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剩余價值在流通中的實現。金生產者在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中的作用]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艳妇乳肉豪妇荡乳,中日韩高清无专码区2021,中文字幕乱码无码人妻系列蜜桃,曰本极品少妇videossexhd

[(2)剩余價值在流通中的實現。金生產者在資本主義再生產過程中的作用]


 

    因此,就向工人出售生活資料的商人(小店主)來說,——就一部分資本(商業(yè)資本部分)來說,——我們看到,商人“從流通中抽出的貨幣”怎樣總是“多于他投入流通的貨幣”。他以“商品價值”的形式抽出一部分“剩余價值”,但這必然成為一般規(guī)律,因為所有靠利潤{利息和地租}為生的人都必須將一部分利潤花在自己的個人消費上。為了進行營業(yè),只要有支付工人周工資所必需的,也就是支付工人消費的商品價值所必需的貨幣額處于流通中就夠了。這一流通所必需的貨幣大部分是由小店主本人的資本(如果他不是靠向工廠主借貸來從事經營的話)提供的(并構成他的資本的一部分)。最初由生產資本家本身提供的那一部分,等于小店主的利潤,不過不是等于他的資本的年利潤,而是等于一周的周轉應得的利潤部分。(實際上,[小店主所實現的]余額不僅包含利潤,同時還包含在流通費用上支出的資本的損耗[的價值]。)我們假定,小店主把1000鎊資本投入流通,一年周轉4次,[年]利潤(連同費用等等)等于16%。因此,三個月等于4%,一個月等于(4/3)%和一周等于(4/12)%,或者(1/3)%。(1000鎊乘以3個月的4%=40鎊,12個月=160鎊。1000鎊乘以每年的16%=160鎊。)這樣,1000鎊的每周追加額就會是(1/3)%。100鎊——1/3鎊。300鎊——3×(1/3)鎊=1鎊。900鎊——3鎊,1000鎊——3+(1/3)鎊,或3鎊6+(2/3)先令。而這就是工廠主必須向1000鎊通貨追加的數額。(當然,一切追加額實際上都必須稍有提高,因為[貨幣]回流運動并不是毫無阻力的;例如,一部分工資可能順著另一些渠道流走,可能被工人貯存起來等等。另一方面,我們在這里幾乎完全沒有考慮信用代償。)我們看到,[XVII—1047]如果一方面工資(和雇傭工人人數)保持不變,另一方面小店主在資本家的商品形式上吃掉自己的全部利潤,那么這個數額就保持不變。如果小店主取走自己的一部分利潤,上述數額就有少許變化。如果他進行生產積累,也就是擴大自己的營業(yè),那么這要在資本家使用的可變資本增長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資本家追加進[流通]的也只是等于小店主的利潤,說得確切些,只是等于小店主的每周的利潤表現。因此,16%是一個很小的比率。此外,請看下文。

 

    {對第1044頁的注[注:見本卷第186頁。——編者注]。

 

    第一年。小店主用100鎊為自己的小店購買110鎊的商品價值。工資等于110。資本家投入流通10鎊,等于小店主的利潤,等于1/11的通貨額。

 

    第二年。小店主將5鎊作為收入花掉;為小店購買105鎊商品。因此,他花掉從工人那里得到的110鎊。他用105鎊獲得價值115+(1/2)的商品。資本家應支付115+(1/2)鎊工資。其中110鎊由小店投入流通。資本家現在應投入流通5+(1/2)鎊。

 

    第三年。小店主投入流通115+(1/2)鎊,資本家應支付工資121,因此,資本家應投入5+(1/2),第四年和第五年情況相同。

 

    因此,計算終究是正確的。[124]此外,資本家在這里作為追加額投入流通的數額比他最初投入流通的數額差不多少一半,即5+(1/2)代替了10。}

 

    乍看起來,以下問題似乎難以解決:資本家從流通中抽出的貨幣怎能總是多于他投入流通的貨幣;何況,全部貨幣實際上都是他投入流通的,也就是說,他是貨幣流通的起點,也是貨幣流通的復歸點。

 

    在小店主面前,——如果再生產過程保持不變,并且小店主吃掉自己的全部利潤,——資本家必須一舉永遠地將一部分投入流通,這部分等于小店主的商業(yè)資本的每周的利潤表現。這樣,小店主本人每周投入流通的資本的這一追加額{小店主視情況可能每月購買一次,或者每三個月購買一次,但總是按周出售,由此而產生的差別可以放到以后來考察},連同這筆資本本身的每周的貨幣表現,就足以使小店主每周從流通中抽出的比他投入流通的例如多10鎊,雖然每周的通貨照舊等于110鎊。而資本家一舉永遠地投入流通的,只是他的可變資本的每周表現的1/11;也就是說,由于每周的可變資本等于一年的1/52,所以它的1/11就是資本家每年支出的可變資本的1/(52×11),也就是1/572。我是在年終一下子支付價值1200塔勒,還是每月支付100塔勒,還是每周支付23+(1/13)塔勒,這對于我全年必須付出的價值總額毫無影響。但是,在前一種情況下,要實現這一價值必須有1200塔勒。而在[例如]3塔勒不斷流回的另一種情況下,這3塔勒就足以支付1200塔勒,因為3塔勒一年周轉400次就能實現1200塔勒。不過,與此同時我們看到,以上的研究對于說明商業(yè)資本在再生產過程期間發(fā)生的貨幣流通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問題還沒有因此得到解決。在兩個方面還沒有解決。

 

    (1)因為商業(yè)資本本身是現在考察的資本的不可分離的部分,所以我們暫且把它并入生產資本本身。于是事情就成為這樣:資本家支付110的工資,工人用這110向他購買商品,這樣,貨幣就流回到他手中。這自然就告訴我們,如果資本家每年必須支出總額達5720鎊的可變資本,那么為此只需要每周支出110的貨幣資本(作為通貨的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幣)就足夠了。工人在一年中要從資本家那里得到5720鎊商品價值。但是為了支付它們,全年中有110鎊的數額就足夠了。簡單的貨幣流通不過是同一鑄幣經過不同人的手,相反,回流運動,連續(xù)不斷的運動則意味著,[XVII—1048]同一鑄幣,總之,同一貨幣額,不斷地作為購買手段或支付手段一再經過同一些人的手。因此,資本家為了向工人支付自己的可變資本而必須擁有的貨幣資本,同這個可變資本本身的量根本不相一致,雖然A和B兩筆可變資本每周的可變資本貨幣表現的相互比例,同A量和B量本身的相互比例自然是一樣的。如果A量比B量大到50倍,那么它的每周貨幣表現也比B量的每周貨幣表現大到50倍;這并不影響以下事實:在這兩種情況下,A和B的貨幣表現在整年間各自決不會多于A/52和B/52?;亓鬟\動的這個因素對于理解貨幣流通的機制來說是很重要的。但是,不管資本家是在周末支付110,還是年終支付5720,從這個運動還不能說明哪怕一個生丁的利潤究竟是怎樣流到他手中的,從而實現為貨幣的利潤是怎樣流到他手中的。因為這個過程可歸結為更簡單的表現形式:資本家起先用貨幣支付一定數額,然后以商品形式支付這同一價值額,這樣他就收回貨幣。過程歸結為資本家每周支付工人110鎊價值。從這一支付過程中沒有得到任何好處。資本家起先付出憑證(貨幣),然后收回這些憑證并付出實際的商品價值,這最不會帶來什么好處。

