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鳌?3]這一篇應補充進去。
表現資產階級財富的第一個范疇是商品的范疇。商品本身表現為兩種規(guī)定的統一。商品是使用價值,即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物。這是商品的物質的方面,這方面在極不相同的生產時期可以是共同的,因此不屬于政治經濟學的研究范圍。使用價值一旦由于現代生產關系而發(fā)生形態(tài)變化,或者它本身影響現代生產關系并使之發(fā)生形態(tài)變化,它就屬于政治經濟學的范圍了。在這方面,通常為了嚴整起見而作的一般論述,都只是老生常談。這些老生常談在這門科學最初形成的時候還有一些歷史價值,那時人們還在極其艱難地把資產階級生產的各種社會形式從物質材料上剝離下來并竭力把它們作為獨立的考察對象固定下來。然而事實上,商品的使用價值是既定的前提,是某種特定的經濟關系借以表現的物質基礎。正是這種特定的關系給使用價值打上商品的印記。例如小麥,不管是奴隸、農奴還是自由工人種植的,都具有同樣的使用價值。即使它象雪花一樣從天上飄下來,也不會失去它的使用價值。
使用價值究竟是怎樣變?yōu)樯唐返哪兀渴窃鯓幼優(yōu)榻粨Q價值的承擔者的呢?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雖然在商品中直接結合在一起,同樣它們又是直接分開的。交換價值不僅不是由使用價值決定,而且正好相反,商品之所以成為商品,實現為交換價值,只是因為它的所有者不把它當作使用價值來對待。只有通過商品的轉讓,通過商品同別的商品相交換,商品的所有者才能占有使用價值。通過轉讓而進行占有,這是這樣一種社會生產制度的基本形式,這種社會生產制度的最簡單、最抽象的表現就是交換價值。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前提,但不是對商品所有者來說是這樣,而是對整個社會來說是這樣。
?。ㄔ诼鼜厮固毓S的工人家庭中,子女同父母處于交換關系并向父母交付食宿費,正如這樣的家庭不代表傳統的家庭經濟組織一樣,整個現代私人交換制度也不是自然發(fā)生的社會經濟。交換不是在同一共同體內部的個人之間開始的,而是在共同體的盡頭——在它們的邊界上,在不同共同體的接觸點上開始的。不久前有人又發(fā)現公社所有制是斯拉夫族特有的一種奇異現象[94]。事實上,印度為我們提供了這種經濟共同體的各種各樣形式的典型,它們雖然或多或少已經解體了,但仍然完全可以辨認出來;經過更仔細地研究歷史,又發(fā)現這種共同體是一切文明民族的起點。以私人交換為基礎的生產制度,最初就是這種原始共產主義在歷史上解體的結果。不過,又有整整一系列的經濟制度存在于交換價值控制了生產的全部深度和廣度的現代世界和這樣一些社會形態(tài)之間,這些社會形態(tài)的基礎是這樣一種公社所有制,它雖然已經解體,但是并未[……][注:手稿至此中斷?!幷咦
注釋:
[93]這是馬克思對自己的經濟學著作的第一章的最初稱呼,在這一草稿完成后不久又取名為《商品》?!?11頁。
[94]指四十年代漫游俄國的普魯士官吏和作家奧古斯特·哈克斯特豪森的著作《對俄國的內部關系、人民生活、特別是農村設施的考察》1847—1852年漢諾威—柏林版第1—3冊?!?12頁。
出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