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其中第184條規(guī)定:“因自愿實施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這一條款就是善意救助者責任豁免規(guī)則,也被稱作“好人法”, 在國外被叫做“好撒馬利亞人法”。“好撒馬利亞人法”是一些國家借鑒《新約圣經(jīng)•路加福音》十章中的一個寓言制定的行善人保護法,用立法手段保護善意救助他人者,適用好撒馬利亞人法來撤銷死者家屬對治療者的法律起訴,從而鼓勵善意救助傷病人士的高尚行為。
近年來,我國社會的誠信道德和誠信秩序出現(xiàn)很多問題,并且通過數(shù)起案件的法律不當適用,引發(fā)了更大范圍的影響。社會對善意救助者反遭誣陷反響強烈,甚至質疑社會道德和法律的引導性。不少學者主張,應當充分借鑒國外“好撒馬利亞人法”的經(jīng)驗,對善意救助者從法律上、制度上給予更全面的保障,為處理這類案件提供理論支持和法律依據(jù),彌合誠信道德和誠信秩序的社會創(chuàng)傷。
民法總則草案第一次和第二次審議稿都沒有規(guī)定這一條款,三審稿增加一條規(guī)定:“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害人損害的,除有重大過失外,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這就是善意救助者責任豁免法的第一個條文。四審稿根據(jù)人大常委會委員們的意見,將上述條款修改為:“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但是救助人因重大過失造成受助人不應有的重大損害的,承擔適當?shù)拿袷仑熑巍?rdquo;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審議第四稿,法律委員會聽取代表意見作出了修改,即:“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受助人能夠證明救助人有重大過失造成自己不應有的重大損害的,救助人承擔適當?shù)拿袷仑熑巍?rdquo;在舉證責任等方面,進一步加強對善意救助者的保護。但是還有一些代表提出,草案中“但書”的規(guī)定不能完全消除救助人的后顧之憂,對救助人的保護不夠徹底,建議修改,最后刪除了重大過失不免除責任的內(nèi)容,通過了現(xiàn)在的條文。
這一條文最重要的法律價值,就是保護善意救助者不受民事責任追究。為鼓勵公民對不負救助義務的他人實施救助,賦予善意施救者必要的責任豁免權,大大降低善意施救者所要承擔的風險,保護好善意施救者。善意施救者的責任豁免須具備以下要件:第一,行為人為善意救助者,即具有救助他人的善意;第二,行為人實施了救助行為,在他人處于危難或困境中時,采取了緊急救助措施;第三,善意救助者的救助行為不當,造成了被救助者的損害。具有上述三個要件,就可以依據(jù)本條規(guī)定,免除善意救助者的民事責任。
這樣的法律規(guī)定,對于喚起社會良知,鼓勵人們對處于危難和困境中的他人予以救助,端正社會風氣,具有重要的價值。這也是該條文的重要價值與意義所在。但該條文或存在的社會風險也值得引起我們重視。這就是,當被救助者處于困境或者危難中,特別是在病情危重中,如果不懂醫(yī)學搶救常識,采取不當救助措施,將會造成對被救助者造成嚴重后果。在原來的條文草案中規(guī)定重大過失引起的不當損害,要承擔賠償責任,就是要限制善意救助者的這種不當救助行為,在救助中應當量力而行,避免出現(xiàn)損害被救助者這樣的后果。對此,還需進一步深入研究,在鼓勵善意救助者的基礎上,提出更好的防范措施,防范不當危險的發(fā)生。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