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新聞周刊的多位記者,曾多次受邀旁聽國家行政學院省部班課程和學員分組討論。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副省級大員,像學生一樣帶著筆記本來到課堂,一些人隨手攜帶茶杯,鮮有人遲到早退。5天左右的課程,從早到晚被安排得滿滿當當。參與授課的,既有國家部委推動相關領域改革的主管領導,也有國家行政學院的專職教師。課堂上秩序井然,無人插話,授課老師講解問題時,底下的學員奮筆記錄,有時能聽到筆記聲“沙沙”直響。
通過專題培訓,地方了解了中央的改革意圖和改革路徑,減少了思想上的疑惑和不解;中央也聽到了地方推進改革時的具體細節(jié)和難度,從而令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更加符合實際。
“學習的場合,更有利于多方交換意見。這實際上搭建了中央和地方溝通互動平臺”,陸林祥說。“而且,各省的改革進展不同,領導干部的配備情況也不同,學員之間可以互相取經、謙虛請教、彼此啟發(fā)。專題研討班又成了各地方交流改革經驗、互相取長補短的平臺。”
省部班上碰撞、引申出的改革落實環(huán)節(jié)的經驗和難題,又形成了與之“系統(tǒng)配套”的廳局班課程的主題。當來自全國各地的廳局長們坐在一起時,改革的共識已經達成,他們學習討論的重點,則是每一項政策在執(zhí)行層面該如何落實。本文來源:瞭望觀察網
“很多外國人感到奇怪,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每一項重大改革政策是怎樣被快速推動和落實的呢?”陸林祥說,實際上,我們的每一次干部培訓都是傳遞信息、統(tǒng)一思想、凝聚改革合力的過程。
求新知“歷久彌新”
“干部培訓是黨和國家發(fā)展的一面鏡子,我們面臨的新情況、新挑戰(zhàn)、新問題,都映射在干部培訓之中”,葉篤初說。近年來,干部培訓擴充新的教學內容、采用新的教學形式的探索,都是在這一背景下展開的。
在劇烈的社會變革中,一大批過去不曾出現(xiàn)的新問題涌現(xiàn)出來,倒逼干部培訓“擴容”。比如2003年春天的非典,催生了新聞發(fā)言人培訓;汶川地震后,應急管理培訓應運而生;2008年甕安、孟連事件后,全國兩千多名縣委書記進行了大輪訓,“處置群體性事件”是培訓重點;網絡群體性事件的增多和微博的崛起,則令“應對網絡公共事件”成為干部培訓的熱門課程;中國企業(yè)“走出去”戰(zhàn)略的實施,使大型央企的高級管理人員急補“海外經營戰(zhàn)略”……
為適應新增內容,干部培訓系統(tǒng)在機構和課程設置上進行了調整。比如國家行政學院在2010年新建了國家應急管理培訓中心,主要培養(yǎng)領導干部危急時刻的領導能力。2011年,中央黨校舉辦“微博影響力及其應用”專題講座,邀請新浪微博出品人和多名典型用戶,以訪談方式參與講解。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干部隊伍的年齡和知識結構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其所服務的人民群眾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原來單一的灌輸式、講授式教學,已經難以滿足干部‘學以致用’的要求”,張希賢說。
干部培訓綱要,對“創(chuàng)新培訓方式方法”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即“改進講授式教學,推廣研究式、案例式、體驗式、模擬式教學”。
“在‘食品安全’省部班的案例教學中,我們對上海‘染色饅頭’事件逐層進行分析,參加培訓的上海市主管領導要走上講臺‘現(xiàn)身說法’。講到‘生態(tài)文明’,以北京霧霾天作案例,北京市主管領導也要以學員身份參與討論”。陸林祥說,“‘農村社保’專題研討,我們帶著學員來到河北省大場縣現(xiàn)場教學。在‘中小企業(yè)發(fā)展’培訓班,學員們又走進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實地觀看當?shù)厝绾畏龀殖砷L型企業(yè)。此外,結構化研討、學員論壇更令學員在很短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吸收所學知識。”
本文開頭的一幕,即是北京市委黨校的新聞發(fā)言人培訓班的“情景模擬式”教學的一個側記。這種授課方式,在浦東、延安、井岡山等三所干部學院的“利用率”更高。
