,在河的這一岸登陸了,而德國人方面似乎并沒有意識到這一行動的全部意義,因為他們把注意力都放在自己部隊的來回調動上了。德國人在布置了新的警戒線之后不久,突然在杜佩爾高地附近遭到丹麥步兵和炮兵的強大優(yōu)勢兵力的進攻,同時,在埃爾肯松德以西(阿爾訥爾和特雷珀附近)出現(xiàn)了一批戰(zhàn)艦和炮艇,作出也要在這里登陸的樣子。很明顯,丹麥人想以此來分散德國的兵力,然而,他們卻收效甚微。于是在杜佩爾高地上,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zhàn)斗,雙方都由于炮火猛烈而遭到重大傷亡(具體數(shù)字尚未公布)。丹麥人英勇地進行了戰(zhàn)斗。他們的人數(shù)估計有八千,在艦上炮火以及側翼的地面炮火的掩護下投入戰(zhàn)斗,而我們的兵力大概還不到七千。戰(zhàn)斗進行了幾小時才見分曉。直到晚上七點鐘左右,德國軍隊終于被迫開始取道格拉文施泰恩向北撤退到克瓦爾斯,而丹麥人則推進到距我們后衛(wèi)部隊駐地格拉文施泰恩約一小時路程的地方。
弗·恩格斯寫于1848年6月2日左右
載于1848年6月3日《新萊茵報》第3號
原文是德文
注釋:
[1]本文談的是德國與丹麥爭奪什列斯維希和霍爾施坦的戰(zhàn)爭中的一件事。
根據(jù)1815年維也納會議的決議,盡管霍爾施坦和南什列斯維希的大部分居民是德國人,但什列斯維希和霍爾施坦兩公國被并入丹麥君主國。在1848年三月革命影響下,兩公國的德國居民的民族運動加強了,并開始具有激進民主主義的性質,成為爭取統(tǒng)一德國的斗爭的一部分。當?shù)鼐用穹磳Φ溄y(tǒng)治的武裝行動,得到了來自國內各地的志愿兵的支援。普魯士、漢諾威以及德意志聯(lián)邦的其他各邦也把自己的軍隊派往兩公國。然而,普魯士政府由于害怕人民騷動和革命的深化在什列斯維希—霍爾施坦問題上立場是動搖的。法蘭克福國民議會中自由派的多數(shù),暗中也想犧牲民族統(tǒng)一而與丹麥統(tǒng)治集團達成協(xié)議。英國、瑞典和沙皇俄國偏袒丹麥,并要求從兩公國撤出聯(lián)邦軍隊,使事情復雜化了。
恩格斯說沙皇俄國可能進行了干預,指的是1848年5月8日涅謝爾羅迭總理大臣交給柏林內閣的照會。照會中提出這一要求,并以俄國將同普魯士斷交來威脅。所有這些情況對德意志聯(lián)邦軍隊和志愿兵反丹麥的軍事行動的進程產(chǎn)生了不利的影響。
1848年5月30日,《交易所》報第11179號登載的關于聯(lián)邦軍隊失敗的報道,德國大部分報紙后來加以轉載。關于這些事件,并見恩格斯的《戰(zhàn)爭的喜劇》一文(《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5卷第38—40頁)?!?頁。
[2]恩格斯引用了1848年5月26日法蘭克福國民議會決議的詞句來諷刺這個議會的無所作為。見恩格斯的《法蘭克福議會》一文(《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5卷第17頁)?!?頁。
出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3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