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最高科技獎自2000年設立以來首次表彰了一位建筑師——2月14日上午,任教于清華大學的“人民建筑師”、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雙院士吳良鏞獲得了這項最高榮譽。
與以往獲獎者不同,吳良鏞是一位在科學界與藝術(shù)界都聲名遠揚的人物。他多次在國內(nèi)外舉辦個人畫展。法國政府授予他文化藝術(shù)騎士勛章。
2012年,吳良鏞步入90周歲。去年,清華大學教授杜鵬飛就為他90大壽擬了一副壽聯(lián):“從此躋身九零后,自當學步更向前。”
“自當學步更向前”指的是吳良鏞在一場大病之后,重新學習走路,并且重回講臺,帶學生、做研究,不斷前進。
2008年,吳良鏞在設計南京市江寧織造府項目時,因腦梗塞病倒在工地上,入院治療了兩年。
但是,進入鮐背之年的吳良鏞病愈后又恢復了工作。他的一個重要項目是帶著同事和弟子們著述《中國人居環(huán)境史》。多年以前,他正是以創(chuàng)建人居環(huán)境科學這一中國城鄉(xiāng)建設的基礎理論奠定了地位。
聯(lián)合國副秘書長、人居署執(zhí)行主任華安·克勞斯評價說,吳良鏞在中國進行的人居環(huán)境科學研究和實踐,“成功解決了如何保持傳統(tǒng)文化、地方特色和社會價值觀等一直懸而未決的關鍵性問題”。
吳良鏞更愿意稱自己是一名建筑師。在清華建筑學院,墻壁上掛著他手書的四個大字:“匠人營國”。1946年,他協(xié)助建筑大師梁思成創(chuàng)建了如今地位卓著的清華大學建筑系。
入行以來,他起草過第20屆世界建筑師大會的《北京憲章》,為世界建筑學在新世紀的發(fā)展劃出路線圖;他也參與過包括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修建以及北京、深圳等多個城市的規(guī)劃。不過他說,與公共建筑相比,自己更在意的是民居。
普通人的居住問題是建筑最本質(zhì)、最核心的內(nèi)容,他說。
他的代表作之一的北京菊兒胡同的改造工程,被認為既保護了歷史風貌,又推動了從“大拆大建”到“有機更新”的政策轉(zhuǎn)變,獲得了亞洲建筑師協(xié)會的“優(yōu)秀設計金質(zhì)獎章”及聯(lián)合國世界人居獎。
清華學生邀他談治學經(jīng)驗,他如約到場,但謙虛地說,“關于治學,我自己仍然處在探索的過程”,本來是不愿意“老氣橫秋”地談這一問題的。
然后,他鼓勵學生們?nèi)?ldquo;探索中國人在下一世紀如何能有一個更好的居住環(huán)境”。“同學們不是向往大師嗎,我看能夠做到了這一點,才是理所當然、當之無愧的大師。”
正如他公開說過的那樣:“一個真正的建筑大師,不是看他是否設計出了像埃菲爾鐵塔一樣流傳百世的經(jīng)典建筑,而是看他是否能讓自己國家的老百姓居有定所。”
他也對學生遺憾地指出,我們處在這樣一個時代,這么大的建設量,這么快的城市化進程,應該一定能有好的建筑作品出來,也應該能有好的城市出來。但目前情況并非如此!
在他的眼中,“城市病”已經(jīng)來到中國。多年以前他從美國留學回國時,還以為它絕對不會在國內(nèi)出現(xiàn)。他見到城市貪大求全,高樓林立,但卻千城一面。“舊城改造”過后,文物建筑被抹掉,“平庸的建筑”取而代之。
吳良鏞喜歡玩一個游戲。他收集了中國四座大城市高樓林立的照片,讓人猜出是哪幾個城市。包括擔任過中國城市規(guī)劃設計院院長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鄒德慈在內(nèi),完全猜中者極少。
他批評那些造價昂貴的畸形建筑使中國成了“外國建筑師的實驗場”,也反思“如今的建筑學已經(jīng)處于貧困之中”,提醒同行不再用“舶來的二流貨”充斥我們的城市。在他與周干峙等4位院士的提議下,北京奧運場館“鳥巢”瘦身,減少了浪費。
他始終主張,建筑師應該懷有一個標準——就是中下層的老百姓住所要有保障,否則就是“社會的失職”。
這位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拜萬人師,謀萬家居”為座右銘的建筑師,喜歡與人聊起有關房子的話題。
在他住院期間,很多醫(yī)生和護士向他請教。“您是建筑專家,現(xiàn)在我要結(jié)婚了,結(jié)婚不能沒有房子。但是當前房價這么高,您說我該買不該買?”
國內(nèi)當今最著名的建筑大師一時不知怎樣回答——他只能老老實實地說:“這個太復雜了,我的確回答不了你。”
他坦言,學了60多年的建筑,看到很多人無法“安居樂業(yè)”,這種現(xiàn)象讓他難受和擔憂。
這位富于藝術(shù)家氣質(zhì)的建筑師即使養(yǎng)病期間也沒有停止過練習書法和繪畫。在他出院之后,醫(yī)生表示從他這里有“驚喜的發(fā)現(xiàn)”——原來練習書法是中風者很好的康復手段。
出院之后吳良鏞又恢復了講課。雖然同事一再叮囑他“坐著講”,可他講著講著,就會“不由自主地站起來”。
清華大學1978級學生梁勤還記得,當年吳良鏞指導他撰寫碩士論文,論文有11萬字,吳先生從頭到尾改了三遍,并在修改之處逐一做了標記。后來,梁勤給母校捐了300萬元,設立一筆教育基金,以吳良鏞的名字命名。
跟時下的一些年輕人一樣,吳良鏞也閱讀蘋果公司創(chuàng)始人喬布斯的傳記,希望從中得到啟發(fā)。在建筑學界的晚輩眼中,他只是一個白發(fā)蒼蒼、臉龐圓圓、個頭矮矮的“老頭兒”。人們以“憨態(tài)可掬”、“慈祥可愛”這樣的詞語形容他。也有人注意到,這位大人物也會戴著一頂線織睡帽,操著“濃重的南京口音”,在清華大學的菜市場買菜。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