 

    (2)但是,其次,就小店主的商業(yè)資本來說,情況歸結如下:他的特殊的利潤所要求的無非是他所出售的商品的價值得到支付,而由于他的商品的購買者是工人,所以無非要求勞動的報酬等于小店主出售給工人的商品的價值。但是,如果概括地表述這一點,我們會看到,問題本身(撇開商業(yè)資本的特殊性質不談)不過是以另一種形式加以重復而已。如果概括地來表述這個問題,那么它不過是這樣:為了使資本家從流通中抽出的貨幣多于他投入流通的貨幣,只須使他的商品價值得到支付,或者說只須有足夠的貨幣來支付他的商品的價值就行了。換句話說,只須使每周存在的貨幣額,也就是周期流通的貨幣額正好可以支付周期處于流通中的、由資本家提供的待售商品的量就行了。但是,因為他的商品的價值包含剩余價值(利潤(利息、地租)),所以他為購買這個商品的各種要素而支出的貨幣有所減少,因此(周期)處在流通中的貨幣額正好使他能夠從流通中抽出多于他投入的貨幣額。因此,這樣概括地解決問題,不過是重復問題本身罷了。

 

    首先,我們必須試一下把問題本身歸結為問題的最簡單的表現形式。

 

    問題并不在于資本家收回的價值多于他支出的價值,因為這本來是剩余價值的來源問題,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因此,問題在于,這個剩余價值在流通中是如何實現的。在資本的第一個行為G—W中,資本購買商品,這些商品在生產過程中通過已經闡述過的方式被加進了剩余價值,即資本家沒有償付的,但是由他出售的價值。在第二個過程W—G中,即在再生產出來的商品的出售中則相反,資本家投入流通的價值實際上多于他在G—W行為中從流通中抽出的價值。要使這個增大的價值實現,只須使它在流通中找到等價物。這是怎樣進行的,我們在考察不同資本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在總再生產過程中互相補償、支付和實現的方式方法時,已經討論過了。[125]因此,問題也不在于此。在說明上述過程時,我們抽去了貨幣流通,或者把貨幣只是看作價值表現,看作計算貨幣。因此,當時提出的問題是這樣的:假定產品出售,它將怎樣得到補償?或者,另一方面,誰購買它,誰擁有價值來補償它?現在問題涉及用來購買的貨幣。資本從流通過程中抽出的商品價值多于它最初投入流通的商品價值,這是由于:它實際上先是以一種形式將這個余額投入流通,然后以另一種形式抽出這個余額。而它是怎樣以[不同于抽出時的]另一種形式投入這個余額的,已經闡明了。

 

    [XVII—1049]但是,這里的問題如下:這個余額怎樣實現為貨幣?剩余價值怎樣采取追加貨幣的形式?資本家在過程開始時支出的貨幣不加入生產過程;相反,資本家是從自己的手中付出它們的。他付出它們,是開始實際生產過程的條件。因此,不管在生產過程中價值如何增殖,發(fā)生增殖的總是最初由貨幣所代表的價值,而這種價值增殖則絕對不會改變貨幣的量。不論在生產過程前,還是在生產過程后,處在流通中的貨幣本身的數量不變。發(fā)生的只是轉手。如果說現在通過再生產的循環(huán)它們流回到資本家的手中,那么它們怎能以增長的量流回到資本家手中呢?假定,總生產資本等于1000鎊,并且同一數額的商品處在商人手中。好了?,F在商品有一部分處在生產過程中,一部分由工人消費。相反,1000鎊則處在商人手中。一旦生產過程結束,價值1100鎊的商品就會處在生產資本家的手中。商人怎樣用1000鎊購買價值1100鎊的商品呢?把問題推脫開來,說什么商人按1100鎊把商品賣給消費者,這是毫無用處的。誰是這些消費者呢?是生產消費者和個人消費者。生產消費者就是資本家本身和工人。但是他們只是在1000鎊轉化為1100之后才買回[商品]。個人消費者——利潤(利息,地租)和服務。但是這個利潤及其分支利息、地租、以及非生產工人的工資,這些必須首先得到實現。它們正好是這100鎊。因此,這實際上是說,資本家付給商人100,好使后者能夠付給他1100鎊購買價值1100的商品,因為商人從先前的營業(yè)中只取得1000鎊。

 

    這樣明白地提出問題,回答是自然的。從提出問題的形式來說,考察的只是流通中的貨幣,生產過程被撇開了。{這里我們不考慮信用貨幣,通過信用貨幣,流通本身起著造幣廠的作用。}貨幣是作為貨幣而不是作為商品才成為這樣的貨幣。作為商品它們本身是來自生產過程。貨幣(金、銀)在它們作為貨幣在流通中流通之前,起先也是商品。讓我們把金銀的生產從它們的產地轉移到國內,這樣就不致由于一開始就引入對外貿易而造成無益的復雜化。要開采金銀礦,資本家就必須象在任何其他工業(yè)部門中一樣,支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但是,他的不變資本只是由固定資本和輔助材料構成。活勞動占總支出的相當大部分。我們假定,資本家以貨幣形式支出100鎊,獲得130鎊。在這種情況下,30鎊是剩余價值。{{(利潤和地租。)金銀生產同其他一切生產部門不同的地方是,在這里不是產品價值同支出的價值相比較,而是支出的貨幣價值,即表現在貨幣上的支出同產品總量相比較。100鎊的支出等于一定量的金。100鎊這一支出價格不過是用計算貨幣的語言表示了這樣一點:支出等于一定量的金。因此,如果產品是130鎊,也就是說,如果它包含的金比支出多3/10,那么利潤就等于30%。利潤率(這里包括地租在內)在這里純粹決定于獲得的使用價值(金)超過支出(也是在金的形式上)的余額,并且是以同一使用價值金來表示的。這一切完全同金的價值無關。在這里利潤的平均化也只能發(fā)生在這樣的范圍內:如果利潤率等于10%,而金的余額等于30,那么這30會分解為地租和利潤。相反,支出本身當然取決于金的價值,因此取決于在金銀的生產中使用的勞動的生產率,這種生產率在既定的生產方式下決定于礦藏的自然富饒程度,而在礦藏的自然富饒程度已定的情況下取決于生產方式。如果由于礦貧{我們在這里想撇開生產方式不談,雖然象在其他任何生產中一樣,生產方式在這里對于剩余價值來說是很重要的;資本家[XVII—1050]如果采用分工、機器等等,就能夠取得至多的剩余勞動。}大量的勞動只能提供很少的產品,因而金銀的價值很高,那么也許用20鎊就能買到平常用100所能買到的一樣多的勞動(即工人的生活資料)、勞動工具和輔助材料。因此,如果支出100鎊只提供3鎊剩余產品,那么剩余價值率實際上只是3%。但是,用這3鎊購買的數量可以和另一種情況下用30鎊購買的相等。}}

