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今天上午,剛剛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的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在北京接受記者采訪。她表示,獲獎還是“有些意外”,但榮譽多,意味著責任更大。她希望獲獎能成為中醫(yī)藥發(fā)展的激勵機制,讓這座“偉大寶庫”中更多有價值的成果發(fā)揚光大,為人類造福。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屠呦呦的名字取自《詩經(jīng).小雅》中的名句。而根據(jù)朱熹的注釋,這里的“蒿”指的正是青蒿。不知為她取名的父親,是否想過,自己的女兒此后一生,會與這株小草結下不解之緣?
屠老的家里,目光所及,都是頗有歷史感的老式家具??蛷d里,唯有飯桌和沙發(fā)間,立著一架擦拭锃亮的鋼琴。鋼琴對面的書架上,擺滿了老人獲得的證書和獎杯,包括2011年的拉斯克臨床醫(yī)學獎。85歲高齡的屠老,在過去的幾個小時里,一直沒能好好休息,不過見面時依舊精神矍鑠。她說,諾貝爾獎的背后,是當年研究團隊集體攻關的成績。
屠呦呦表示,作為科學工作者,得到諾貝爾獎是一個很大的榮譽。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制成功,是當年研究團隊集體攻關的成績。青蒿素的獲獎,是中國科學家群體的榮譽。
采訪中,她的老伴李廷釗一直在幫忙接著各地打來的祝賀電話。他告訴記者,兩人是初中同學,一個研究藥學、一個研究冶金,一路扶持。屠呦呦一生潛心研究,心無旁騖,并不愿接受太多采訪,或者在公眾場合露面。2011年獲得拉斯克獎后,81歲的屠呦呦才第一次在國內公開亮相,但連去領獎,都是兩人瞞著鄰居和親友偷偷去的。這一次,他們事先也沒有得到任何消息。
李廷釗告訴記者,晚上5、6點鐘接到同事的電話,說在網(wǎng)上看到得獎了,他們也不相信。后來電視出來了,挺高興的,給國家爭光榮。
屠老家的保姆小林每周去老人家一次,買買菜、打掃打掃衛(wèi)生。她說,老人如今仍然堅持在一線做研究。
采訪中,屠老一再提到,科研成果能否獲得世界公認,不是靠期待和愿望,而是需要創(chuàng)新和發(fā)現(xiàn)。她希望中國的年輕科技工作者,能多看看兩本書,一本是她編著的《青蒿及青蒿素類藥物》,另一本是《20世紀中國知名科學家學術成就概覽》。對于得獎,她坦言“有些意外”,但榮譽面前,更重要的還是責任。得獎對中醫(yī)藥發(fā)展是一個激勵,希望這座“偉大寶庫”中更多有價值的成果為人類造福:
屠呦呦表示,說實在,沒有想得獎不得獎的問題。榮譽是榮譽,榮譽的根本問題是榮譽多了,責任也大了。這個獎的作用是,希望是一個對中醫(yī)藥發(fā)展新的激勵機制,應該把更多有價值的成果發(fā)揮出來,為人類造福。
在得獎之后,屠呦呦的推薦者也逐漸浮出水面。根據(jù)媒體報道,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知名瘧疾研究專家路易斯·米勒 從2010年開始,就年年向評委會推薦這位來自中國的女藥學家屠呦呦。而他們經(jīng)過調查研究,確認屠呦呦正是青蒿素的首要貢獻者。這段艱難的研究路,屠老是如何一步步走過的,其中的孤獨和堅持,恐怕也只有她自己最清楚。
1967年,越南戰(zhàn)爭陷入拉鋸。當時,一種可怕的瘟疫席卷戰(zhàn)區(qū),殺傷力之大遠勝于子彈炸藥,造成的非戰(zhàn)斗性減員是戰(zhàn)斗性減員的4-5倍。這種古老的瘟疫正是瘧疾。當時越南方面向中國求助。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全國60多家科研單位、500多名科研人員組成的科研集體,悄悄開始了一項特殊的使命,代號“523”,研究的指向正是——防治瘧疾新藥。2年后,屠呦呦所在的中醫(y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參與其中,39歲的屠呦呦被命運機緣巧合的推到她一生最重要發(fā)現(xiàn)的面前。
屠呦呦告訴記者,1969年越南主動提出來幫助他們,當時瘧疾的死亡率很高,比打仗死掉的還要高好多倍。接觸下來后,讓她當課題組組長。她就系統(tǒng)地查閱古代文獻,在《肘后備急方》里有一句話,用水泡了以后把汁擠出來,從這里面得到靈感,重新思考提取方法。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這句東晉的古法,從2000年前,為屠呦呦送來了一根火柴,擦亮它,也照亮研制抗瘧特效藥的思路。但做研究絕不止是, “電光火石的瞬間”,真理總是千百次的試錯熬成的。屠老自述,當年選定青蒿前,她嘗試了上百種中草藥材。青蒿被圈定后,選擇最佳的部位又是數(shù)不清的試驗。
屠呦呦回憶,她做到青蒿這步,可以用的藥已經(jīng)都篩完了,前面大約試了200多種中藥,提取方式加起來380多種。她開始這個部分叫做91號,因為做了191次試驗才發(fā)現(xiàn)了有效部分。
屠呦呦等人以沸點在60攝氏度下的乙醚制取青蒿素,經(jīng)過191次實驗,終于在實驗室觀察到青蒿素對鼠瘧、猴瘧原蟲的抑制率達到了100%。當時,在青蒿素動物實驗時,曾出現(xiàn)過性轉氨酶升高等現(xiàn)象。她的老伴李廷釗至今都記得,那段時間她每天回家一身的酒精味,自己親自服藥試驗,導致肝中毒。
從實驗室到臨床,1986年,“青蒿素”獲得了我國頒發(fā)的一類新藥證書。一項特殊歷史時期的任務,最終轉化成了全人類對抗疾病的武器,拯救了數(shù)不清的生命。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