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進入雨季的昆明連日降雨,從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前往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翠華鎮(zhèn)普渡河,目的地便是位于普渡河上的鐵索橋。還未到鐵索橋處,先聽到湍急不息的流水聲。轉(zhuǎn)過山路,激流奔騰的普渡河出現(xiàn)在眼前。普渡河兩岸高崖聳立,地勢十分險要,一座只剩下主體框架的鐵索橋橫跨其間。
這座鐵索橋始建于1927年,橋身8根鐵索并列,全長46米,鋪上木板,便構(gòu)筑成通往金沙江邊的重要通道。這條曾經(jīng)的交通要道,承載著一段戰(zhàn)火硝煙的歷史。
1936年春,紅二、紅六軍團進入黔滇邊境,在磅礴的烏蒙山區(qū)同圍追之敵展開千里迂回的戰(zhàn)斗,并最終突出重圍,打破了敵人妄圖殲滅紅軍于黔滇邊境的計劃,贏得新的生機。1936年4月,紅二、紅六軍團挺進滇中地區(qū),在尋甸柯渡、可郎一帶會集,準備西渡普渡河,沿紅一方面軍長征路線北上。
普渡河河面不寬,但是水流湍急,人員涉渡十分困難。意識到紅軍意圖后,“云南王”龍云認為這是“天賜良機”,要利用天險地勢,不惜一切代價在普渡河攔截紅軍。紅軍先頭部隊抵達普渡河后,發(fā)現(xiàn)滇軍已經(jīng)搶先一天占據(jù)了普渡河橋,并拆掉木板,在橋的兩側(cè)設置鐵網(wǎng)、荊棘等障礙,埋伏在橋頭和板上兩處,機槍連也趕到了橋上邊的音翁山,并架設多門迫擊炮,準備與紅軍展開激戰(zhàn)。
面對敵情變化,賀龍、任弼時等軍團領導當機立斷,決定放棄西渡普渡河北上金沙江的計劃,并撤回已經(jīng)渡過普渡河的紅四師。由于背山面水,紅四師面臨嚴峻的撤退形勢,只能暫時退至白馬山,與敵人形成對峙。“附近的彝漢群眾在一年前就接待過中央紅軍,知道紅軍到底是什么樣子的隊伍。”翠華鎮(zhèn)文化站站長李朝東說,“這次戰(zhàn)役后紅軍退守,大家都主動站了出來,幫助紅軍燒水做飯,帶路上山。”
為了迷惑敵人,掩護部隊撤退,紅軍向當?shù)乩相l(xiāng)買竹子,編成燈籠,掛在樹上,又在山上放些松毛,將樹葉成堆擺放。天黑后,紅軍在山上點起燈籠,燒起火堆,并在里面放上子彈。“整個白馬山頭火光沖天,槍聲四響。”李朝東用手指劃過一整片山峰,講述當時的故事。
槍聲一響,敵人以為是紅軍在沖鋒,倉惶撤退,結(jié)果在黑暗中遇到前來增援的敵軍靖衛(wèi)一團。“雙方都誤認為遇上了紅軍,互相猛烈掃射,胡亂打起來,雙方交火到天亮才知道是自相廝殺。趁敵人亂作一團,紅軍最終安全地撤退到尋甸雞街一帶。”李朝東說。
在這次普渡河鐵索橋戰(zhàn)斗中,共有79名紅軍戰(zhàn)士長眠在普渡河畔。如今,為了緬懷戰(zhàn)斗中壯烈犧牲的革命先烈,當?shù)卣阼F索橋上游不遠處建立紅軍烈士紀念碑,修建紅軍烈士墓,原址修復鐵索橋。站在普渡河前,凝視著咆哮的奔流,上前為烈士墓、烈士紀念碑獻上鮮花,讓人心懷激蕩。
紅軍長征曾經(jīng)兩次經(jīng)過祿勸,在當?shù)赜绊懮钸h。“紅軍戰(zhàn)士用自己的行動解除了各族群眾對紅軍的懷疑與恐懼,更激發(fā)出各族群眾的階級覺悟和斗爭精神。”李朝東說,“無數(shù)關于紅軍長征的故事在村民中流傳下來,紅軍長征時播下的革命火種,推動著各族人民奮勇向前,成為我們最寶貴的紅色文化遺產(chǎn)。”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