 

    或者,剩余勞動表現為30鎊。我們假定,資本[100鎊]是由40鎊不變資本和60鎊可變資本組成,即60鎊花在工資上。在這種情況下,投入流通的100鎊從生產過程本身出來時是價值130鎊的金或銀。全部資本并不需要通過流通過程才轉化為金和銀,它在實物形式上已經轉化為金或銀。在這里,第一個形態(tài)變化并不是商品轉化為金或銀(貨幣),而相反,是金和銀轉化為商品。金和銀只是作為商品而實現的,并通過同其他商品相交換而轉化為貨幣,我們的金生產者首先必須將自己的6/13的產品付給工人。對他來說,這6/13或者60鎊不會流回。工人用它們向小店主購買,但小店主不需要用這個本身就是金的60鎊向金生產者購買。相反,他花60鎊向生產生活資料的資本家購買商品。因此,這60鎊就流向這個資本家。(小店主的利潤照舊是這樣形成的:他用60鎊在資本家那里獲得比如說66鎊(10%)的商品價值,而他按60鎊提供的當然只是60鎊的商品。)而40鎊被金生產者再轉化為機器、輔助材料等等。這樣,它們就流向機器廠主、煤炭業(yè)者等等那里。最后,30鎊的利潤和地租中一部分或者作為生活資料和奢侈品來消費,或者花在非生產工人身上(國家、仆役等等);一部分則應積累起來,也就是投入借貸市場。當它沒有借出時,它就作為貯藏貨幣閑置著。一旦它被借出,它本身又被花在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上,從而又被投入流通。這樣,金生產者投入流通的金本身就從流通中流回到他手里,不過是以商品的形式流回;金以金本身的生產領域的[產品形式],即作為金和銀流回到他手里(連同余額)。因此,130鎊新的金作為貨幣流入流通,一部分同生活資料相交換,不管那是供工人使用的還是供其他階級使用的生活資料,一部分同機器和輔助材料相交換。同其他一切商品不同,這個商品不需要轉化為貨幣;它通過自身轉化為商品就成為貨幣;因此它完成的是和其他商品的運動相反的運動。因此,如果說一方投入流通的是商品價值的余額,那么另一方投入流通的就是金的余額。按照假定,現存的通貨足以開始再生產過程的新的周期。按照同一假定,只是剩余價值才需要新的通貨。從另一方面,即從金生產方面來說,投入流通的不僅是余額(30鎊),而且是總產品(積累起來的、然而尚且閑置的金除外)。因此,例如按照上述假定[注:見本卷第196—197頁?!幷咦,如果資本由1000構成,而利潤(總剩余價值)由100構成,那么就只需要投入流通100鎊的金。因此,為生產這個金[在利潤率為30%的情況下],有76+(12/13)的資本就足夠了,因為它的產品等于100。(利潤為23+(1/13)。)在這里有比較少的資本就足夠了,因為用來支付上述商品價值余額的不是該資本創(chuàng)造的余額,而是資本和利潤——總產品,資本就是在這個總產品的形式上再生產出來的。

 

    年產品中同金銀相交換的(國內不生產金銀的地方情形就是這樣),或者直接用于生產金和銀的全部產品代表:(1)比金或銀的生產費用更多的金或銀;它直接以金或銀的形式,作為金或銀的余額代表剩余價值;(2)它以金或銀的形式再生產出全部所花費的資本。這個金(為簡便起見撇開銀不談),就它作為材料加入金銀產品的生產來說,正如我們所看到的[126],也是貯藏貨幣的一種形式,這種形式在這里同我們無關。它補償首飾匠、金匠、鐘表匠等等的不變資本。另一部分則加入流通,這或者是為了補償已經耗損的[XVII—1051]、磨損的鑄幣,或者是由于要實現商品價值就需要有更多的通貨。第三部分成為貯藏貨幣,并以這種形式或者構成單純的貯藏貨幣(閑置資本),或者構成支付手段和購買手段的儲備基金,最后,構成平衡國際支付差額的基金或用于國外的購買手段基金。條塊形狀的金只有在世界市場上方能用作支付手段;在國內它必須真正轉化為鑄幣,或者至少折合為計算貨幣。

 

    按照我們的假定,金的生產是在國內進行的。

 

    金生產者必須用自己的產品交換:(1)可變資本,這要借助于付給工人的工資;(2)不變資本,即機器和輔助材料;(3)生活資料等等,它們由利潤(包括地租)來支付;(4)一部分利潤積累起來。如果這一積累不單純是貨幣貯藏,那么它就必須重新花費在可變資本和不變資本上。

 

    我們從第(4)點談起,即從作為利潤積累起來的那部分新生產出來的金談起;如果它沒有被直接使用,它就必然被貯藏起來,而如果它被使用,它就補償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在后一種情況下,金生產者可以把它投入自己的企業(yè),或者作為生息資本貸出。至于第一種情況,那么金生產者的狀況會同所有把自己的[利潤]余額實現為貨幣的生產者的狀況一樣:這個余額暫時成為閑置的貯藏貨幣,潛在的貨幣資本。這個余額本身存在銀行家那里,不耐煩地等待著轉化為生產資本。唯一的區(qū)別在于:在第一種情況下它可以以價值符號的形式(國家紙幣),或者作為銀行券,或者作為任何另外一種信用貨幣形式而存在,而在這里[在金生產者這里]它本身作為價值,即作為金而存在。第二種情況是,金生產者進行積累,也就是使作為金的余額而存在的利潤資本化。這發(fā)生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或者把上述余額投入自己的企業(yè),或者把它貸出去。

 

