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家和是誰?
這位“求仁得仁,了無遺憾”的清華大學教授,把一生與祖國、民族和人民緊緊相連:他兩次放棄已有建樹的專業(yè),在空白處墾荒,迎難而上、從未退縮;他一輩子節(jié)儉,卻傾畢生積蓄捐資助學,用全部的熱溫暖貧寒學子。燃燒自己、照亮他人的精彩一生,書寫出中國知識分子心憂家國、胸懷天下的典型形象。
在“理性經(jīng)濟人”概念和功利主義大行其道的當下,趙家和的存在如同一股清流,慰藉著因時代快速發(fā)展而浮躁的人心。網(wǎng)友對趙家和的自發(fā)追記和緬懷,也蘊含著人們對善與美一以貫之的向往與追求。
現(xiàn)在,社會上充斥著太多“扶不扶”的糾結,也縈繞著太多“個人利益一點不能割舍”的論調。這是人生標準出了問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這是一個困擾人類上百年的哲學命題,從其中生發(fā)的“人的一生該怎么度過”的追問,不斷叩問著時代與人心。當原本存在于經(jīng)濟學教科書上的“理性人”成為指導知與行的價值標準,當斤斤計較成為一種思維習慣,當遇事立馬將個人收益與社會利益剝離開來,你怎能要求他再談理想、擔當與情懷?
生與死都是人生必然,我們無法評價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最好的,但那些最后被人們記住的人都有著和趙家和一樣的人生標準——做有意義的人和事。趙家和的人生標準是“對社會、對民族、對國家的貢獻”,所以他在人生彌留之際才能真正“眉目舒展”。歷史從來都不會辜負任何一個人。同樣是逝去,也終有化作塵土與載入史冊之別。在有限的人生里,為后世留遺產(chǎn)、為后人留庇蔭、為社會留財富,都是有價值的選擇。
實現(xiàn)高遠的人生目標和價值,無疑需要扎實奉獻。除了要不浮夸、踏實做好每一件事,也需要不蠻干、用才智煥發(fā)出最大的社會價值。這其中還有兩點更具操作意義的啟示:一是給現(xiàn)在琳瑯滿目的慈善項目,在講究運作、專業(yè)、平臺的同時,不要忘記“善”是所有行為的原點與初心。二是給更廣泛的普羅大眾,“銅板不分大小,愛心沒有先后”,何時“行”都不算晚。眾多評論中,一條“過去我總覺得幫助別人要在自己有了足夠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之后。而事實上,幫助別人只需要一顆無私的愛心就夠了”的評論足以告慰趙老。
兢兢業(yè)業(yè)、踏實做事,淡泊名利、心懷天下,更能夠給予整個社會思考與前行的動力——時代需要更多這樣的“趙家和”。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