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引領青少年成長成材,北京市社科聯、市社科規(guī)劃辦自2024年起,組織開展了社科普及進校園系列活動,有效提升了青少年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培養(yǎng)了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文化自覺。為更好地持續(xù)推進該活動,及時總結經驗、改進工作,通過問卷調查、座談交流、電話訪談與實地考察等方式開展專題調研,系統梳理了近兩年來社科普及進校園活動的主要做法與成效,查找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為進一步提升活動質量、增強實效性提出對策建議。
一、開展社科普及進校園活動的做法與成效
社科普及進校園活動由市社科聯、市社科規(guī)劃辦主辦,北京學習科學學會承辦,自2024年4月啟動以來,已在北京市及周邊城市中小學舉辦了30余場活動,對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塑造青少年正確的價值觀,提升科學素養(yǎng),促進身心健康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一)傳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塑造正確價值觀。社科普及進校園活動是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2024年和2025年活動的主題分別為“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引領青少年成長成才”和“賡續(xù)中華文脈,讓傳統文化薪火相傳”。圍繞主題,我們邀請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明明為通州區(qū)永樂店中學作題為“中國風格與中國氣派的哲學與文化——深入理解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講座,深入淺出地闡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內在聯系,幫助學生感悟中國哲學與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邀請中共黨史學會會長劉岳以海陀山革命歷史為主線,為延慶區(qū)大莊科中心小學講授“巍巍海坨 紅色記憶”,激勵學生銘記歷史、珍惜當下,爭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邀請中國民族衛(wèi)生協會體質健康管理首席專家孫苛莉以“立鴻鵠志 赴山河約”為題,面向大興一中高一年級講解立志在人生發(fā)展中的重要意義;邀請紅學專家開展《紅樓夢》系列講座,引導學生探尋古典文學的當代價值;邀請非遺傳承人現場講解并指導作品制作,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魅力與價值的切身感受。通過專家講授,有效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民族認同。
(二)聯動多方資源,協同豐富校園文化。社科普及進校園活動整合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發(fā)展基金會、北京東方生命文化研究會等社會組織和高校專家資源,協同各中小學校師生共同推進實施。除傳統講座外,還組織北京順義牛欄山第一中學板橋學校數十名高中生赴北京大觀園,實景再現《紅樓夢》經典片段,將經典閱讀和實地體驗、角色扮演和藝術表達融為一體,拓展了經典教育的形式;首都師范大學附屬育新學校小學部學生在3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指導下,親手制作泥塑、面塑、剪紙等非遺作品,體驗手工創(chuàng)作的樂趣;市社科聯二級巡視員傅彥澤代表市社科聯向學生贈送《非遺巡禮》《當代北京史話系列叢書》等社科普及讀物,鼓勵他們在閱讀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通過“校社協同”育人模式,市社科聯搭建平臺,專業(yè)組織與學校緊密配合,整合社會文化資源融入教育教學,在豐富校園文化的同時,形成提升青少年綜合素養(yǎng)的合力。
(三)與教學課堂互補,多角度維護師生身心健康。為推動學習科學理念普及應用,北京市學習科學學會秘書長李薦面向大興區(qū)第五小學和北京市潞河中學的1200余名師生及家長,開展題為“學習科學友善用腦 提高大腦效率”的科普講座,融合腦科學、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助力構建科學高效的學習模式。海淀區(qū)心理健康教育學科教研基地首席教師為房山區(qū)琉璃河鎮(zhèn)興禮村和石樓中學的200余名學生家長普及青春期心理健康知識,分析常見問題的成因與應對策略。廣安門醫(yī)院副主任醫(yī)師結合青少年學習生活場景,將音樂療法、繪畫治療等非遺技藝融入診療實踐,為通州區(qū)梨園鎮(zhèn)中心小學80余名師生及家長代表帶來“中醫(yī)教你睡好覺的技巧”。這些科普內容與學校課堂教學形成有效互補,從更多角度為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成長保駕護航。
