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峽谷深邃,在頭上壁立千仞、腳下萬丈深淵的懸崖峭壁上,山西省陵川縣錫崖溝村人歷經(jīng)30年,用血汗和雙手,一釬一錘鑿出一條7.5公里的“天路”,也在南太行之巔樹立起一座廉潔豐碑。
只要干得動,就要去修路
錫崖溝位于王莽嶺南端四周落差1000多米的深谷之中,山陡溝深,地勢險惡,群山環(huán)列。在陵川縣的縣志上曾有這樣一段描述:東有馬東嶺之屏障,西有白樺山之阻隔,北有王莽嶺之險峰,南有青峰巍之對峙。四山夾隙之地稱曰錫崖溝,因地形險惡,絕路,溝人多自給自足,自生自滅。偶有壯俠之士舍命出入。
壁立千仞的險峻地勢把錫崖溝人祖祖輩輩封鎖在了大山之中,人出不去,村里的特產(chǎn)也無法外運,能有一條通往外界的路,是錫崖溝人日思夜想的夢。
1962年秋天,錫崖溝人為走出大山、擺脫困境,開始了第一次修路。然而,從1962年到1981年,卻只是建成了人們戲稱的“驢道”“狼道”和“羊窯”,仍沒有實現(xiàn)走出大山的夢想。
20年經(jīng)歷3次失敗,錫崖溝人并不甘心,更沒有死心。1982年,憑著山里人不服輸?shù)?ldquo;杠勁”,錫崖溝人制定了沿王莽嶺山壁“依山就勢、順崖鑿洞、天窗排渣、螺旋上升”的筑路方案,全村人組成了團員隊、“父子兵排”、“光棍隊”,男女老少齊上陣,只為修一條出山路。
在艱苦卓絕的修路工程中,黨員干部永遠沖在最前面。
村黨支部書記宋志龍把最艱巨、最險要的老虎嘴路段留給自己,組建起包括兩個親弟弟、妹夫、本家叔叔、同學、好友在內(nèi)的突擊隊。放炮后他第一個到現(xiàn)場,排除了險情再叫大伙兒上;開山修路怕塌方,他就把一頭黑發(fā)剃個精光,只為第一時間感知掉在頭上的小沙子;1990年底的一次意外事故炸死了老支書董懷躍和村民宋雙保,還傷了六七人,他想方設法安撫村民情緒,為大伙兒加油鼓勁……
老支書趙全妞膽大心細,工程上一遇到險情,他總是第一個上前。有一次,路修到一處懸崖前,需要人徒手負重攀登十多米在峭壁縫里炸出個工作面。沒人敢上那光禿禿的絕壁,這時,趙全妞挺身而出,他把鋼釬、炸藥綁到自己身上,拽著樹枝一步步挪上令人膽寒的懸崖峭壁,凌空打炮眼、鑿頑石,展現(xiàn)了危難之時黨員干部先上的覺悟。
婦女主任王志英為了讓“前線”的漢子們放心,帶領全村40多名婦女做好后勤保障。山上濺起的碎石磨掉了她的頭發(fā),村里的農(nóng)活累得她小產(chǎn),但卻磨不掉她支援修路的心和撐起半邊天的堅強毅力。
參與修路的錫崖溝人,除了村“兩委”主干,還有很多普通群眾,大家“只要干得動,就要去修路”,一起想、一起說、一起干,眾志成城,誓要把路修通。
1986年,村黨支部決定加快筑路進程,擺開5個工作面打洞。村民宋來銀承包了一個145米的洞。傳統(tǒng)工具工作效率低下,他就跑到一家煤礦借回一臺已報廢的柴油發(fā)電機,自己鼓搗著修好使用,又從信用社貸款買了電鉆。為了村里通路,宋來銀連續(xù)5年在山上打洞,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成功完成承包任務,無私無畏,讓人感佩至深。
村民董福安也主動承包了一個山洞,他和兩個兒子在山上過了3個春節(jié)。他的手磨出了血,還有好幾次差點摔下懸崖,兩個兒子也被累得坐骨神經(jīng)痛、胸口疼。雖然心疼兒子,但為了早日通車,董福安公而忘私,頑強地完成了承包任務。
像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比如路通人未歸的董懷躍、為修路吐了兩碗血的楊有平、說出“要死我先死”的趙平印、血祭錫崖路的宋雙保……天助自助者,1991年6月10日,懸在崖間的“掛壁公路”,終于修通了。
每一分錢都花得明明白白
在錫崖溝精神展覽廳的前言部分有這樣一段話:“錫崖溝人艱苦鑿路30載,作出了巨大犧牲,付出了昂貴代價。僅1982年至1991年10年間,義務投工10.7萬個,動用土方15萬方,石方7.5萬方,耗資59.6萬元。為了修路,2人不幸犧牲,5人身負重傷,1人終身殘疾。為了修路,集體賣掉、抵押了辦公樓、倉庫、山坡、樹木、牛、羊、驢;村民傾盡了家產(chǎn),花完了積蓄。”
30年時間,投資59.6萬元的工程,全村干部群眾參與建設,難以計數(shù)的物資、耗材,沒有一個干部失職瀆職,沒有一處揮霍浪費,沒有一人挪用修路物資。這得益于錫崖溝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建立起的一系列制度規(guī)范。
