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童曙泉)日前,百姓宣講團三分團來到牛街,8名百姓宣講員向120多位各民族居民講述了自己的故事。居家用電、京劇發(fā)展、“龍須溝”巨變和高科技創(chuàng)業(yè),將祖國和首都60年來在經濟、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發(fā)展變化,真實地展現在大家面前。
金魚池社區(qū)居民宋承芳祖上就住在那里,幾代人見證了“龍須溝”的脫胎換骨。解放前,6000多米長的龍須溝成了老北京城邊上最臟的地方。1950年大改造,這里有了湖水、街心公園,窮人的茅草屋變成了磚瓦房。60年代,第二次大規(guī)模改建,原址上建起了53棟簡易樓,形成金魚池東、中、西街,居民住進了樓房,不再擔心平房雨天進水。2001年第三次改造,這里的簡易房又變成了42棟、30多萬平方米的高樓住宅,配套了花園小區(qū),宋承芳家的居住面積從28平方米“長”到了73平方米。
“聽著真親切!”77歲的牛街回族居民陳洪才感嘆道。他也曾住過平房,政府實施危舊房改造后住進了敞亮的樓房。“我現在住14號樓9門4層!”老人驕傲地說,“國家、首都經濟發(fā)展真快!政府有錢了,一直想著改善我們普通百姓的生活呢。”
65歲的居民馬如龍從小在藍靛廠長大,因此對宣講員李繼華的“藍靛廠巨變”格外有體會。幾十年時間,那里從破爛農村變成了商業(yè)中心,擁有68萬平方米的購物中心,擁有1600多個品牌,同時還有餐廳、溜冰場、電影城、俱樂部……“就像夢一樣。這變化太讓人振奮了。”馬如龍說。聯想集團員工王建中的“聯想故事”,讓老人也很自豪:“小時候連蘸水筆都用過,鉛筆也是奢侈品,但我現在也用電腦寫文章呢!”
77歲的回族居民白華藩對宣講員、北京京劇院干部陸翱的《梨園繁茂沐春風》格外感興趣?!拔沂莻€戲迷,尤其喜愛國粹京劇。現在可以看的戲真是又多又好,京劇《赤壁》讓我很振奮,感覺過癮極了。”他說,“文化繁榮,正是咱們國力增強的標志。”另一位“海歸”宣講員苗英偉留學和在中關村創(chuàng)業(yè)的故事,也讓白華藩想起自己的倆孫子,一個大學畢業(yè)了、一個剛考上大學,不禁贊嘆:時代給了大家充分發(fā)展的機遇,“天高任鳥飛”。
北京電力公司職工傅燕明,用自己親身經歷講述了小時候“大雜院里十幾戶共用一個電表”、“前院吳家七口人就一盞15瓦燈泡”等情景?!澳屑殧禂?,現在誰家里估計也不會少于20種電器!”老傅的一句話,引來全場掌聲。
“他們的故事也是我們的故事。”白華藩說,“聽這些和我們一樣的百姓講故事,真的非常感動。應該讓更多的居民來聽聽這樣的故事?!?BR>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