(四)彌補師資不足,促進教育資源均衡發(fā)展。針對北京遠郊區(qū)與城六區(qū)在社科教育資源上的差距,社科普及進校園活動適當向遠郊傾斜,組織專家克服交通困難,赴房山、延慶、順義、懷柔等區(qū)開展10場活動。為助力京津冀協同發(fā)展,彌補河北省相關教育資源不足,活動還邀請中國紅樓夢學會副理事長、中央民族大學文學院曹立波教授赴河北廊坊市第八高級中學,開展“走進大觀園 品湘黛聯詩”主題講座,帶領師生沉浸式解讀《紅樓夢》的經典魅力。通過社科普及進校園,有效引入優(yōu)質社科教育資源,為促進京津冀協同發(fā)展區(qū)域間教育資源均衡發(fā)展盡一份力。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設計了覆蓋參與活動主題、區(qū)縣分布、契合度評價、專業(yè)性和滿意度評估等16個維度的專題問卷調研,以問卷星形式匿名向參與過社科普及進校園活動的學校負責人和教師代表發(fā)送,共收回有效問卷76份,結合座談交流、電話訪談、實地考察等,發(fā)現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活動內容與學校教育需求契合度存在不足。調研數據顯示,在關于活動與本校師生教育需求契合度的評價中,城六區(qū)選擇“非常契合”的占比為83.3%,“比較契合”為16.7%;遠郊區(qū)“非常契合”為63%,“比較契合”為32.6%,“一般”為4.3%;京外地區(qū)評價與城六區(qū)基本一致。從內容維度看,《紅樓夢》相關主題和“非遺傳承”特色課程的“非常契合”認可度最高,分別為75%和71.4%。交叉分析表明,活動滿意度與契合度評價呈正相關,城六區(qū)、遠郊區(qū)和京外地區(qū)的“非常滿意”比例分別為83.3%、69.6%和85.7%。城六區(qū)開展的8場活動均圍繞《紅樓夢》和“非遺傳承”主題開展,這可能是其“非常契合”占比較遠郊區(qū)更高的主要原因。在單項課程中,《中醫(yī)教你睡好覺》的“一般”評價較多,可能與部分受訪者不存在睡眠困擾,認為該課程與其實際需求關聯不強有關;“友善用腦”課程的“非常契合”占比最低,為46.2%,緣于該課程自研發(fā)十多年來,主要是針對教師的培訓,經驗豐富,但面對學生開展的科普講座不多,在匹配教學需求方面仍有提升空間。

(二)部分授課專家面對中小學生教學經驗不足。社科普及進校園活動的授課專家均經主、承辦單位嚴格篩選,來自高校、社會組織、醫(yī)療機構、教研基地及中學特級教師隊伍,專業(yè)能力和理論功底普遍扎實。在師資專業(yè)性測評中,“非常專業(yè)”占比達77.6%,其余均為“比較專業(yè)”,未出現“一般”或“不足”的評價。然而,部分專家長期面向高校學生或成人開展教學,缺乏針對中小學生的授課經驗,在知識講解中難以做到深入淺出,未能充分運用喜聞樂見的語言傳遞內容,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科普的實際效果。
(三)活動形式不夠豐富多樣。社科普及進校園活動目前仍以傳統課堂講授為主,在互動設計與趣味性方面存在欠缺,未能充分借助多媒體、虛擬現實等現代技術手段營造生動直觀的學習場景,影響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在多選題“你認為最需要改進的方面”中,“活動形式多樣”占比72.4%,“講座內容深度和趣味性”占比63.2%。中小學生天性活潑,對活動的多樣性與趣味性要求高于成人。此外,現有活動均為線下開展,未拓展線上資源,19場活動累計覆蓋約4000人次。有48.7%的受訪者建議加強“線上線下資源整合”。電話訪談中,部分組織者也提出應增設線上形式,既可擴大受眾規(guī)模、增強參與靈活性,也為路途較遠或不便外出的專家提供遠程授課便利。
(四)活動時間安排不夠均衡。2025年計劃舉辦27場社科普及進校園活動,截至10月中旬僅完成13場,剩余14場需在11月底前集中開展。據了解,原計劃上半年舉辦16場、下半年11場,但因學校上半年(下學期)面臨中高考等關鍵任務,多數學校為保障教學秩序而減少活動安排,導致上半年執(zhí)行困難;同時,主辦單位年底封賬,要求活動最遲于11月20日前結束,無法延后。十幾場活動密集壓縮在40余天內完成,易形成“年底突擊”現象,加重組織壓力,影響活動質量與實施效果。
三、改進的對策建議
(一)緊扣中小學生實際需求設計活動內容。教育的長遠目標在于學生成長成才,但不可忽視中小學生及學校面臨的中高考現實壓力。例如,《紅樓夢》作為語文中高考的重要內容,其相關主題活動與教學需求契合度高;非遺技藝傳承及博物館等課程兼具獨特性和實踐趣味性,能有效緩解學生日常學習的緊張感,因而廣受歡迎。而部分政治理論、健康類課程因學校已有其他渠道安排,契合度相對較低。建議今后從學生的興趣特點、認知水平、中高考關聯度以及資源稀缺性等維度綜合設計活動內容,以提升實效性和滿意度。
(二)嚴格遴選授課專家。遴選授課專家過程中,在注重其專業(yè)水平的同時,應重點關注教學經驗與教學風格是否契合中小學生性格和認知特點。既要了解是否有中小學生授課經驗,以及教學效果反饋情況,也要觀看以往的教學視頻,遴選懂學生、善轉化、有熱情、語言生動、案例豐富的專家,避免選擇帶有“居高臨下”態(tài)度或采用“照本宣科”方式授課的專家。此外,還應在課前與授課專家充分溝通,明確要求態(tài)度“平等不俯視”,內容“降維不降質”,能夠結合學生熟悉的學習與生活場景展開講解,使學生在輕松氛圍中吸收社科知識。
(三)豐富活動形式與載體。應充分考慮青少年的認知與心理特點,著力增強活動的趣味性與參與感。一要拓展線上課堂。例如,運用“騰訊會議”“釘釘”等軟件組織網上授課,有效提升參與的靈活性,擴大受眾覆蓋面。二要善用現代信息技術豐富表現形式。例如,在非遺制作課程中,借助大屏幕同步展示細節(jié),綜合運用圖文、音頻、視頻等多媒體手段增強互動效果。三要推動活動形式多樣化。通過組織辯論會、工作坊、角色扮演等互動形式,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例如,組織開展“社會熱點辯論會”“法律知識工坊”“歷史情景劇”等,豐富活動形式,增加活動吸引力。
(四)合理安排活動時間與節(jié)奏??紤]到上學期(3-7月)為5個月,下學期(9-11月)僅3個月,建議將活動主體安排在上學期開展,以緩解年底集中舉辦的壓力。主辦單位盡早指導制定全年工作方案,協調社會組織、高校學者等專家資源,推薦授課專家。承辦單位提前謀劃,在每年春季開學前就與中小學校初步對接。同時加強宣傳推廣,線上通過學會、學校官網、微信公眾號等渠道提前發(fā)布活動信息,線下利用校園展板等方式營造氛圍,提升師生關注度。在資源配置上,繼續(xù)向北京市遠郊區(qū)縣傾斜,并加強與河北、天津的聯動,協同師資力量,增加活動場次,實現資源共享,主動服務京津冀協同發(fā)展大局。
(作者: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公室科普工作部副主任、二級調研員方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