修路花的是“家底子”,一分一厘算細賬,容不得半點虛假。當時任縣委書記邢德勇從緊缺的財政資金中撥出3000元錢,用牛皮紙包好拴在繩子上吊下來交給錫崖溝村委時,村里就制定了各項紀律制度,出入有手續(xù)、調(diào)撥有憑據(jù)。
“要以身作則,不拿百姓一針一線,不接受任何禮物和吃請;無論‘兩委’干部還是黨員都要和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不搞特殊化;集體收入、集體開支都要上兩委會、黨支部擴大會,然后張榜公布貼在大街墻上;‘兩委’干部和黨員無論在什么時候、什么條件下、干什么活都要在前面排險,讓百姓在安全環(huán)境下干活……”宋志龍說,當時村里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不管多小的事情,只要違反規(guī)定,都會被嚴肅問責。
“村里每年都要開大會,公布修路的錢花在了哪里。”據(jù)原村委會主任趙滿成回憶,他十八九歲時曾跟隨母親王志英參加過村委大會,會上會計向村民代表公布村里的收支情況,修路購買炸藥、鋼釬等物資的流水也會一筆一筆念給大家聽。
“每筆收支都記錄得清清楚楚,讓每一個村民對村里的工作都了解得清清楚楚。”趙滿成說,那時候村里窮,修路的錢除了縣委撥付的3000元、縣交通局籌集的一些物資,剩下的就是通過抵押村集體資產(chǎn)來貸款解決,村民們也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從未因村里無法按時支付工資而生出些許抱怨和不滿。
當年上山打洞修路時,村集體給黨員趙軟海和第二生產(chǎn)隊隊長董水成拿了300元現(xiàn)金??梢瓿尚蘼啡蝿?,這300元是遠遠不夠的。他們深知村里條件艱苦,沒再向村集體要工錢,不僅不占公家一分錢便宜,還自掏腰包,先后賣掉了家里僅有的3頭牛和院里的兩棵大樹,又向外村借了300公斤麥子,每一筆錢都花得明明白白,最終圓滿完成了任務。修路過程中,他們沒發(fā)一句牢騷,他們說:“就是賣房子賣地也要把這洞打成,因為這是從黨手里接受的任務,必須要完成。”
錫崖溝掛壁公路在創(chuàng)造筑路奇跡的同時,也造就了一支清正廉潔的干部隊伍。“危險處黨員干部先上”這個不成文的規(guī)矩,至今仍在口口相傳、代代踐行。
腳踏實地,走出大山
30年、3代人、7.5公里,錫崖溝驚天地、泣鬼神的筑路歷程,創(chuàng)造了中國鄉(xiāng)村筑路史上的奇跡,鑄就了百折不撓、水滴石穿的堅韌精神,不畏艱難、愚公移山的無畏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犧牲自我、造福后代的奉獻精神。
穿行于錫崖溝掛壁公路,裸露巖石犬牙交錯,險峰峻嶺蒼勁狂野,每走一步都需謹小慎微、如履薄冰。仰望是千尺高崖,不寒而栗,腳踏實地才能行穩(wěn)致遠;俯瞰是萬丈深淵,步步驚魂,往前多邁一寸必將萬劫不復,踩好“剎車”才能走出大山。敢于迎難而上、鍥而不舍,化不可能為可能,才有了路;做到腳踏實地、慎之又慎,才能走好每一步路。這是這條“天路”教給人們的道理。
走出大山后,錫崖溝人的眼界寬闊了、思想解放了。從2019年開始,借助王莽嶺景區(qū)改造提升,錫崖溝融合村莊規(guī)劃與景區(qū)規(guī)劃,對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人居環(huán)境等進行全方位提升;對120套民宿進行統(tǒng)一設計管理,建成高端康養(yǎng)民宿群;形成集住宿餐飲、休閑娛樂、民俗體驗、康養(yǎng)度假等為一體的旅游綜合服務體,村集體通過房屋租用、資源租賃實現(xiàn)穩(wěn)定增收,2024年底,人均年收入達到3萬元以上,村集體收入超100萬元。如今的錫崖溝已成為旅游勝地,這樣的好日子是他們鏖戰(zhàn)大山30年,開山鑿路的回報。
今天,錫崖溝人正緊緊跟隨黨中央的號召,緊緊圍繞各級黨委的部署,秉承“錫崖溝精神”,以更加奮發(fā)有為的姿態(tài),大力發(fā)展生態(tài)旅游產(chǎn)業(yè),不斷加強農(nóng)村政治、經(jīng)濟、文化建設,一路風雨一路歌,在前行的漫漫征途中,永不止步。
(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紀委監(jiān)委供稿)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