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王曉兵,來自北京啟喑實驗學校。這是一所特殊的學校,在這里就讀的都是聾人孩子。別看他們生活在無聲的世界里,可是他們對美的追求、對生活的熱愛和健全人一樣強烈。這些年,我們這兒出了4名高考美術(shù)專業(yè)的狀元,孩子們參加了2008年奧運冠軍畫傳中16位冠軍肖像的繪制,作品全部被選入畫傳中。說到這兒,就不能不提起他們的師傅,同樣生活在無聲世界中的孫聯(lián)群老師。
孫聯(lián)群先天失聰,伴隨著一家人的痛苦與無奈,他長到了7歲。在街道辦事處和民政部門的幫助下,他來到了北京第四聾啞學校,開始了比常人不知艱辛多少倍的求學之路。
9年后,孫聯(lián)群以優(yōu)異的學習成績從聾啞學校畢業(yè)了,但也僅僅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畢業(yè)在家的日子里,他依舊天天早起,趴在窗臺上默默看著那些背著書包上學的同齡人。
1973年,20歲的孫聯(lián)群在街道辦事處的幫助下,踏進了工廠的大門。他仍沒有放棄求學的夢想,在業(yè)余時間拼命學習,靠盯著老師的口型和黑板的文字,看了一堂堂課;靠把老師講的內(nèi)容錄下來,回家讓家人整理成文字,完成了一本本筆記。就這樣,他終于等來了人生的春天。
1987年4月,母校的王校長急匆匆地敲開孫聯(lián)群的家門,一進門就喊道:“好消息啊!聯(lián)群這回可有盼頭了!國家建立了聾人大學,快讓聯(lián)群去報考吧!”當王校長打著手語把這個消息告訴聯(lián)群后,這個一米八的漢子竟然一下蹦了起來。
34歲、已為人父的孫聯(lián)群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取了長春聾人工學院美術(shù)系,成為了新中國首批聾人大學生,圓了他20多年的求學之夢。一想到自己年過而立還能邁進大學的校門,孫老師真是做夢都能笑醒了。“黨把我一個聾人培養(yǎng)成大學生,我只有用行動來報答黨的關(guān)懷。”孫老師心里暗暗地立下了志向。大學一畢業(yè),他就回到了母校——當時的北京第四聾啞學校,現(xiàn)在的北京啟喑實驗學校。他決心做個辛勤的園丁,在這片無聲的世界里培育出同樣鮮艷的花朵。
孫老師連續(xù)16年擔任高三美術(shù)老師,他的學生考入高等院校的達到了96.6%。他利用業(yè)余時間為《中國手語》一書親手繪制了兩萬幅圖片,填補了我國手語工具書的空白。在歷年“學生最喜歡的課堂”調(diào)查中,學生們總會將珍貴的一票投給孫老師的美術(shù)課堂。
記得那是2007年夏天,我陪孫老師去看病。回校的路上,孫老師收到一條短信,表情一下子凝重了起來。我忙問怎么了,他沉默許久才把手機遞給了我。短信是他家人發(fā)來的,說他母親已經(jīng)病危,醫(yī)生讓這幾天抓緊時間安排后事……我急了,說:“那還回什么學校,直接去醫(yī)院!”他攔住了我,說:“不行,高三有幾個學生的畫還沒改好,還等著我呢,還是先回學校吧。”我沒有堅持,因為我知道,他就是這樣的人,認準的事,不論說什么都不能改變。兩天后,母親走了,孫老師再回到學校,仿佛老了10歲。
2008年4月份,我和另一位老師帶著學生要去河南參加高考。第一次帶畢業(yè)班出去,我倆心里沒底,這時孫老師提出要陪我們一起去。我倆高興的同時不免有些顧慮,一是孫老師年紀大了,要陪我們坐一夜的硬座怕他身體吃不消;二是我們出發(fā)那天正是他母親去世后的第一個清明節(jié),我們心里著實過意不去。但他說:“沒事,一切都安排好了,為了學生,我得去。”在人如潮涌的火車站,他一手拿著自己的行李,一手提著四五個學生的水粉箱子,后面還背著好幾個畫板,時不時還要像老母雞照顧孩子那樣張開雙臂,把要走到隊伍外面的學生攬回來;在擁擠的火車上,他確定每個同學的行李都已經(jīng)放在行李架上,確定每個同學都坐到了自己的位置上,才最后一個坐下來,連一口氣都不喘,就拿出畫冊開始指導學生。返京的時候,我們實在不忍心讓他再和我們一起擠硬座,就自作主張地給他買了硬臥。那一夜孫老師肯定沒睡好,每隔半個小時就發(fā)來一條關(guān)心的短信?;貋砗笏贸?00多塊錢,非要把臥鋪的錢補給學校。
2008年8月20日下午,胡錦濤總書記來到西城區(qū)什剎海街道殘疾人溫馨家園。他走進繪畫室時,我校兩名聾生王文悅和劉小源正在繪制奧運冠軍的畫像。胡總書記在看完學生們繪制的冠軍畫像后,稱贊學生們畫得“不僅形似,而且神似”。孫老師聽到這個消息,心里別提多高興了。
去年,我們學校遷入了新址。政府為新校舍投資1.2億元,光是專業(yè)教室就有24間。孫老師走進新教室,激動得像個孩子一樣。他對同學們說:“孩子們,你們可真是趕上好時候了。別人說,我們聾人是上帝的敗筆,可是在如今的中國,我們用這支‘敗筆’,照樣能畫出最新最美的圖畫!”
是啊,沐浴著黨的陽光雨露,我們啟喑實驗學校的每個老師都將懷著一顆感恩之心,在這個無聲的世界里描繪出多姿多彩的美景,為聾人孩子播種下對未來的憧憬和希望!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