    我們假定,他把上述余額投入自己的企業(yè)。這時他的積累在這種情況下與其他資本家的積累不同。其他資本家只有在他自己的產品作為生產條件實際加入他自己的生產的情況下,才能把自己的產品重新用作生產條件。例如煤加入煤的生產,機器加入機器的生產,金屬加入金屬的生產,谷物加入谷物的生產。但是,這些生產者總是只能在實物形式上把自己的產品作為不變資本再生產出來。有人可能會說,生活資料生產者可以保存例如活的牲畜、谷物、服裝等等,他們生產出以實物形式積累起來的可變資本。但是,畜牧業(yè)者、農場主、服裝廠主等等先要出售牲畜、谷物、服裝,然后才能用這些生活資料支付工人。工資必須用貨幣支付。當然,從一定意義上說,生產資料生產者是為了社會,而不是直接為了自己而積累可變資本(誰也不會為了積累生活資料而生產生活資料;最多是生產一個余額,這個余額可望在年內出售,因為預計生產會比上年普遍增長)。此外,每一特殊生產部門只生產一種可變資本,這種可變資本只有轉化為貨幣,才能重新轉化為可變資本的全部組成部分。相反,金生產者從不可能在實物形式上再生產出自己的任何一部分不變資本。金既不是用來生產金的工具,也不是用來生產金的輔助材料。金不能以實物形式加入金的生產。相反,金生產者與其他生產者不同,他能夠直接再生產出自己的可變資本,也就是直接形式上的可變資本,即作為工資付給工人的金。誠然,為了使工人能夠實現這個金,在市場上必須存在這樣的商品,工人可以把這些商品當作生活資料而使自己的工資朝它們轉化。(可變資本生產者可能為社會積累可變資本,即商品,但不是處在直接供他們自己用作可變資本的那種形式上的商品。生產條件以及屬于社會消費基金的商品可以積累,而且前者的積累程度可以大些,后者可以小些。)這個付給工人的金會直接進入流通。在雇用的工人增多的情況下,流通的貨幣可能增多,也必須增多,因為必須在一定的期限內同時支付工人。但是這里有一個區(qū)別。金生產者必須為流通預付的,是他必須在一年內支出的新可變資本的每周貨幣表現。他必須支付的,是乘以52的一周貨幣表現。情況是這樣:他每年多使用例如10個工人;比如說,這等于520鎊,一個工人每周1鎊,或者10個工人每周10鎊。[XVII—1052]但是,他必須每周支出這10鎊,因為這些支出不是作為貨幣而是作為商品流回到他手中。小店主獲得這10鎊,用它們向工廠主購買商品。如果說以前流通的是100,——我是指工廠主、小店主和工人之間的流通,——那么現在它等于110。工廠主照舊獲得他在自己的工人身上支出的100鎊;它們由小店主補償;其次,工廠主從小店主那里獲得由小店主補償的10鎊,那是由金生產者花在自己的工人身上的。小店主在10鎊上也象在100上一樣獲得自己的利潤。他按10鎊付給工人價值10鎊的商品,但是,如果他在100上的利潤=10%(但是由于資本周轉,利潤大大減少),那么這個商品就[少]花費了他10/11鎊,或18+(2/11)先令。因此,第一周小店主付給工廠主110。但是工廠主付給自己工人的只是100。因此,由金生產者投入流通的10鎊,沒有流回到工人和小店主之間的這一流通中。但是小店主現在必須每周用110鎊向工廠主購買。他每周從生產金的工人那里獲得這10鎊追加額用于流通。盡管如此,每周流通的只是110鎊。因此,從金生產者一年中花在追加勞動上的520鎊中,進入工廠主和小店主之間的流通的決不多于10鎊。510鎊的基本數額是由工廠主的資本補償的貨幣,也就是這一數額的商品,這種商品中包含資本和利潤。我們假定,要向工廠主多購買1/10的小店主,在第二周,在他從金生產者的工人那里獲得10鎊以前,用110鎊購買,也就是說從自己的資本中預付這10鎊。因此,工廠主把10鎊放在一邊(在這個流通范圍內),因為他只須付給自己的工人100鎊。第二周小店主獲得110鎊:100是從工廠主的工人那里獲得,10是從金生產者的工人那里獲得。但是他已經擁有110鎊的商品(他給自己留下的除外)。他付給工廠主的工人100鎊的商品,付給金生產者的工人10鎊的商品。因此,他重新?lián)碛?10鎊。

 

    區(qū)別只在于:如果小店主預付10鎊,那么在周期中斷時他就握有10鎊,這是從金生產者的工人那里流到他手中的。如果他用從金生產者的工人那里收入的進款來支付這10鎊,那么他就必須把這10鎊付給工廠主。

 

    不管怎樣,工廠主的520鎊的商品轉化為貨幣。工廠主實際上只是在第一周用貨幣支付工資。以后他總是用商品支付工資,因為他的商品的貨幣形式從第二周開始就從小店主那里流回到他手中。金生產者每周用金支付。但是,這個金不加入這里所考察的流通,或者只是在金生產者同自己的工人進行交換時加入這個流通。它只有一次充當工人的支付手段,以后就在工廠主手中轉化為他的資本中這樣一個部分的貨幣表現,這個部分不以實物形式加入他的工人的消費。這就是說,它轉化為(在一定范圍內)工廠主產品中代表他的不變資本和他的利潤的那一部分的貨幣表現。金生產者的1/52的可變資本加入小店主的流通的貨幣資本,因而充當小店主、工廠主和工人之間的通貨。相反,51/52成為工廠主的不變資本和利潤的表現。(我們在這里不考慮在這個51/52上獲得貨幣表現的小店主利潤。)

 

    我們假定,工廠主預付的資本是700鎊。這樣,金生產者的10個工人給他補償520鎊。他的工人使他花費100鎊的“通貨”,這一數額處在他和小店主之間的流通中。因此,他還只需要把150鎊的商品價值轉化為貨幣,[XVII—1053]就能把自己的全部資本,即資本和利潤轉化為貨幣。[的確],因為他的不變資本等于600,所以他用上述520鎊補償自己的除了80鎊(600—520)以外的全部不變資本。如果利潤等于10%,那么他還必須補償80鎊不變資本和70鎊利潤,總共是150鎊。

 

    工廠主[生活資料生產者]的不變資本分解為不變資本生產者的可變資本和利潤。如果工資在這里也是1/7[的預付資本和10/17的新創(chuàng)造的價值],那么[生活資料生產者的]不變資本分解成的[不變資本生產者的]可變資本就是352+(16/17),而利潤等于247+(1/17)。如果所有這些都花費[在個人消費上],那么600鎊就為購買商品而流回到工廠主手中,因為他提供[這個數額的]生活資料。[這樣]他還只需要出售170鎊的商品。

 

    首先很明顯,甚至金生產者花在工資上的那部分資本,也不是作為鑄幣留在流通中,而最多是周工資的貨幣表現追加到這個流通中。他把這部分作為工資支付。他就是通過這條途徑把這個部分投入流通。但是,它不是留在流通中供支付工資,而是轉化為生產資本家的貨幣資本。如果工廠主由于金的生產增長(我們不是指金礦的生產率提高等等,而是指投入金生產的勞動和資本的量增長了)而增加自己的生產,例如在上述情況下[注:見本卷第202—203頁?!幷咦必須多使用10個工人(這個比例不對:如果金生產者多使用10個工人,那么工廠主頂多多使用1個工人),那么過程就是這樣:以前他必須付給100個工人100鎊工資,現在他必須付給110個工人110鎊工資。而小店主,按照假定,每周從金生產者的工人那里獲得10鎊。因此,我們曾在計算中假定,工廠主的產量除了他自己的[原有數量的]工人以外,還足以給10個工人提供商品。

 

    第一周。小店主從金生產者的工人那里獲得10鎊,從工廠主的工人那里獲得100鎊。用它們向工廠主購買110鎊的商品。工廠主從這個數額中付給自己的工人100鎊,而10鎊用于其他目的。從工廠主的工人那里流向小店主的只有100鎊,而10鎊是從金生產者的工人那里流來的。前者,即100鎊總是在這一范圍內流通。后者,即10鎊每周總是重新投入這個流通,但是并不再流回到這個流通中來。