在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三大“主渠道”之外,近年來,結合干部自主選學制度的建立,高等學校和網絡課程成為干部培訓體系的補充。而高等學校的加入,為領導干部“求新知”提供了新的教育資源。
劉春說:“求新知,開拓了領導干部的視野,為干部培訓增加了源頭活水,使得干部培訓體系富有生命力,歷久彌新”。
干部培訓的三大系統(tǒng)
中國干部培訓體系,主要由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三大系統(tǒng)構成。這三大系統(tǒng)源源不斷地將素養(yǎng)更深、水平更高、眼界更廣、本領更強的黨員干部,輸送到各個工作崗位上。
作為黨輪訓培訓高中級領導干部的最高學府,中共中央黨校是中央直屬的正部級機構。近20多年來,擔當校長的均為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先后有喬石、胡錦濤、曾慶紅、習近平、劉云山等。
這所學校,凝結著中國共產黨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領導干部的絲絲情結。2013年3月1日,中共中央黨校迎來了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并講話時說:“我對中央黨校很有感情。無論從黨的事業(yè)發(fā)展還是從自己的感情上說,我都很高興同大家一起慶祝這件大事。”
“黨校系統(tǒng)培訓的教育目標就是四句話:理論武裝、世界眼光、戰(zhàn)略思維、黨性修養(yǎng)。這對一個干部的培訓要求是很高的”。中央黨校教授陳雪薇說。
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熏陶和培養(yǎng),是中央黨校最為權威的培訓特色。如今,中央黨校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教研部、哲學教研部、經濟學教研部、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政法教研部、中共黨史教研部、黨建教研部、文史教研部和國際戰(zhàn)略研究所等“八部一所”的格局。中央黨校也是重要的智庫機構,承擔了大量課題研究任務,為中央決策提供咨詢和參考。一些專家學者,經常參與中國共產黨重大政策的醞釀和黨代會重要文件的起草。
中央黨校的干部培訓力量主要集中于進修部和培訓部。進修部負責省部級、地廳級干部的輪訓,以專題式研討為主。其中,省部班和中青班是全國聞名的品牌培訓班。前者,傳遞著中央各項大政方針政策的細微動向;后者,是各地競爭最為激烈的重點培訓班次。培訓部負責中青年干部以及新疆、西藏等少數(shù)民族干部的培訓,培訓時間長達半年以上。
中央黨校還設有中直機關分校、中央國家機關分校、部隊分部、國資委分校等,培訓相應級別的干部。除中央黨校外,全國各省、地、縣三級都設有地方黨校,“數(shù)量超過3000家”,其中的絕大部分,與各級行政學院“一個單位,兩塊牌子”,形成資源共享。此外,大型央企及其二級企業(yè),也都內設系統(tǒng)黨校。本文來源:瞭望觀察網
國家行政學院是國務院直屬的正部級事業(yè)單位,發(fā)揮著公務員教育培訓主陣地作用和政府參謀咨詢的思想庫作用。據(jù)國家行政學院介紹,目前全國地方行政學院有47家,包括省級地方行政學院32家,副省級地方行政學院15家,地市級行政學院(含直轄市下轄的地市級區(qū)縣、新疆兵團)384家。
黨的十六大以后,出于新時期大規(guī)模培訓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質的戰(zhàn)略考慮,黨中央、國務院批準成立了多所國家級干部學院,直屬中組部管理。分別是中國浦東干部學院、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中國延安干部學院,以及專門培養(yǎng)央企高級管理人才的中國大連高級經理管理學院(后歸口國資委管理)。
“這些干部學院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走出了特色教育道路”,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副院長劉春說,比如浦東干部學院利用對外開放“橋頭堡”的區(qū)位優(yōu)勢,以其開放性和新學科而獨具特色;延安和井岡山干部學院則發(fā)揮傳統(tǒng)資源優(yōu)勢,開展體驗式教學,以革命傳統(tǒng)教育觸動干部的心靈深處。“這些獨辟蹊徑的培訓形式,在實踐中獲得了成功”。(記者 楊琳 實習生 于萍)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