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通惠河畔的“大運河文化帶”神木廠歷史景觀正在復(fù)建中。“神木廠”也稱“皇木廠”,因歷史上為存放興建皇家建筑所需木料之倉場而得名。地處廣渠門外的“皇木廠”置有“長六十二尺,其竟高可隱人,中空如槎”之大木,被視為其木有神,故沒有被用來建設(shè)宮殿,而是被奉為“神木”,由此“皇木廠”也被稱為“神木廠”。
其實,京西也有一座“皇木廠”,位于今清華大學(xué)西側(cè),《清華園風(fēng)物志》一書《清華園與相關(guān)清室園林革演示意圖》上有所顯示,記為“黃木廠”。
京東臨近大運河的“皇木廠”始建于明代,而京西“皇木廠”要晚了許多,是清代因修建暢春園、圓明三園及周邊賜園而設(shè)置的。
所謂“皇木”,也稱“貢木”“大木”,有兩種概念。
其一,“皇木”為泛稱,是指興建皇家建筑所需木材,其儲存“皇木”的倉場被稱為“皇木廠”,1911年辛亥革命取消帝制后,“皇木廠”就改成了“黃木廠”。
其二,“皇木”專指“楠木”,也稱“金絲楠”。據(jù)《博物要覽》載:“金絲楠出川澗中,木紋有金絲,材質(zhì)細(xì)密,松軟,色黃褐微綠,向明視之,有波浪形木紋,橫豎金絲,爍爍可愛。”因楠木木紋呈金絲光澤,通稱“金絲楠”,自古為皇家建筑用材,故有“皇木”之稱。
清代沿襲明代,仍設(shè)“皇木采辦”之制,即朝廷為修建宮殿、陵墓及園林等皇家建筑而進(jìn)行的優(yōu)質(zhì)建筑用材采購。據(jù)《中國歷代官制大辭典》載:“皇木廠監(jiān)督為清朝工部皇木廠之主官。掌廠事。順治年初設(shè),滿、漢各一人,由本部堂官委派司員充任,一年一更代。于通州、張家灣各設(shè)木廠一。各省委派官員解運木材至廠,赴工部報遞批文,工部派人會同木廠監(jiān)督驗收,交運木倉存儲。”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玄燁第一次南巡回鑾后,便打算在京城的西北郊興建幾處集江南名園、名景于一體的御園,并由工部和內(nèi)務(wù)府督辦此事。在大興土木之中,所用的木料數(shù)量驚人,且多自云貴、巴蜀、湖廣、浙贛等南方所采辦之珍貴木材,自大運河運至張家灣,于此上岸,然后經(jīng)陸路運到京西各建筑工地。當(dāng)時木料存放于今天的清華園西側(cè),緊鄰萬泉河,時稱“皇木廠”。
這里的建筑材料,一部分是經(jīng)陸路從通州、張家灣運送而來,而一些大型皇木則是由大運河,通過溫榆河、清河、萬泉河之水路,運送至此。
為了運送皇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春實施“引沙入清”工程,即為增大清河通航能力,疏鑿南沙河,為清河輸水。萬泉河為清河最大支流,緊鄰暢春園、圓明園等園林,康熙年間便在萬泉河畔設(shè)庫,貯楠木的大庫,初稱“圓明園木廠”,因許多皇木是從通州、張家灣皇木廠轉(zhuǎn)運而來,所以也泛稱“皇木廠”或“大木廠”。
這座“皇木廠”由主管通州、張家灣“皇木廠”的“皇木廠監(jiān)督”管理。當(dāng)年“皇木廠”堆積的木材似小山一般,有些木料能在此堆積好幾年。
自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正式營建暢春園始,經(jīng)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四代皇帝精心營造和擴建,在京城西北郊一帶形成了歷史上空前的風(fēng)景秀美、氣勢宏偉的皇家園林區(qū),泛稱“三山五園”。
此后,隨著大規(guī)模建設(shè)的逐漸減少,嘉慶年間京西“皇木廠”便廢止了。隨后在附近形成聚落,稱“皇木廠村”。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取消封建帝制,以“皇”字相稱的許多地名被改用“黃”字代替,“皇木廠”也就改成了“黃木廠”。數(shù)十年后,隨著村落的擴大,“黃木廠村”逐漸與附近的“水磨村”連成一片,統(tǒng)稱為“水磨村”,而“黃木廠村”這個地名便逐漸淡出地圖和人們的記憶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