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目標很宏偉,但也很樸素,歸根結底就是讓全體中國人都過上更好的日子。”2020年,中國全面建成惠及14億人的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即將實現(xiàn)。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理念。
“小康”蘊含著中華民族對美好生活的恒久向往,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新中國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確立,為小康社會的實現(xiàn)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1979年,鄧小平同志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第一次提出了“小康”概念以及在20世紀末我國達到“小康社會”的構想。1982年,中共十二大正式提出到20世紀末要使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1990年,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對“小康水平”作了更為準確的界定:“所謂小康水平,是指在溫飽的基礎上,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達到豐衣足食。這個要求既包括物質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實;既包括居民個人消費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會福利和勞動環(huán)境的改善。”經過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2000年,我國人民生活在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鄭重宣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這是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時間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任務書,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路線圖。
實現(xiàn)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永遠在路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重要的里程碑。馬克思指出,“歷史不外是各個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遺留下來的材料、資金和生產力;由于這個緣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變了的環(huán)境下繼續(xù)從事所繼承的活動,另一方面又通過完全改變了的活動來變更舊的環(huán)境”。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實踐,包括變更和改變人們的生活觀念、生活方式、生活條件等。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百廢待興、一貧如洗。據聯(lián)合國亞太事務委員會的統(tǒng)計,1949年我國的人均國民收入只有27美元,不僅達不到印度57美元的一半,也低于當時亞洲44美元的人均收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過70多年的發(fā)展,我國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30733元,中等收入群體持續(xù)擴大。消費實現(xiàn)了轉型升級,2019年居民恩格爾系數(shù)為28.2%,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等服務支出的占比不斷增加,居民文化娛樂活動更加豐富多樣。當前,人民需要的不再僅僅是“吃飽穿暖”或“吃好穿好”,而是走向了更高層次——更好的教育、更穩(wěn)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動態(tài)變化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是重要的里程碑,又是新的起點,我們要在此基礎上接續(xù)奮斗,繼續(xù)化民生關切為民生動力,以民生訴求推動發(fā)展進程,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全面小康不能只是一部分人實現(xiàn)小康,而是惠及全體人民的小康。201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指出:“我們黨員干部都要有這樣一個意識:只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眾對幸福生活的憧憬還沒有變成現(xiàn)實,我們就要毫不懈怠團結帶領群眾一起奮斗。”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大涼山腹地考察時進一步指出,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一個家庭、一個人都不能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既要全面普惠又要兜住底線,特別要關心困難群眾,幫助他們擺脫貧困,確保不落一戶、不落一人。經過長期努力,我國建成了包括養(yǎng)老、醫(yī)療、教育、住房等在內的世界最大的社會保障網,基本養(yǎng)老保險覆蓋9.67億人,基本醫(yī)療保險覆蓋13.5億多人,義務教育入學率接近100%,基本解決了占世界1/5人口的民生保障問題,這在發(fā)展中國家是絕無僅有的,創(chuàng)造了世界社會保障發(fā)展史上的罕見奇跡。“民亦勞止,汔可小康?;荽酥袊越椝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將使億萬中國人過上從未有過的幸福生活,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
正確處理經濟發(fā)展與改善民生的關系。經濟發(fā)展與民生改善如同硬幣的兩面,必須科學把握兩者相互牽動、相互促進的關系,民生保障要以經濟發(fā)展為條件,經濟發(fā)展要以民生保障為目的。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但愿蒼生俱飽暖”的情懷為民造福,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一項項民生新政相繼出臺,一件件民生實事落地見效,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一系列開創(chuàng)性成就。近年來,雖然我國經濟增長從高速轉為中高速,但是民生改善的幅度卻在加大,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成為推動國民經濟發(fā)展的強有力引擎。民生問題是國之根本。實現(xiàn)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們要堅持從實際出發(fā),在發(fā)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把改善民生作為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問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最大程度增進民生福祉,又要堅持福利水平和經濟發(fā)展水平相適應,做到量力而行、盡力而為,不做超越階段和財力水平的事情,依據經濟發(fā)展和財力狀況循序漸進提高民生水平,持續(xù)提高群眾生活水平。
美好生活是奮斗出來的。實現(xiàn)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個連續(xù)不斷的過程,在不同階段美好生活的內容、表現(xiàn)及滿足的手段或方式各不相同?,F(xiàn)在,我們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同時必須看到,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實踐進程中肯定還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困難和問題。比如,上學難、看病難、住房難、養(yǎng)老難、就業(yè)難、出行難等新老問題是否得到有效解決,安全、環(huán)境是否能讓每一位群眾放心,等等,這些都需要攻堅克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幸福不會從天降,美好生活靠勞動創(chuàng)造。人類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離不開篳路藍縷、手胼足胝的艱苦奮斗??梢哉f,偉大奮斗精神是我們黨和國家最閃亮的精神標識,也是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精神密鑰。同時,奮斗不只是響亮的口號,而是要體現(xiàn)在“一個汗珠子摔八瓣干出來”的實踐中,落實到做好每一件事、完成每一項任務、履行好每一項職責的過程中。實現(xiàn)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們必須堅定信心,看到生活的幸福美好未來,敢于直面前進道路上的新情況、新問題,以動真碰硬、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狀態(tài),闖關奪隘、善作善成的意志品格,腳踏實地、埋頭苦干,不斷推動各種問題的解決,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指數(shù)。
恩格斯指出,“每個人都追求幸福”,這是“顛撲不破的原則”,是“無須加以論證的”原理。人總是生活在社會中的,國家和社會為每個人的生活提供著平臺和保障,個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離不開國家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我們要激揚始終奮進在時代潮頭的精氣神,緊緊抓住發(fā)展這個第一要務,著眼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推動我國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筑牢美好生活的堅實基礎。
(轉載請注明來源:宣講家網站,違者必究。)
宣講家網評論,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歡迎有識之士投稿或提出寶貴意見!
稿件一經采用,必付稿酬。謝謝!
宣講家網評論征稿郵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80384700。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