 

    第二周。假定工廠主由于金生產者有新的需求而擴大自己的生產,增加10個工人。因此他支付110鎊工資。現在小店主按110鎊賣給工廠主的工人,按10鎊賣給金生產者的工人。小店主用120鎊向工廠主購買。但是工廠主只需要110鎊用來支付工資。因此,10鎊就流回[到他手中]。因此,如果他由于金生產的增長而增加自己的可變資本,那么,就流通來說,他增加的只是他加在可變資本上的追加額的每周表現。金生產者的除上述數額外每周新流入流通的金,不流回到這一流通階段中來。

 

    其次,我們現在來看被金生產者作為收入花掉的那部分利潤。除了特殊的花費以外,他有時要購買價值較大的商品,有時購買價值較小的商品。某些商品,例如家具、寶石、馬、車等等的價格可能很高,因此要買它們就必須一下子花費許多金。但是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平均數。在10周中,金生產者或許[每周]投入流通100鎊,在2周中每周投入100鎊。不管怎樣,在12周中他投入流通1200鎊。每周100鎊。在一年中他以金的形式[平均每12周]投入流通1200鎊。但是,我們可以把總是留在這個金生產者、他的小店主以及工廠主和農場主之間的這一流通中的貨幣量計算為大約100鎊。其余的1100鎊進入工廠主和農場主的口袋(一部分進入小店主的口袋),以便在另一個流通階段中發(fā)揮作用,或者作為潛在資本存放著。如果生產由此而增長,那么追加工人的工資的每周貨幣表現就加入流通。但是,這個金的絕大部分既從小店主、工人和工廠主之間的流通中被抽出,也從小店主、工廠主和生產金的[XVII—1054]資本家之間的流通中被抽出。

 

    最后,金生產者的第三部分產品同不變資本相交換,在那里它重新支付工資(可變資本)和不變資本。到此為止所闡述的是關于前者的情況。這第三部分的絕大部分從它投入的流通領域中被抽出來,不再流回到這個流通領域中來。我們假定它等于110鎊,其中10鎊代表不變資本生產者的利潤。假定在100鎊中他的1/5的支出,即20鎊花在勞動上。這20鎊不流回到這里所考察的流通中來(或者由于花在勞動上的費用增加,只流回很小的一部分)。它們以貨幣形式補償1/4的不變資本,因為80/4=20。連同利潤還要補償70。但是處在不變資本的交換領域中的通貨,足以使80鎊轉化為貨幣。在為可變資本支付的20鎊中,有一半即10就足以使利潤轉化為貨幣。因此,在不變資本生產者獲得的100鎊中,90鎊對于他的流通來說是多余的。(或者,如果他由于金生產者的需求而擴大自己的企業(yè),那么至少這90鎊的絕大部分會是這樣。)現在這90鎊的情形如何?對于不變資本生產者來說,它們不是利潤的等價物,而是資本的等價物。不變資本生產者用自己的資本以貨幣形式取回多于等價物的數額,他獲得一個貨幣余額,這個余額是他為了在他的資本的實物形式上補償他的資本所必需的。

 

    我們假定,全部年生產資本由600萬組成,換句話說,這是作為商品進入市場的資本部分,因此包括不變資本的年損耗。假定這個資本的可變部分等于1/6,即100萬。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在流通中只需有1/52百萬的貨幣,即[大約]19230鎊。實際上是這19230的自身價值的52倍以商品形式進行流通。因此,要轉化為貨幣的還有500萬+19230。其次,假定利潤(包括地租)等于30%,也就是在600萬資本上等于180萬。假定這個利潤全部吃掉。如果資本家象工人那樣,每周差不多同樣地,以同樣的份額花費自己的收入,那么每周需要34615+(5/13)。但是,假定由于較大量的偶然的和定期的購買,這一數額比如說需要10萬。這樣,我們大約有119230通貨,這是作為利潤而花費的。這筆數額不僅補償生產資料生產者的利潤,而且也補償他們的可變資本;它不僅補償不變資本生產者的利潤,同時也補償他們的可變資本。我們假定,可變資本對不變資本的比例一般是1∶5。這個比例在600萬的分配中顯示得不很確切,因為計入這個比例的只是固定資本的損耗,而不是固定資本本身。按照我們先前的計算,280萬由生活資料組成(100)萬用來補償社會總可變資本,180萬用來補償總資本的利潤),按照這第一種計算,它們是以119230鎊流通。因為這280萬的商品是生產生活資料的資本家的產品,所以他們的總產品等于280萬鎊。這包括他們的預付資本+20%的利潤。因此,這個數額的1/6是由他們的利潤構成,而其余部分由預付資本構成。因此,在280萬鎊中,利潤是466666+(4/6),預付資本是2333333+(2/6)。這些生產者以他們自己的互相提供的商品形式吃掉的利潤,或者說得確切些,這些生產者以他們相互提供的商品形式互相吃掉他們的利潤這一行為,可以通過三種方式發(fā)生。他們同時購買,或者互相賒購。在這兩種情況下,最多是有時這個生產者,有時另一個生產者要支付差額。或者是今天第一個生產者用現金向第二個生產者購買,而明天是第二個用現金向第一個購買。在這種最不利于減少流通中的現金的情況下,一定會發(fā)生貨幣的回流運動,并且由于這種回流運動而發(fā)生貨幣流通。在這里有一定的貨幣額在進行流通,它由同一人的手多次支付不同的商品價值份額。比如說,經每一人的手流通10次。這樣,為了使上述利潤經過流通,只需要通常需要量的1/10就夠了。假定上述466666+(4/6)的利潤等于180萬的1/4,它是180萬的相應部分。(這稍多一些[127]。)因此,如果為了使180萬鎊經過流通需要10萬鎊的話,那么為了使這個數額的1/4經過流通就需要25000鎊。但是這個25000必須減少到它的1/10。因此,以利潤形式存在的通貨總額為75000+2500或者77500鎊。其次,如果[XVII—1055]這個生產領域中的可變資本與不變資本的比例等于1∶5,那么資本2333333+(2/6)的1/5是可變資本,4/5是不變資本。可變資本等于466666+(2/3),或者可以說466667,不變資本等于1866666。為了使可變資本流通,需要[它的量的1/52,即]8974鎊,這已經計算在總可變資本的流通中。其余的1866666由生活資料生產者用來支付自己的不變資本,并由從事不變資本生產的工人和資本家用來補償自己的可變資本和實現自己的利潤,簡言之,支付工資和利潤。

 

    從600萬資本中扣去用在生活資料生產領域中的2333333,還有3666667;其中可變資本是533333鎊(因為全部可變資本等于100萬,而466667應歸于第I領域,即生活資料生產領域的工人)。剩下3133334不變資本。第II領域的資本家用來實現自己的利潤和自己的不變資本的同一數額,足以使第I類補償自己的不變資本。第I類(為了進行本類范圍內的流通)用于利潤的有2500鎊,用于工資的有8974鎊就足夠了。因此,剩下要做的就是對第I類和第II類等等之間的流通[進行結算]。

