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中國古代歷史上,陳朝很難引起后人特別的注意。自然,唯一完整傳世的陳代史籍——《陳書》,雖列身二十四史之一,但其篇幅最小,存在感也最弱。
日前,中華書局點校本《陳書》修訂本正式出版,我們可以借此機會重新審視這部史書,從而對陳朝的歷史及其意義加以再評估?!蛾悤伏c校本初版于1972年3月,是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小組支持、中華書局主持的“二十四史”整理項目繼“前四史”之后較早出版的一種,由歷史學家張維華承擔點校工作。此次點校本《陳書》的修訂工作由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景蜀慧教授負責,她和修訂組在版本調查和掌握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修訂中充分利用了《陳書》較好的版本條件,相對清晰地了解了宋版《陳書》刊刻補版的基本狀況和流傳過程,同時認識到早期刻本對于正確理解史文,還原史書原貌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此次新版《陳書》可以說是在充分尊重原點校本成果基礎上的全新修訂本,為今人了解陳朝史,乃至中古史提供了更為優(yōu)質的文本。
公元589年,隋朝軍隊跨越長江直入建康,俘虜陳后主,立國三十三年的陳朝宣告滅亡,這同時意味著,近三百年的南北分裂得以結束,隋朝正式開啟大一統(tǒng)帝國的時代序幕。從時間上說,自317年東晉立國于江左,至557年陳霸先稱帝建立陳朝,政權雖歷數(shù)次更迭,但南方自立之局面已延續(xù)兩百余年,陳朝看似不過是南朝歷史的短暫尾聲。就空間來說,陳朝為立基于關隴地區(qū)的北方政權隋朝所征服,據(jù)史書記載,陳朝滅亡后,“陳叔寶與其王公百司發(fā)建康,詣長安,大小在路,五百里累累不絕”(《資治通鑒》卷一七七),在《陳書》《隋書》等有關陳隋之際史事的記載中,“陳亡入隋”這樣的字眼頻繁可見。因此,亡國成為陳朝與陳后主留給后人最為深刻的印象。
細究起來,陳朝看似南朝歷史的尾聲,卻并非僅是此前歷史的簡單延續(xù)。在六世紀后期紛繁復雜的政治歷程中,陳朝自有其獨特的歷史面貌,陳寅恪、周一良等史學大家就曾注意到這一時期的特點。比如陳寅恪《魏書司馬叡傳江東民族條釋證及推論》(收入《金明館叢稿初編》)一文指出,“陳室之興起,其所任大將多為南方土豪洞主,與東晉劉宋之時,情勢迥異”,“斯誠江左世局之一大變”,趁侯景之亂而起的“郡邑巖穴之長,村屯鄔壁之豪”,造成了“南朝民族及社會階層之變動”。也就是說,東晉南朝以來對南方廣闊地域的持續(xù)經(jīng)營導致當?shù)厣鐣c族群發(fā)生了結構性變化,這一變化至梁陳之際、特別是陳朝立國之后,日益顯現(xiàn)出來。陳朝統(tǒng)治集團依托的政治力量及其面對的地方割據(jù)勢力,很多是出自社會中下層的豪強、盜帥之類人物,甚至有些游離于華夏網(wǎng)絡之外的“溪洞酋豪”。這些長期在歷史中若隱若現(xiàn)、又在陳朝走到政治舞臺中心的勢力,此后也沒有因為陳朝的滅亡而結束,歷隋至唐初,一直深度且持續(xù)地影響著南方區(qū)域歷史的演進與發(fā)展。
關于這些來自邊緣地區(qū)的鄉(xiāng)里豪族事跡的材料并不多見,就此而言,《陳書》的相關記載及其各類公文詔書的收錄,就具有了獨一無二的價值,不僅展現(xiàn)了陳王朝內部的政治結構、行政運作、軍事制度、文武關系等諸多特色,也為后世了解南北朝末期南方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階層變化、族群互動、區(qū)域發(fā)展等問題,提供了重要的文獻資料。
《陳書》署名為姚思廉(557—637)撰,其實是他接續(xù)父親姚察(533—606)的遺稿編次而成的。這樣父子相續(xù)的修史事業(yè),在漢唐時代并不少見,比如漢代的司馬氏父子、班氏父子。姚察從梁朝末年開始參與梁朝國史的修撰,此后一直兼掌史官之職,到陳后主在位期間,除梁史之外,也奉命著手修撰陳史。陳亡入隋后,姚察又奉隋文帝之命,編撰梁、陳二代史,但兩部書還未完稿,姚察就去世了,臨終他命子思廉續(xù)成其書。姚思廉上表陳述父親的遺愿,隋煬帝下詔準其續(xù)撰梁、陳二史,但由于隋朝很快陷入戰(zhàn)亂,續(xù)修工作未能完成。至唐初,唐高祖命蕭瑀等人修撰前朝史,姚思廉為陳史修撰者之一,但這次修史活動很不成功,歷經(jīng)數(shù)年不就而罷。貞觀二年,唐太宗下詔修撰前朝史,姚思廉負責撰修梁、陳二史,最終于貞觀十年正月成書。
