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下午,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邀請首都博物館館長、研究館員郭京寧作題為《封疆授民 燕邑千里——北京琉璃河遺址的考古發(fā)現(xiàn)及價值》的專題講座。院長賀亞蘭出席,院歷史研究所、史志學研究所相關科研人員參加。


郭京寧提出,琉璃河遺址是周代重要諸侯國——燕國的早期都城所在地。歷經(jīng)60余年的考古工作,發(fā)現(xiàn)了夯土城墻、護城河、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祭祀遺跡、手工業(yè)遺跡等重要遺跡,出土了“首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伯矩鬲,以及刻字甲骨、原始瓷器、玉器、漆器等重要文物。這印證了西周初年周王朝“廣封諸侯,以藩屏周”這一重要歷史史實,是北京地區(qū)作為早期諸侯國政治中心的直接證明,是中國古代分封制這一政治制度的歷史見證。近年來,在新時代大遺址考古理念的指導下,對琉璃河遺址開展了新一輪的考古工作,為北京三千年建城史增添了完整的實物證據(jù),為深化中原王朝對邊緣地區(qū)的統(tǒng)治、地方文化的華夏化過程及古代社會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院歷史研究所陳光鑫博士認為,理解琉璃河遺址性質的前提是西周分封制,克罍、克盉銘文證明燕是周王朝主動政治設計的結果。自西周開始,我國就有以分封制等方式解決族群問題的政治經(jīng)驗,從這個角度闡述琉璃河遺址的歷史背景,更符合中國國情,也更利于闡釋琉璃河遺址的性質。西周時期禮樂制度作為另一項成功的制度,并不適用于解釋琉璃河遺址的相關發(fā)現(xiàn)。一方面,禮樂制度形成于西周中期,而琉璃河遺址的年代屬西周早期,存在時間差;另一方面,琉璃河遺址中,殷遺民帶來的殷商文化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與中原禮樂制度的文化背景不同。

賀亞蘭指出,北京房山琉璃河考古遺址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要通過扎實的學術研究進一步闡釋價值;要通過琉璃河考古遺址的發(fā)掘和研究,深化對北京城市發(fā)展連續(xù)性的認識;進一步加強城市考古和歷史研究的合作交流,共同推動包括琉璃河遺址在內的北京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傳承利用工作,助力全國文化中心建設。
供稿: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