 

    這一結算應按稍許不同的方式進行。

 

    {我們有一筆資本600萬;它的30%的利潤是180萬。因此,流通商品總量的價值等于780萬。如果280萬由生活資料構成,那么其余的500萬就是不變資本。生活資料和不變資本之比在這里比較高,因為,不變資本中只有作為損耗加入商品的那一部分計入一年中的流通商品的價值。}

 

    因此,(第I)[類]是280萬鎊——用于生產生活資料的資本的領域。

 

    在這些價值280萬鎊的商品中,約466667是利潤,等于[預付資本的]20%,而其余的是資本,等于2333333。在這筆資本中,可變資本[將近1/6,即]388888;其余為不變資本1944445[128]。

 

    在這個領域內用于可變資本流通的是388888∶52,這是可變資本的每周貨幣表現,大約等于7479(確切一些是7478+(32/52)。用于利潤(按照假定全部被吃掉)流通,比如說一般用于各種收入開支(不是工資)的流通的數額有總額的1/10就夠了,這大約是46667。但是,因為利潤的消費者彼此是他們吃掉的商品的賣者,所以這里發(fā)生回流。屠宰業(yè)者向面包業(yè)者購買,面包業(yè)者用同一貨幣向屠宰業(yè)者購買,屠宰業(yè)者又向面包業(yè)者購買。這樣,通過回流運動,同一貨幣額經過同一些人的手完成周轉。平均周轉數比如說等于10。因此,為使利潤轉化為貨幣,只需要上述數額的1/10。所以剩下大約4667鎊,而且小店主等等以自己原有的商品形式吃掉的并未計算在內。

 

    因此,在這個領域內,為了使工資完成本領域內的流通需要7479鎊,而為了使利潤完成這種流通需要4667鎊??偣残枰泿?2146鎊。

 

    第I類的余下的總額1944445鎊的商品賣給第II類,賣給不變資本生產者。

 

    因此,(第II)類的資本連同利潤總共為500萬鎊商品價值。其中利潤[等于1/6,即]833333多一點。在500萬中,1944445補償由工資和利潤組成的產品部分,因此1111112是工資。為了支付這筆工資,需要1111112∶52,即[大約]21367鎊。為了支付利潤,比如說需要利潤總額的1/10,即需要83333。這樣,流通貨幣總量必須等于[XVII—1056]83333+21367=104700鎊。第II類的資本家和工人用這104700鎊向第I類購買自己的生活資料,而第I類向第II類購買在實物形式上補償自己不變資本的數額。這里發(fā)生[這些貨幣的]回流。例如,第II類用100鎊向第I類購買生活資料;第I類用這同一100鎊向第II類購買不變資本。這很象一輛車子往返行駛,先是從A地運貨到B地,然后又從B地運貨回到A地。因此,用這些貨幣實現的商品價值不是1944445鎊,而是2×1944445鎊,即3888890鎊。同一數額的貨幣實現第I類的不變資本以及第II類的可變資本和利潤。因此,在第II類的500萬中還剩有

 

    (III)500萬減去1944445的余額,即3055555鎊。我們還假定,只有這個數額的1/10以實物形式得到補償,在農業(yè)方面則少得多。因此,這部分完全不加入流通,也不需要轉化為貨幣。就是說,大約305555不需要實現。還有2750000鎊的商品,第II類內部的這第二次流通不過是以貨幣為媒介的資本的互相轉移。鐵生產者向煤生產者購買煤,后者向機器制造業(yè)者購買機器,機器制造業(yè)者向鐵生產者購買鐵等等。在這里貨幣多半作為支付手段流通,而只是用貨幣來支付差額。然而,即使貨幣本身進入流通,最多也只需要它們的1/20,也就是說2750000∶20,即137500。

 

    因此,為了實現資本600萬連同利潤180萬(又錯了:應該是120萬,因為它們是600萬的1/5,或20%;但這沒關系。);為了實現資本600萬連同利潤120萬,或者720萬鎊的商品,總共需要:

 

    12146鎊(在第I類內部流通);

 

    104700鎊(在第I類和第II類之間流通);

 

    137500鎊(在第II類內部流通)。

 

    ─────────────────────

 

    總額:254346鎊(在貨幣形式上)。

 

    在這里我們也假定,在600萬資本中,可變資本是388888+1111112,也就是說等于150萬;即可變資本等于預付資本的1/4。上述總額稍多于預付在工資上的資本的1/6。這里完全沒有把支付的相互抵銷和信用計算在內。如果金生產者提供的金量只要能使花在工資上的資本的1/6轉化為金或銀,或者同樣也可以說,如果出口的商品量正好可以從有金礦等等的國家換回用于上述需要的金,那么這就足以提供出全部通貨。如果這個金量已經進口進來,那么只要生產方式保持不變,這個量就始終是夠用的(金的磨損不算在內)。

 

    一般說來,要使資本家從流通中抽出的貨幣多于他投入流通的貨幣,只須使流通的貨幣額足以使流通中的商品價值轉化為貨幣就行了。為此,不僅要有1/6的資本,即每年必須以貨幣形式全部花在工資上的資本存在于貨幣形式上,而且要通過直接同金相交換的那一部分資本,即賣給金銀生產者而換回金銀條塊的那些商品,來提供所需要的數額。但是,資本的一部分作為貯藏貨幣積累起來,負有各種不同的使命。因此,一部分總是閑置著的。我們假定,每年以商品形式流通的資本等于110鎊,而為了使它轉化為貨幣需要這個數額的1/11,即10鎊。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出口10鎊商品去同金相交換,那么這10鎊就在生產110鎊商品的整個類別內進行分配。

 

    [XVII—1057]消費資料生產者補償所有各個類的可變資本和作為收入花費的產品部分,同樣,為全社會而進口金的那部分生產者(生產這個金的那部分生產者也一樣)則提供為使全部資本完成流通所需要的貨幣。

 

    在作了以上說明以后,首先要指出以下兩點。

 

    第一。同一貨幣額通過回流完成的流通總是伴隨著同一些貨幣個體的流通,而同一些貨幣個體所完成的不同的流通決不包含回流。例如,100鎊從小店主手里轉到工廠主手里,從工廠主手里轉到工人手里,又從工人手里轉回到小店主手里。在這里同一些貨幣完成三次流通。無論如何會是二次:從工廠主手里轉到工人手里,從工人手里轉到小店主手里。此外,回流包含著按同一貨幣額(不管是不是由同一些鑄幣組成)進行的這一周期的重復。相反,同一鑄幣可以例如一天流通10次,而不出現一次回流。我用5先令購買商品,小店主收進1鎊而把這5先令找給另一個買者,后者又用這5先令支付工人,工人又用這5先令購買,等等。同一鑄幣的單純流通速度——大多同鑄幣量成反比——不同于一個周期通過自身的各個階段和重復進行的速度。