可以看出,政權幾經(jīng)更迭,但姚察父子修撰陳朝國史,始終是受皇帝之命而為,最終成形的《陳書》也是唐初就周、隋、梁、陳、齊五代史開展的官修工程成果之一,因此,我們在《陳書》卷六《后主紀》后能看到魏徵總括陳朝一代興亡的論贊,在卷七《張貴妃傳》末“史臣曰”之前,也有魏徵對后主在位期間宮廷史事的一段詳述,這些都是魏徵以五代史監(jiān)修官的身份參與陳書撰修的痕跡。不過,即便有國家工程的背景,姚氏父子接續(xù)編撰梁、陳二史,仍與吳興姚氏的家學傳統(tǒng)分不開。
史學是姚氏家族頗具傳統(tǒng)的一門家學。姚察父姚僧垣從少年時代起,便愛好文史,其商略今古的見識,頗為當時學者所稱道(關于姚僧垣的事跡,參《周書》卷四七《姚僧垣傳》)。姚察本人博通經(jīng)籍,精擅禮樂,陳朝時一直兼掌修史和著作事務。姚察的弟弟姚最,也是“博通經(jīng)史,尤好著述”(《周書》卷四七《姚最傳》)。姚思廉自幼便浸染在這樣的學術風氣之中。姚察尤以治《漢書》聞名,姚思廉少時便從師父親受《漢書》學,因此,與同時期史書中頗為流行的駢儷文風不同,姚氏父子崇尚古文,追?!稘h書》筆意,清人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有一條目作“古文自姚察始”便提到,“世但知六朝之后古文自唐韓昌黎始,而豈知姚察父子已振于陳末唐初也哉”,即是就姚氏父子的史筆所發(fā)之論。因此,了解姚氏父子史學的家學背景,特別是其治《漢書》學的識見旨趣,也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把握《陳書》的撰成及其特色。
由于《陳書》兼有“官修”與“私撰”的性質,我們在閱讀時,對其中若干價值評判,尤需審慎。監(jiān)修官魏徵出于唐初以史為鑒的宗旨,在總論中將陳朝滅亡之因歸結于陳后主個人的昏庸荒淫。但是,身為陳朝歷史的見證人和親歷者的姚氏父子則持不同看法,他們對陳朝歷史的癥結與矛盾無疑有著更深的認識和同情。談及陳朝的滅亡,《陳書·后主紀》“史臣曰”寫道,“自魏正始、晉中朝以來,貴臣雖有識治者,皆以文學相處,罕關庶務,朝章大典,方參議焉,文案簿領,咸委小吏,浸以成俗,迄至于陳”,在陳后主任用施文慶、沈客卿等“小吏”進而導致“朝經(jīng)墮廢”的背后,姚思廉看到了南朝由來已久士人“不屑竭智盡心”、君主不得不“以寒人掌機要”的體制流弊。相比魏徵把陳朝亡國歸因于個別的昏君佞臣,姚氏父子則看到了更深層的歷史根由。
不過,即便陳朝內部具有難以消解的體制矛盾,隋兵于589年迅速渡江、俘虜陳后主進而實現(xiàn)南北統(tǒng)一之舉,也是多種因素促成的,不乏偶然性。隋朝兵臨長江之際,陳后主從容對臣下言,“王氣在此,齊兵三度來,周兵再度至,無不摧沒,虜今來者必自敗”(《南史》卷一〇《后主本紀》)?;氐疆敃r南北分裂已兩百余年的時代語境里,陳后主這個今天看來狂妄無知的態(tài)度,未必全無道理。即便是率軍統(tǒng)一陳朝的統(tǒng)帥楊廣,在后來爭奪太子之位的籌謀中,也把“據(jù)淮海,復梁、陳之舊”(《隋書》卷六一《郭衍傳》)當作自己的后路,足見在時人看來,南北統(tǒng)一或非必然選項,“永嘉舊跡”的印象已然根深蒂固。事實上,隋朝平陳次年,由于實行高壓政策,強行向南方地區(qū)推廣北方的地方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導致“陳之故境,大抵皆反”(《資治通鑒》卷一七七),這段曲折也透露出,南方有著自身的發(fā)展脈絡和深厚的本土傳統(tǒng)。當?shù)仡I土廣大,地形和地勢極為復雜,定居其間的土著族群數(shù)量眾多,源流復雜,不同區(qū)域之間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差異性和不平衡性十分明顯,因此,中央集權在南方地區(qū),特別是南朝中心區(qū)域之外的邊緣地帶的重建勢必面臨巨大挑戰(zhàn),而這一挑戰(zhàn)是從梁陳之際逐漸顯現(xiàn)出來的,此后歷隋唐始終存在。因此,《陳書》中關于地方豪族,比如“工隸書,能鼓琴,涉獵書傳,為五言詩,亦頗清靡,兼善騎射”的侯安都(《陳書》卷八)、“頗便書疏,閑明簿領”的黃法氍(《陳書》卷一一)等人的記錄,就為我們管窺南方政治精英的特色,提供了線索。同時,也促使我們思考,為何南方地區(qū)未能形成如北周“關隴貴族集團”那樣的軍事體,又為何在北方主導建立統(tǒng)一政權后,卻逐漸在經(jīng)濟、政治、軍事乃至文化等各方面接受了來自南方傳統(tǒng)的深刻影響。對于這些中古史的核心議題而言,《陳書》和陳朝史都是繞不開的環(huán)節(jié)。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