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7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60項、寧夏第1項世界遺產。“西夏陵”成功申遺,是寧夏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成果,是寧夏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成效的重要體現。
歷史上,寧夏地處北方草原與黃土高原、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交匯過渡地帶,是匈奴、羌、鮮卑、突厥、粟特、蒙古、回、漢等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區(qū),是中華民族生息、繁衍、交融、開發(fā)技術和傳播文明的要地。在各個歷史發(fā)展階段,形成并留下了以長城、巖畫、絲綢之路、西夏遺址、引黃古灌區(qū)灌溉工程遺產等為典型代表、頗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見證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發(fā)展歷程,承載著寧夏悠久的歷史,傳承著寧夏多樣性和兼容性的地域文化,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承中華文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重要支撐。
近年來,寧夏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的重要論述和考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工作要求,全面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加強頂層設計,突出關鍵重點,促進活化利用,守好安全底線,不斷開創(chuàng)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新局面,為加快建設美麗新寧夏、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寧夏篇章凝聚精神力量。
一、健全體制機制,搭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四梁八柱
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只有從整體上謀劃、系統(tǒng)性推進,不斷建立健全體制機制,切實增強權威性、協(xié)同性和約束力,才能讓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有規(guī)可依、有章可循。寧夏堅持從制度設計入手,從機制創(chuàng)新著力,調動各方面有利因素,推動形成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整體合力。
堅持立法先行。圍繞重點文物資源保護利用,相繼頒布實施了《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巖畫保護條例》《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長城保護條例》《銀川市西夏陵保護條例》《吳忠市紅色文化遺址保護條例》《固原市須彌山石窟保護條例》等地方性法規(guī),從資源保護、加強管理、合理利用、責任追究等多方面加強立法工作,使文物工作步入法治化、規(guī)范化軌道。加強政策配套。自治區(qū)黨委召開全區(qū)文物工作會議,自治區(qū)政府與國家文物局簽訂《關于推進新時代寧夏文物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合作框架協(xié)議》,并相繼出臺實施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安全工作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方案》《關于推動新時代寧夏文物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從保護利用、加強管理、責任追究等方面為加快文物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凝聚工作合力。自治區(qū)黨委、政府牢固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將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fā)展總體規(guī)劃,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強組織領導和統(tǒng)籌協(xié)調,成立自治區(qū)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解決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各級黨委和政府認真履行主體責任,將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績效考核體系,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xié)同、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
二、堅持保護第一,像愛護生命般愛護文化遺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保護好文化遺產就是守護好中華文化的根脈,關系中華民族永續(xù)發(fā)展、中華文明賡續(xù)傳承。寧夏堅決貫徹落實“保護第一”的工作要求,加強文物保護修繕和安全管理,推動文化遺產的整體性、系統(tǒng)性保護,讓文化遺產在保護中得到傳承和發(fā)展。
堅持“應保盡保”。全面開展文物普查工作,登記各類不可移動文物3818處,先后公布8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批自治區(qū)文物保護單位和2批革命文物名錄,依法劃定公布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并將其納入自治區(qū)國土空間規(guī)劃,實施“一張圖”管理。在正在開展的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新發(fā)現不可移動文物線索900余條,目前正在進行調查、認定和登記工作,切實做到“應保盡保”。夯實保護基礎。編制實施《寧夏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規(guī)劃》、《寧夏長城保護總體規(guī)劃》、重點文物保護規(guī)劃及西夏陵、水洞溝、姚河塬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規(guī)劃等專項規(guī)劃,制定自治區(qū)《文博單位消防安全標準化管理體系建設指南(試行)》《文物保護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績效考評辦法》等規(guī)范性文件,不斷完善制度標準,提升工作水平。實施保護工程。以國保、區(qū)保及珍貴文物為重點,堅持搶救性和預防性保護相結合,有序實施文物保護工程。