 

    第二。在貨幣表現為鑄幣的地方,在第一種意義上的即在商品轉化為商品生產者或所有者的生活資料的W—G—W行為中,貨幣首先只是作為付出的工資執(zhí)行職能,即出現在A—G—W[129]行為中;其次,在利潤、利息、地租等等(還有非生產勞動者的工資)作為收入花費的地方執(zhí)行職能;因為在這里他們所花費的貨幣代表為以后轉化為生活資料而出售的那個商品的交換價值形式,即表現為W—G—W。這樣花費的貨幣同時又使資本(資本+利潤)得到補償,這對于問題并沒有什么影響。相反,貨幣在流通中所執(zhí)行的其他一切職能,總是貨幣借以構成資本主義再生產的某一階段的一些形式,這個階段或者根本不會達到零售商業(yè)的階段(例如不變資本同不變資本的交換),或者至少是先于[零售商業(yè)]的過程。只要貨幣以這樣的方式流通,它們就是貨幣資本。誠然,對于小店主來說,他所獲得的其他人的收入也是貨幣資本。但這是不同的事物。貨幣在這里并不是來源于資本本身的形態(tài)變化,而是來源于從資本中產生并獨立于資本的收入。

 

    我們考察了同一貨幣額在小店主、工廠主和工人之間的流通,如果我們略去作為這個周期的中介的小店主,那么這一流通實際上就是同一貨幣額在工廠主和工人之間的流通。工廠主總是用同一些貨幣購買新勞動,而工人總是用同一些貨幣購買新商品。最初由工廠主(如果我們撇開小店主)把這些貨幣投入流通。因此,他最初必然是從流通中得到它們,不過是從有金生產者參加的流通中得到它們。或者這個過程是以前發(fā)生的,而工廠主擁有的這些貨幣是他的以貨幣形式積累起來的資本的一部分,就象他以機器形式擁有另一部分一樣。如果他每周生產的商品等于600鎊(其中100鎊是利潤,等于[預付資本的]20%),而每周支付的工資等于100鎊,那么工廠主必須將自己的商品的1/6賣給金生產者。在這種情況下,他一舉永遠擁有必須用來支付每周工資的100鎊。我們假定,他的全部資本是1500,其中1000是固定資本,398是每周耗費的原料和輔助材料,100是每周的工資。我們假定,固定資本在十年的周期中完全損耗。在這種情況下,每年為[補償]損耗,工廠主需要100鎊,而每周(我們將一年算作50個工作周)需要2鎊。因此,他每周要有2鎊用于[補償]損耗,398用于原料和輔助材料和100用于工資,全部預付是500鎊,它的20%的利潤是100鎊。100鎊的損耗,他也許每年只須補償一次(也許時間還要長些)。第一周,他獲得600鎊,其中100不是同商品相交換,而是同金相交換。因此,工廠主把自己的全部利潤轉化為金?;蛘哒f,他除了自己的執(zhí)行職能的資本以外,還要有100鎊(實際上它們是小店主預付的),或者說他第一周根本不能用自己的利潤供自己消費,因為他以金的形式擁有1/6的商品,1/6由他的工人吃掉,4/6補償不變資本。下一周他就不需要用自己的一部分商品來向金生產者購買金。但是在第一周,他的資本的一部分兩度成為必要。第一次是將由工人吃掉的那1/6要以商品形式存在;第二次要以貨幣形式存在,以便用來使工人[XVII—1058]能夠向他購買他們的6。因此,在這一周工廠主必須有貨幣儲備,以供自己吃用,這些貨幣不是從這一營業(yè)中流到他手里的,而是他繼承的等等,或者他要靠借貸生活,如果他用500鎊開始自己的生產,他很可能要這樣做。

 

    第二周工廠主就不需要使自己擁有的商品的1/6處于商品和貨幣這二重形式上,因為100鎊工資通過工人付錢購買商品而從工人那里流回到他手里。

 

    因此,為了維持他同工人之間的這種流通,他只需要用一周產品的1/6向金生產者購買金。

 

    仍然有一個問題要解答:誰第一個把處在流通中的那部分貨幣投入流通?這終歸是資本家,而不管他是生產者還是商人,但決不是工人或者利息或地租的獲得者。放款取息的人把資本投入流通,也就是說把資本轉移給生產資本家,但是生產資本家第一個把資本實際上投入流通。

 

    地租獲得者得到的貨幣,一部分是由資本家農場主付給他的,一部分是由工業(yè)資本家付給他的(工業(yè)資本家開礦等等;為建筑物支付的,還有房租);其次是由工人付給他的(一部分地租以及房租)。就地租通過工人轉化為貨幣來說,地租的這一部分貨幣表現(就象把生活資料賣給工人的小店主的情況一樣)從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流通中抽出,因此它包含在為支付工資而流通的那些貨幣中。誠然,這一部分不象花費在生活資料上的那部分工資那樣很快就流回(只要工廠主或農場主本身不是土地所有者,就經常有這種情況)。然而,工廠主或農場主本身也是土地所有者,這是特殊的情況。工廠主或農場主在這里作為工資支出的同一些貨幣,使他作為土地所有者獲得的地租,或作為房屋所有者獲得的房租得以實現,至于這些貨幣補償他的商品的損耗,就不必說了。工人獲得價值,即他每周租用的房屋。但是這個價值的一部分分解為房租和地租。而工廠主作為工廠主付出的數額,同時把他作為土地所有者和出租房屋的資本家獲得的收入轉化為貨幣。為此所需要的通貨,在他本身購買勞動時已預付了。而工人則還給他地租和房租。

 

    工廠主同工人完成兩筆交易。[第一,]他用貨幣購買工人的勞動,第二,他向工人出售房屋,并為此收回這些貨幣的一部分。但是,他在這里出售給工人的那個價值,并不是全部都由他支付了的。這個價值包含無酬勞動。因此,工人在向他支付這個價值的同時,也就支付給他地租和房租。因此,以下事實并沒有任何矛盾:資本家在收回他本身投入流通的貨幣時,從流通中抽出的貨幣多于他投入流通的貨幣,也就是說,抽出的貨幣多于他投入流通的、已經支付過的價值。對于一切土地所有者和房屋所有者來說,在工人向他們支付地租和房租的情況,(這里的情況同支付稅金的情況一樣),同一些貨幣使工資得以流通,并且使資本的一部分地租和房租得以實現,也就是說,使一部分剩余價值轉化為貨幣。剩余價值中分解為由工人支付的房屋地皮租[130]和房租的這整個部分,要轉化為貨幣,——就象同工人做生意的小店主的利潤一樣,——只需要有支付工資所必需的那些通貨就夠了。

 

    建筑物的地皮租等等屬于固定資本的費用。因此,生產資本家為固定資本預付的一部分通貨,同時也使一部分剩余價值,即地皮租轉化為貨幣。

 

    私人房屋的租金等等屬于資本家用自己的利潤支付的開支;農場主、礦業(yè)資本家等等支付的本來意義的地租,構成他們的產品的一部分剩余價值。

 

    土地所有者用他作為地租收到的貨幣向工廠主和農場主購買商品;或者他向小店主購買商品,小店主用這些貨幣支付工廠主和農場主。因此,這部分通貨一旦存在,它就象用作工資的貨幣那樣不斷流回到生產資本家手里,雖然資本家必須通過商品從流通中重新抽出這個部分。然而這足以使他們不斷以貨幣形式重新支付地租,然后再用商品去收回貨幣。但是,流回到他們手中的貨幣增多,也就是說,流回的有工人作為房租付給土地所有者的那部分地租,或者是工廠主作為建筑物的地租支付的那一部分。因此,使地租轉化為貨幣的那些通貨不僅足以不斷用來重新支付地租,而且足以支付分解為地租的那一部分工資和分解為地租的那一部分固定資本費用。只有通常不是來源于工資和固定資本的那一部分地租,才需要經過特有的貨幣流通,需要自己的特有的通貨額。

 

    [XVII—1059]適用于[土地所有者的]地租和[債權人的]利息的東西,也適用于利潤本身(不管利息是否付給另外一個人,也就是說,不管是否應該把利息包括在生產資本家的收入之內),只要生產資本家花費這一利潤,而他是必須花費一部分利潤的,因為他靠利潤為生。用于花費利潤的貨幣,投入流通的貨幣,以及用來實現地租和利息的貨幣,都有助于提供向資本家進行支付的貨幣手段。

 

    地租、利息、利潤的貨幣表現,只要被用來購買供個人消費的商品,就必定象工資的貨幣表現一樣,作為購買手段和支付手段流回到生產資本家手中。利潤、地租、利息是在前一年花費的;為此支出的貨幣已經不在土地所有者、食利者、資本家手中,而是在小店主手中,小店主把它們付給批發(fā)商,而后者又把它們付給生產資本家。這些貨幣以怎樣的程度流回到小店主手中,他的儲備的消耗和補充也就會達到怎樣的程度。因此,貨幣走過的是它最初走過的同一條路,不過是走的回頭路。由于它們通過這種方式會實現生產資本家的商品價值,所以后者能夠用這些貨幣重新支付地租和利息,而把另一部分剩余價值花在自身的消費上。

 

    為了使生產資本家從流通中抽出的貨幣多于他投入流通的貨幣,只要使流通的貨幣足以支付商品價值就行了。如果發(fā)生的是物物交換,那么絲毫也用不著懷疑,資本家在循環(huán)終結時從流通中抽出的商品價值會多于他以貨幣形式投入流通的價值。因為,在循環(huán)終結時他應當換得更高的商品價值。因此,所以會產生令人困惑的問題,完全是由于人們不清楚,構成這個增大的價值的現實貨幣表現的那些通貨應當從哪里取得。引起困惑的是,資本家從流通中抽出的必然多于他投入流通的;還要更加令人困惑的是,他本身——作為階級——實際上占有全部貨幣財產(所以能占有,是因為他直接占有全部剩余價值,而不管他交出了其中的哪一部分)。但是必須區(qū)別以下情況:作為資本家,他投入流通的只是自己的資本(也就是資本的貨幣表現),而作為實現利潤的人(或者,如果他還沒有實現利潤,他就必須擁有其他的資金),他投入流通的是自己的一部分剩余價值的貨幣表現,就象土地所有者和食利者投入流通的總是這種剩余價值的其他部分——地租和利息——的貨幣表現一樣,最后,就象工人投入流通的是自己的工資的貨幣表現一樣。如果某個資本家把1000鎊投入流通,也就是用于再生產,同時(以利潤的形式)吃掉200鎊,并且,如果他的利潤等于20%,那么他投入流通的貨幣額正好是使他的為數1200的商品,即他的資本加剩余價值轉化為貨幣所必需的。他既沒有把1000鎊,也沒有把200鎊奉送給流通,而是用它們來從流通中抽出商品價值:用200鎊抽出的數額等于他投入流通的數額,而用1000鎊抽出的數額比他投入的數額多了20%。然而,他提供了能夠用來向他支付1200鎊商品價值的那個貨幣額。如果我們把資本家同他謀取剩余價值方面的伙伴看作是一個人,(1862年11月19日《泰晤士報》[第9頁]稱郎卡郡的工廠主為“財富吸收器”,而稱他們的工人為“財富贏得者”}[注:這是關于曼徹斯特的貧困[131]的社論,那時曼徹斯特工廠主為“自己貧窮的工人”向全英國請求施舍,然而卻膽怯地扎住了—正如科布頓先生完全正確地指出的那樣——自己的錢袋。是的。沒有直接參與剝削這些工人的那些人的施舍是慈善行為。但是,資本家本身一旦不能剝削自己的工人,而不得不[XVII—1060]向工人交納貢物,而不是支付工資,那么這是“違背政治經濟學的合理原則”的,并且正如《晨星報》所暗示的那樣,這“會帶有社會主義倒錯的色彩”。],那么他實際上是自己提供了用來向他自己支付的貨幣;不過他是在同商品的交換中提供貨幣,而貨幣本身(就這是金等等來說),他最初是在同自己的工人的勞動進行的交換中獲得的。

 

注釋:

 

    [124]最初,馬克思懷疑,他對資本家、他的雇傭工人和零售商之間的貨幣流通的計算是否有誤。馬克思在自己加的注釋的開端寫道:“這個計算是錯的,因為這里計算的始終是小店主用作資本的那一部分貨幣,因而沒有考慮到小店主用于自己消費的,作為收入花費的貨幣。因此,情況將會如下。”接著就是注釋的正文,實際上是重復前面的計算。馬克思在確信這些計算是正確的之后,就抹去了這里所摘引的那個注釋的開端。——第192頁。

 

    [125]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6卷第1冊第89—141、233—258頁;第2冊第548—549頁。——第196頁。

 

    [126]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13卷第115—127頁?!?00頁。

 

    [127]如果生活資料生產者的利潤占總資本利潤的1/4,那它就等于450000。實際上它多了一些,是466666+(4/6)。——第209頁。

 

    [128]馬克思在前面的計算中所根據的是:“在這個生產領域中可變資本同不變資本的比例是1∶5”(本卷第208—209頁),而不是他現在假定的1∶6?!?10頁。

 

    [129]見注119。——第213頁。

 

    [130]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6卷第2冊第414—415頁。——第217頁。

 

    [131]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15卷第577—580、582—583頁;第26卷第2冊第371—372頁;第30卷第299—300、635頁。——第219頁。

 

出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

 

責任編輯:鄭瑜校對:總編室最后修改:
0

精選專題

領航新時代

精選文章

精選視頻

精選圖片

微信公眾平臺:搜索“宣講家”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宣講家微信公眾平臺
您也可以通過點擊圖標來訪問官方微博或下載手機客戶端:
微博
微博
客戶端
客戶端
京公網安備京公網安備 1101010200155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