“十四五”以來,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多渠道爭取資金,支持文物保護基礎設施提升工作,有效改善文物生存現狀和環(huán)境。組織實施考古發(fā)掘、保護修繕、“三防”工程、數字化保護等項目162個,實施長城、長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寧夏段)及須彌山石窟、西夏陵遺址等保護利用項目24個。西夏陵建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水洞溝遺址、姚河塬遺址入選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三、加強考古研究,深入挖掘文化遺產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要加強文物保護和利用,加強歷史研究和傳承,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斷發(fā)揚光大”。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蘊藏著中國人民的偉大創(chuàng)造、卓越智慧和共同記憶,有不可估量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和時代價值。寧夏深入挖掘文化遺產價值,著力加強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讓文化遺產所蘊含的價值內涵和精神標識深入人心。
有的放矢開展考古項目。積極參與“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水洞溝、西夏陵遺址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fā)現”,鴿子山遺址、姚河塬遺址分別入選2016、2017年度全國考古十大新發(fā)現和“新時代百項考古新發(fā)現”,蘇峪口瓷窯址入選2022年“中國考古新發(fā)現”,海原油坊院舊石器遺址填補了寧夏考古時空空白。突出重點開展專項調查。開展紅河流域、南華山、羅山、賀蘭山東麓、清水河流域等重點區(qū)域歷史文化遺跡專項調查,實施主動性考古發(fā)掘項目17項,出版考古調查研究報告20余部,與浙江大學合作完成的《須彌山石窟考古報告·圓光寺區(qū)》是國內第一部系統(tǒng)呈現石窟寺數字化考古成果,成為探索數字化技術介入條件下石窟寺考古組織實施和報告編寫方法論的范例。凸顯特色開展研究闡釋。從加快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史料體系、話語體系、理論體系的高度,深入開展西夏學、巖畫學、長城學、絲路學等領域研究闡釋,深挖蘊含其中的中國智慧和中國精神,在理論上正本清源,更好凝聚思想共識。加強文化遺產研究平臺建設,建立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寧夏巖畫研究中心、寧夏長城研究中心等一批研究機構。加強文化遺產研究人才隊伍建設,培養(yǎng)了一批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研究人才,確保各學科尤其是冷門學科代有傳人。
四、注重合理利用,推動文化遺產活起來火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yǎng)”。文化遺產利用好,就能源源不斷創(chuàng)造綜合效益,為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改善人民精神生活、促進區(qū)域合作交流發(fā)揮重要作用。寧夏高度重視文化遺產的合理利用,著力推動文化遺產與旅游、教育、科技等深度融合,取得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效統(tǒng)一”的良好成效。
推動文化遺產與旅游融合發(fā)展。依托長城、長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寧夏段)項目建設,配套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推進文物資源合理利用,充分發(fā)揮文化遺產資源在推動鄉(xiāng)村振興、文化旅游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等方面的支撐作用。依托特色文博資源,規(guī)劃建設“六盤山巔·紅旗漫卷”“絲路門戶·漢唐蕭關道”“賀蘭山東麓·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文物主題游徑,推出“博物館之夜”“考古開放日”“紅色主題游”“文物研學游”等文物旅游融合項目和紅色旅游精品線路。西夏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研學體驗項目和賀蘭山巖畫景區(qū)“文旅+科普”產業(yè)融合的探索成功入選全國文化遺產旅游百強案例。推動文化遺產與教育融合發(fā)展。充分發(fā)揮文化遺產的教育功能,深度挖掘藏品特色資源,舉辦原創(chuàng)性展覽,實施具有教育意義的社會服務項目,建立中小學生定期參觀博物館長效機制,讓學生近距離感受文化遺產的魅力,全區(qū)博物館每年免費接待中小學生120萬人次、參觀者300多萬人次,“歷史紅流——陜甘寧邊區(qū)鹽池縣革命文物特展”入選2022年度“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推介項目,寧夏博物館、固原博物館等被評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推動文化遺產與科技融合發(fā)展。積極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推動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展示傳播方式創(chuàng)新,不斷提高文化遺產展示傳播水平。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建立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平臺,實現文化遺產的數字化管理和展示。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開發(fā)文化遺產體驗產品,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展覽和活動,讓觀眾身臨其境,沉浸式體驗文化遺產的魅力。
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橋梁。寧夏將全力推進文物保護利用改革,深入挖掘研究文物價值內涵,加快推進長城、長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寧夏段)建設,講好文物故事,傳播寧夏聲音,堅定文化自信,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以文化遺產保護賦能美麗新寧夏建設,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寧夏篇章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作者系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